摘要:文章針對2008年國內經濟形勢,分析了抑制通脹需要注意的幾點因素,提出治理通脹需從穩定糧食生產,投資農村各大型企業以切實增加農民收入,在復雜的國際經濟環境影響下解決好流動性過剩、利率匯率問題,并利用地震災后重建工作拉動內需這幾個方面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通脹;內需拉動;農村投資;流動性過剩;匯率;利率
2007年以來,我國的消費品價格呈現出加速上漲的趨勢,CPI年度漲幅達到4.8%,為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最高。政府針對物價快速上漲的問題,及時出臺了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措施,但是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CPI目前仍在高位運行。雖然目前CPI上漲在開始階段主要是由于豬肉價格大幅度上漲直接引起食品價格上漲,但是在其背后隱含的通貨膨脹壓力不容忽視。在過去一段時期內積累的價格上漲因素和近期新出現的價格上漲因素,已經形成了可能造成總體價格水平明顯上漲的壓力。要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的通貨膨脹,需要進一步分析造成當前物價上漲壓力仍然較大的各方面原因,以便采取有針對性的既治標又治本的措施。
一、對國內目前緊貨幣和撤消緊貨幣的兩派分析
據《21世紀經濟報道》2008年5月28日《汶川震后:學界激辯“緊縮性貨幣政策”》一文說,5月24日下午,樊鋼在中國經濟50人論壇唐山研討會上說“抗震救災不應成為調整從緊貨幣政策的理由”。而5月24日,在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上學者陸磊也認為地震損失超過10000萬億元,據此認為緊縮性政策已經沒有可操作性。
事實上,在地震前國內就有兩種觀點,一種以控通脹為重點,一種以防止出口大幅滑坡為重點。目前看來,控通脹的觀點過分加重,反而起了通脹預期的負作用。因為很多報刊和電視臺在大面積地宣傳物價和通脹,還說物價未下降、通脹仍然很大,媒體其實是幫助傳播了通脹預期。
國內財經界、學術界對投資、通脹、次貸和石油對全球經濟增長的影響進行分析,進而分析了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對利率匯率的調控作用等等。控通脹派占據上風,主要是因為通脹關系到民生的消費口袋。但是,在增加消費者口袋含金量時,大張旗鼓地宣傳政策,反而起了通脹預期的負作用。因此,我們有必要理性面對當前形勢,了解通脹本身的根源,對癥下藥,治理通脹。
二、抑制通脹需注意的因素
就2008年的抑制價格過快上漲的工作來說,有幾個特殊因素需要注意:
(一)目前通脹不是貨幣過多
控通脹派認為,一切通脹最終都是通過貨幣形式體現出來的。實際上這是一種把復雜問題簡單化的做法。通脹不應該統稱,它主要反映的是供給問題,供給能力越差,通脹越高,長期供給能力越差,長期通脹越高。東南亞各國在今年出現的大米出口政策立馬引起國際米價翻倍,這顯然不能用貨幣過多來做論斷,所以不要把目前的通脹看作貨幣過多。
(二)目前通脹不是投資過多
控通脹派還認為,是投資過多導致通脹加劇。按理說,投資過多就會出現產能過剩,這怎么會加劇通脹呢?多少年來我國一直是世界工廠,產能過剩一直存在,這并不支持投資過多導致通脹加劇的作用論。實際在這一輪通脹之前,我國一直是呈通縮局面,但是低利率、低匯率都沒有引起通脹,相反這兩年高利率、高匯率倒引起通脹,而且前幾年PPI在CPI上方時也沒有引起CPI大漲。
(三)較高經濟增長形成的通貨膨脹預期粘性
經濟的過高增長可能造成物價上漲,但是經濟增長速度回落時,仍然有可能使通貨膨脹預期繼續在一段時期內保持在較高水平上,而不是立即下降。2008年我國GDP增長速度出現回落,但是通貨膨脹預期很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
(四)多因素的疊加效應可能加大價格上漲壓力
由于一段時期以來積累的價格上漲因素已經形成價格上漲壓力,2008年初我國南方出現的罕見的大范圍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對物價的影響,以及國際市場石油、糧食等商品的價格上漲幅度的不確定性,將可能對價格上漲產生疊加效應,需要我們及時采取必要措施化解或減弱這種疊加效應。
三、治理通脹的政策建議
總的來看,雖然2008年存在多種價格上漲的因素,CPI等價格指數將停留在相對較高的水平上,完成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的任務十分艱巨,但是我們必須充分利用有利條件避免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
(一)保持糧食生產的穩定,爭取增產,從根本上奠定抑制通貨膨脹的基礎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生產的狀況特別是糧食生產狀況,與物價水平的穩定有著直接密切的關系。
