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中國加快了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的步伐,與相關國家簽訂了一系列經濟貿易合作協定及自由貿易協定。文章從國際環境及國內因素兩個角度探討中國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的原因,說明積極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對中國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中國;區域經濟合作;影響因素
2006年,中國商務部提出將與其他國家建立自由貿易區提高到國家戰略的構想,2008年4月7日,新西蘭政府和中國政府簽署了雙邊自由貿易協定,該協定涵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等諸多領域,這是中國與發達國家簽訂的第一份自由貿易協定。目前中國已與6個國家和地區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并正在跟亞洲、大洋洲、拉美、歐洲、非洲的28個國家和地區商談11個區域貿易安排,中國選擇談判對象的標準是:戰略意義突出、經濟互補性強、市場規模大或者資源豐富、推動和諧發展效果顯著。
近年來中國在區域經濟合作中態度積極,成效顯著,這是中國政府審時度勢,把握當前國際國內的各種影響因素的必然抉擇。
一、多邊貿易談判受挫、區域經濟一體化合作方興未艾
世界貿易組織成立以來,多邊貿易自由化的進程屢屢受挫。1999年西雅圖會議無果而終,2003年坎昆會議失敗。因美國、歐盟、日本、澳大利亞、印度、巴西和中國等7個世貿組織重要成員無法就發展中國家農產品特殊保障機制等未決分歧取得一致,持續七年未果的多哈回合談判最后以失敗告終。烏拉圭回合談判的波折歷程及多邊貿易談判的緩慢進展使許多國家對多邊貿易談判的效果感到難以希冀,轉向雙邊或有限的多邊經濟一體化合作。
《GATT1994》第24條使各國簽訂的自由貿易協定成為合法的例外,在多邊貿易談判受挫之時,美國等幾個主要經濟體都將自貿區建設提高到了由國家領導人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層面。在2006年貿易政策議程中,美國將發展自由貿易區列為重點工作,一邊繼續推進包括南美洲各國在內的美洲自由貿易區建設的進程,一邊與韓國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按照美國政府的時間表,2008年美國將與東盟建立自貿區,2013年將與中東和南部非洲關稅同盟建立自貿區。作為全球最成熟和最發達的市場經濟,美國在區域經濟合作戰略方面的態度轉變,對全球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趨勢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和示范作用。據WTO的官方統計,截至2006年3月,向世貿組織通報的區域貿易協定已達340個,截至2007年3月向世貿組織通報、仍然有效的區域貿易安排有216個。
貿易轉移效果使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及地區的區域內部貿易快速增加,改變了國際貿易的地區分布。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的報告,2004年歐洲內部貿易占其對外貿易的比重就已達73.8%,而與北美洲的貿易在其對外貿易中的比重僅為9.1%;北美自由貿易區內部貿易占其外貿總額的43.5%,東盟的內部貿易比重則從1990年的18%增加至2004年的23.1%。
要避免在世界經濟及貿易的發展中被邊緣化的危險,只有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并從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二、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提升
1978年以來中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國內生產總值(GDP)以年均9.6%的速度增長,進入新世紀之后,中國經濟的增長更為強勁。據國家統計局初步統計,2007年中國的GDP達到33783億美元(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數字及2007年底人民幣與美元匯率1∶7.3計算),世界排名第四。2007年中國對外貿易額首次超過2萬億美元,在世界排名第3位,其中出口額達12180億美元,占世界總出口額的8.8%,中國已經成為世界貿易大國。
由于對外開放度非常高,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遠高于中國經濟占世界經濟的比重。世界銀行公布的數據顯示,2000~2004年,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為13%(《中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到底有多大》丁一凡)。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提升使中國的市場吸引力和經濟輻射力不斷增強。
三、“和平崛起”的發展戰略需要
出于對中國的崛起感到擔心和失衡,以美國、日本為首的西方國家有意煽動“中國威脅論”。加強區域經濟合作,將中國的經濟發展機遇、市場開放機遇帶給周邊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成為消除其他國家對中國經濟發展的疑慮的有效途徑之一。
中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貿易額占中國外貿總額的60%以上,從周邊國家和地區獲得的投資多年來占吸引外資總額的70%以上,與中國毗鄰的東亞和南亞地區對中國關系的親疏直接影響到中國周邊環境的安全與穩定。中國需要與周邊國家建立相互信任、相互依賴、相互合作的政治、經濟關系,取得這些地區國家的支持與理解。加入《曼谷協定》、對來自南亞及非洲部分最不發達國家的產品給予特別優惠的關稅待遇,就是要從經濟上與這些國家分享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就,樹立可信賴的大國形象。1995年以來東盟在與中國的貿易中一直處于順差地位,從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后關稅下降的角度看,雙邊貿易形勢對東盟更為有利,經濟上日益密切的合作關系使東盟國家越來越感受到中國龐大市場帶來的好處,紛紛表示希望與中國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與周邊國家通過簽訂區域經濟合作協議還能推動我國與周邊國家的一些政治問題(如領土主權爭端)的解決。在中國與東盟簽署《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同時,雙方簽署了《南海各方行為宣言》,顯示了雙方以和平方式處理本地區爭議的決心。自1996年上海五國對話機制(上海合作組織前身)建立以來,中國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分別簽署了關于解決邊界問題的相關協定,使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得到了穩妥的解決,為發展與鄰國的友好合作并為中國國內經濟建設創造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奠定了基礎。
