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部大開發事關國家戰略全局,已取得重要進展,但東西部發展差距仍在拉大。西部要加快完善市場機制,加強政府宏觀管理機制,切實制定區情戰略。文章提出適當調整西部大開發的戰略管理策略,對實現21世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西部大開發;戰略管理;完善;思考
西部論壇組委會提供的資料向全世界明示:西部地區的新定義是“10+2+2”,即中國西部由西南五省區市(川、滇、黔、藏、渝)、西北五省區(陜、甘、青、新、寧)和內蒙、廣西以及湖南的湘西、湖北的恩施兩個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組成。可見,占全國面積71%的西部,幅員遼闊,資源豐富,而且邊境線長,具有一定的區位優勢。在21世紀初期,要切實貫徹我國區域經濟的非均衡協調發展戰略,就要積極促進西部大開發。“非均衡協調發展”,其核心就是適度傾斜與協調發展相結合。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我國實施的是以加快西部地區基礎設施,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加快西部教育,科技發展,結構調整和改革開放這五大重點戰略。先后已在西部地區實施了一批相關項目,有力地促進了西部地區的投資增長,使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得到了加強,科技、教育發展步伐加快,結構調整和改革開放都取得進展?!拔鞑看箝_發五年多來,西部地區GDP平均每年增長10%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年增長20%以上?!睆拈L遠看,實施這五大重點戰略加快西部開發建設對西部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目前,西部大開發實施的項目基本上或主要的仍是開發建設項目,即為經濟發展創造基礎條件的基礎建設項目,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實施的是以加快開發建設項目為重點的戰略。而與此同時,我國東部地區的發展卻越來越強,東西部發展差距還在進一步拉大。這樣在21世紀頭二十年西部地區就難于實現全面小康,同時也就不能實現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為此,本文提出,在實施“十一五”規劃和2020年遠景目標規劃期間,我國在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建設的同時,需進一步完善西部開發的各項戰略管理政策,在市場經濟建設的過程中,進一步發揮地方政府在西部大開發中的作用,促進西部大開發的速率。
一、制定區情發展戰略,調整經濟結構,加快縮小西部與全國的差異
西部資源富集,人口稀少,土地貧瘠,水源奇缺,生態脆弱,消費不足,有待開拓,前景廣闊。長期以來,東、西部的GNP年均增長率差異較大。據有關資料顯示,“從人均GDP看,西部人均GDP從1998年的498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662美元,增長33%。而同期東部人均GDP由1998年的1212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1704美元,增長41%”,“七五期間,全國GNP年均增長7.7,東部為8.4,內地為7。八五期間,全國GNP增長11.7,東部為16以上,中西部地區則只9”。西部與東部地區的差距表面上看是增長速度、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收入等方面的差距,深層次上反映的則是經濟結構的差距。西部產業結構單一,經營粗放,基礎工業過長、初級產品比重大,擴大再生產能力弱,經濟效益不高,可持續發展的條件差。西部經濟要想較快發展,縮小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2001~2010年經濟增長速度(GDP)必須力爭達到12左右;2011~2030年必須達到9-10;2031~2050年必須保持在5-6。這樣到21世紀中葉,才能與全國同步達到世界中等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水準。因此,制定區情發展戰略,調整經濟結構是實施西部大開發的關鍵環節。要明確和選準西部發展的產業重點,應以可供利用的資源為基礎,沿著勞動密集型和科技密集型的方向發展。運用科學技術改變傳統資源開發模式,使西部資源優勢真正轉變為新的經濟優勢。
因而現階段政府宏觀經濟政策的導向而應定位在培育具有西部特色的新的經濟成長機制上。正確處理好當前和今后發展過程中的速度與效益、數量與質量、單一型經濟增長與人口、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全面協調發展、資源優勢與資源的合理開發和高效利用之間的關系。要走以人為本,經濟、社會、自然三維交合系統協調發展之路。
二、制度創新,進一步完善西部大開發的市場機制
市場和政府是西部大開發中的一個焦點問題。從相互作用的“規則”意義上講,社會主要存在兩種制度:市場和政府。作為“看不見的手”,市場有能力保證每個經濟主體在追求其個人利益和滿足程度的過程中所做出的經濟決策對整個社會產生有益的影響,即在實現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也實現了社會利益的最大化。然而現實世界與理論畢竟存在著差距,大量的“市場失靈”表明市場需要一個主體進行干預,這個主體必須具有集體(公共)動機和目標,能夠超越這些失靈。所以,只能由政府來充當市場干預的主體。但是,政府的干預也不是萬能的,同樣也存在著“政府失靈”,即浪費、錯誤的計算、政治家和行政官員的泛濫,部門利益的影響,再加上很難對新問題和我們知道但在不同環境下可能出現的問題做出反應。結果,“市場失靈”與“政府失靈”的存在決定了“看不見的手”和“看的見的手”只能兩手并用,才能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政府調控的作用,才能更有效地配置資源。在西部大開發中,這個問題顯得尤為突出。由于自然環境惡劣、經濟發展落后、市場化程度低,單純依靠市場機制自身發展來推動西部地區發展的過程太過漫長。為加快西部發展的步伐,必須要求政府更多地介入,需要政策的強力支持。
所以,在西部大開發中,政府所扮演的角色顯得非常重要,“政府創造環境,市場發展經濟”。市場體系不健全,要素難以合理流動,社會資源配置就難以優化。要加快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培育市場意識、市場關系、市場規則,這是西部的新課題,也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必由之路。西部大開發的機制,只能選擇國家宏觀調控下的市場機制,任何企圖重新依靠計劃機制或機械運用市場機制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可行的。