回顧過去,1994年出現較高通貨膨脹時,當年零售價格指數上漲21.7%,其中有70%是食品價格上漲的結果,而當年食品價格上漲31.8%,糧食價格上漲50.7%。20世紀90年代末,出現通貨緊縮問題,消費價格明顯下降的原因除了亞洲金融危機影響之外,1996~1998年糧食產量達到歷史高峰,造成糧食價格明顯下跌也是不可忽視的原因之一。2003~2004年CPI走高,一個直接原因是21世紀初的幾年農業增長速度不足3%,明顯偏低,糧食播種面積逐年下降,糧食產量逐年下降,造成食品價格上漲,推動了CPI的上漲。而2005年CPI能夠迅速由2004年的3.9%的高位回落到1.8%,主要是因為本輪宏觀調控是從加強農業基礎入手,把促進糧食生產和農民增收作為首要任務。
自2004年開始,我們在全國范圍內取消了農業稅及相關稅費,設立了糧食收購最低保護價,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使農業生產增長速度明顯提高,糧食生產連續四年增產,對2005~2006年的價格穩定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2004~2007年我國GDP增長速度連續攀升,但是第一產業增加值的增長速度卻連續下降,由2004年的增長6.3%下降到2007年的3.7%。這一問題值得高度重視,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把保持農業持續增產和農民持續增收作為首要任務,千方百計地保持糧食生產的穩定,爭取增產,從根本上奠定抑制通貨膨脹的基礎。
(二)切實增加農民收入是拉動內需的重中之重
增加農民收入才是拉動內需的重中之重,但是沒有數萬億人民幣投資農村各大型企業,讓農民人人入股,是不可能做到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內需也成一句空話。所以降息、國家補貼石油以及我國人口巨大的規模都是有利于農村大手筆投資的。這種投資所辦的農村超大型企業是農產品深加工、農村服務業企業,并不是工業化企業,不會污染環境;是投入少消費巨增的投資,不是那種投入多見效慢的基礎設施投資。
如果還只是給農村政策,不給這種大投資,則無法拉動內需本質的轉變。在通脹發生時,政府的作為并非只是控制物價上漲,而應在通脹持續的環境下,以積極的、制度化的手段,來保障民生、促進社會公平、彌補低收入的農民所遭受的痛苦。
(三)更加重視國際經濟環境因素的影響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深化和世界經濟全球化加速的影響,國際經濟環境因素對我國宏觀經濟運行穩定性的影響越來越大,需要我們密切關注,謹慎對待。目前國際市場石油價格、糧食和食用油價格上漲對我國國內市場價格的影響越來越大,成為造成國內市場相關商品價格上漲的不可忽視的因素。這種輸入型成本推動造成的價格上漲的影響,將隨著我國對國外石油等重要資源性商品的依賴程度的上升,而變得越來越大,可能成為價格上漲原因的長期因素,對此我們必須更加重視。
(四)解決好流動性過剩問題,抑制通脹需求拉動型因素
流動性過剩問題已經成為我國經濟運行中的一個突出矛盾,是造成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壓力的主要原因。我國近幾年流動性過剩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有效緩解的根源在于:外貿順差增加過快以及國際收支不平衡。由于外貿順差和外匯儲備的急劇增加,迫使人民銀行被動地大量發行基礎貨幣收購外匯,基礎貨幣發放產生的乘數效應使得社會貨幣供應量大幅度增加。雖然人民銀行采取向銀行機構發行央行票據和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兩項措施進行調控,仍然不能完全解決流動性過剩問題。因此,加快外貿發展方式的轉變和金融體制改革,是緩解流動性過剩問題、抑制通貨膨脹需求拉動因素的重要治本措施之一。
(五)利率、匯率雙雙下調
控通脹派認為人民幣匯率升值有利于控制通脹,實際上匯率大幅升值導致我國大面積失業,導致消費能力下降,這種控制通脹是通過老百姓的生活質量下降、收入下降、經濟下降來換取的,加息和升值的控通脹是一種把國家變窮的做法,這顯然是很不明智的。
人民幣兌美元貶值的同時,擴大外匯交易市場的人民幣匯率上下波動區間,充分利用貶值后美元的正反方向波動區間來調控匯率。通過利率匯率雙雙下調,使得熱錢和借貸美元都失去機會,這樣可保流動性減少,另外有利于企業成本下降,便于出口,也有利于降低農村各大型企業的用資成本和災后建設成本。
(六)加大地震災后重建力度來拉動經濟
在高通脹、高油價、次貸危機、全球房地產退潮等多種利空打壓下,全球GDP增長率在2008年可能會下調,全球經濟拖累了我國出口,我國出口雖占GDP總額只有1個百分點,但是相關產業鏈的疊加效應很大。所以中央前期投入700億人民幣用于災后重建,三年內完成投入數千億人民幣,這是拉動內需的一個機會,尤其在全球經濟大面積退潮時,更顯萬綠叢中一點紅的效果。在加大災后重建時要考慮到沿海接單內陸加工的物流工程,四川已成全國最大制鞋中心,所以加速考慮建設物流對接內陸與沿海,如加快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的投入這種合二為一的做法尤顯重要。
參考文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