四、中國經濟及對外貿易持續發展的需要
中國的周邊國家和地區是世界上人口最為密集的地區,這些地區經濟發展的形勢良好,政治局勢基本保持穩定,多數國家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與這些國家進行區域經濟合作意味著將獲得潛力巨大的市場。例如,東盟國家有約5.3億人口,上海合作組織其他成員國人口達到近2億,印度、斯里蘭卡、孟加拉國等也都是人口大國。一旦與這些國家建立自由貿易區或簽訂類似協議,在世界上多數國家紛紛進行區域經濟合作,某些市場相對中國而言變得封閉的情況下,加強區域經濟合作成為中國實施對外貿易市場多元化的重要途徑。
雖被冠以“世界工廠”的美稱,但中國制造業的比較優勢主要體現在勞動密集型、部分資源密集型產業及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中勞動密集度較高的加工組裝環節上,實際仍處于制造生產鏈的末端。中國的產業結構調整需要為成熟產業尋找轉移的市場,為新興產業獲得技術、資金和信息的來源,從這一角度看,與本地區經濟較為發達的韓國、新加坡、甚至日本建立區域合作機制,是中國獲得先進的技術、經驗的有效途徑;而與東南亞、南亞和中亞國家開展區域經濟合作,將有利中國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工業發達程度比中國稍低的國家和地區轉移。
隨著對外開放的擴大,中國的國家經濟安全增加了國際收支、金融、外資與外債規模、外貿及其依存度等越來越多的因素,在擴大對外開放中構建經濟安全網成了當務之急。以區域合作為突破口,全面參與國際經濟協調是中國建立國家經濟安全管理的途徑之一。與此同時,資源蘊藏量的不足導致中國經濟發展面臨著嚴峻挑戰:一是石油、礦產資源消費顯著增加。自成為石油凈進口國之后,到2007年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達46.05%,2020年這一數字可能超過55%。經濟的高速發展使中國礦產資源需求處于高速的增長期,據估算,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需要36-42億噸鐵礦石、6000萬噸銅,遠遠超過中國現有的儲量,現有的鉛、鋅、鋁土等礦產資源也都無法滿足經濟持續發展的需要;二是由于全球礦產資源和礦產品市場的壟斷格局已經形成,石油和特定礦產資源進口不穩定、不安全也對國家經濟安全產生影響。開辟進口的來源和渠道、對國際資源定價權的掌握、能源安全、環境安全等問題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十分重要。東盟、中亞、智利、南非、中東等都是自然資源儲量豐富的地區,與這些國家開展區域經濟合作,同時精心設計能源、資源方面的國際合作對中國的國家經濟安全關系重大。
中國進出口規模的較快擴張導致針對中國的貿易摩擦呈直線上升,1979~2004年已有30多個國家(地區)發起了700起涉及中國出口產品的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及特保調查案件,中國成為全球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根據中國入世協議,在入世后15年內,世貿組織成員在確定補貼和傾銷的可比價格時可以對中國出口產品使用替代國價格計算傾銷幅度(“非市場經濟”條款),其他國家在對中國產品進行反補貼和反傾銷時濫用以確定報復程度有了合法依據。面對這樣的形勢,中國可以通過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合作,謀求區域經濟合作的伙伴國盡早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并在自由貿易談判中就雙邊貿易爭端的解決簽訂協議,減少貿易摩擦產生的可能性。東盟在與中國簽訂全面合作框架協議時,宣布所有成員國承認中國是一個完全市場經濟體;新西蘭、澳大利亞也已經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在已承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的57個國家中,很多都是中國參加區域經濟合作的伙伴或對象,足以證明積極開展區域經濟合作是為中國對外貿易發展尋求公平、有利的市場環境的有效途徑。
五、中華民族統一事業的需要
中國入世后,WTO規則下以中國為主體的大陸、臺灣、香港、澳門“一國四席”關系的確立,使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加快兩岸四地全面的經貿合作、建立包含兩岸特殊經濟關系的經濟安排成為可能。隨著臺灣與大陸經濟往來的擴大,海峽兩岸經濟相互依賴關系對雙方經濟合作的密切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許多學者由此對兩岸四地的經濟一體化進程提出了諸如建立“兩岸共同市場”、“中華自由貿易區”等各種設想。內地與港、澳CEPA協議實施后,內地與港、澳實際上將達到自由貿易區的程度,CEPA的簽署標志著中國的四方一體化已經成功地邁出了第一步,并將對海峽兩岸的經濟合作發展起到示范及促進的作用。臺灣島內各界特別是臺灣工商界很希望臺灣也能與大陸簽署“CEPA”,提高島內經濟的競爭力。2006年4月中國共產黨總書記胡錦濤與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在北京舉行了兩黨五十六年來的首次會談,并共同發布“兩岸和平發展共同愿景”,提出“促進兩岸經濟全面交流,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并促進恢復兩岸協商后優先討論兩岸共同市場問題”。
積極與周邊國家開展區域經濟一體化合作還能有效遏制“臺獨”勢力,我國與東盟、澳、新等周邊國家和地區建立自由貿易區,有效擠壓了當局的“國際活動空間”、削弱了“臺獨”勢力的經濟基礎。
中國共產黨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樹立世界眼光,加強戰略思維,善于從國際形勢發展變化中把握發展機遇、應對風險挑戰,營造良好國際環境”。今后,中國將應按照中央政府確定的有步驟、有重點地推進自由貿易區談判的要求,積極穩妥地推進自由貿易區工作,逐步形成有利于中國國家建設和經濟發展的全球自由貿易區合作網絡。
參考文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