其根本問題是制度創新。在這方面,東、中、西部地區并沒有本質區別。但是,由于地理的、文化傳統方面的因素的影響,西部地區(甚至包括中部地區)在涉及地區經濟發展的具體制度、規則、行為方式等方面,確實比東部地區慢,更多地表現出計劃經濟的特征。在政策趨同、政策效應充分釋放以后,地區經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具體制度創新構筑的“軟環境”。只有在制度的保證下,技術、知識和資本才能轉化為生產力。實際上,西部落后于東部的根本原因在于體制的落后、制度創新能力差。而且承擔制度創新只能是政府,因為制度創新像其他共用品一樣,其創新成本由創新者和供給者來承擔,而收益卻不能由其獨享。這種成本與收益的不對稱性,決定了其他組織不可能充當制度創新的主體。政府應著眼于市場的建設,廢除制約經濟增長的制度“瓶頸”,營造一個良好的投融資環境和有效率的市場環境。
三、加快推進西部地區國有企業的改革和發展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形勢下,無論要實現加快西部地區經濟全面發展目標,還是要實現把基礎條件較好的地區建成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重點地區和增加對西部地區重大項目支持的目標,都需要加快推進西部各地區國有企業的改革與發展。
在西部經濟中,國有經濟至今仍是占主導地位的經濟成分,國有企業的產值、利稅仍占相當高的比例。西部各地區加快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應努力加快國有企業改制、改組、改造和加強管理和深化國有資產體制改革步伐。并應將國有企業改革當作一個改革與發展統一的系統工作來抓。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要建立所有者權益、權利、義務和責任相統一,管資產和管人、管事相結合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要在堅持國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別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的管理體制。
當前,大力推進西部各地區加快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應繼續抓好西部各地區國有大中型企業改制與重組工作;重視搞活西部各地區國有小企業;進一步加快西部各地區國有企業重點技術改造工程和技術創新工程建設;進一步搞好西部各地區下崗職工再就業工作;做好建立改制國有企業完善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工作、加強改制國有企業監督工作、加快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工作和加快西部地區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工作。
四、強化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為西部地區及整個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
根據2000年國家環??偩?、中科院、國家測繪局等單位的聯合調查顯示,目前西部地區生態結構單一,生態服務功能下降,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不斷加劇,生態形勢十分嚴峻。其具體表現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森林、草地面積縮水,水資源短缺;經濟損失嚴重。生態環境的惡化引發了一系列自然災害,其經濟損失難以估算。20世紀90年代,我國遭受沙塵暴天氣肆虐的次數開始回升,西部地區洪澇災害發生頻率分別比20世紀80年代增長了7.5%和49%,大概估算表明,由西部生態環境破壞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為1500億元,相當于同期GDP的13%。鼓勵生態建設、防范及懲罰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行為,自然成為了實現西部資源可持續發展、確保西部大開發順利實施的關鍵。在加強這地區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的同時,如何有效解決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關系到經濟發展與政治穩定。譬如,面對西部地區水土流失、沙漠化的嚴峻形勢,政府在實施“退耕還林還草”政策時,必須兼顧到農民吃飯增收與地方經濟發展的問題。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卻經常掌握不好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經濟增長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就旅游業來說,在旅游作為一個產業后,必然會為地方經濟發展帶來貢獻。然而環境效益存在著外部性,環境開發的成本和收益的非對稱性只會鼓勵決策者和經營者充分利用廉價的自然資源,盡快盡多地將其轉化為經濟指標的增長,而不會顧及環境的損壞程度。這就與可持續發展,與重視長期的、社會的、生態的環保工作產生了直接的沖突。而且越是旅游資源豐富的地區,經濟越是落后,決策者對旅游產業寄予的期望更高,開發中的急功近利現象更嚴重,旅游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對立越深。此外,西部的文物資源也存在著同樣的開發與保護的兩難選擇。
因此,如何有效地解決外部性問題,直接關系到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間的合理配合和實現西部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在科斯看來,一個社會面臨的真正問題是制度的選擇即產權的確定標準,必須設計出各種制度以保證可能的最大效率。若不存在交易成本,無須政府的干預,市場就可以達到最大效率。但是,實際生活中達成一項協議的交易成本需要政府更多的積極干預,需要政府利用征稅、規制、補貼、引入可以出售的污染許可證制度等手段來消除環境問題的“外部性”影響,將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很好地協調起來,促進西部地區發展的長久和持續。
總之,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戰略部署。對西部而言,抓住機遇、開拓奮進,西部將從此走向繁榮。我們要透過表面看到其經濟學本質,利用經濟學的方法,妥善解決在西部大開發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推動我國經濟的再次騰飛。
參考文獻:
1、藍勇.中國西部大開發的歷史回顧及思考[N].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