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力資源管理是國有企業科學管理的重點與核心。文章通過對我國國有企業績效管理模式的演變的分析,探討了國有企業績效管理的發展規律。
關鍵詞:人力資源;績效管理;模式演變
我國企業績效評價的研究探索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過程,而且是隨著經濟體制的變遷以及國有企業的改革發展而逐步發展變化的。與西方國家企業績效評價產生的背景不同,我國企業績效考核評價的產生并不是出于增強企業誠信和提高資源配置的需要,而是國家為加強國有企業管理和控制,保障企業實現政府目的而采取的計劃管理措施。建國以來,我國曾先后制定并實施過三個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分別是1993年財政部出臺的《企業財務通則》所設計的財務績效評價指標體系;1995年財政部制定的企業經濟效益評價指標體系;1999年由財政部等四部委聯合頒布實施的國有資本金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這三個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將我國國有企業績效評價的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
一、20世紀70年代以前以實物產量為核心的評價方法
新中國建立后,我國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國有企業基本沒有經營自主權,企業生產所需的資金和各種生產要素由政府無償撥付,所生產的產品、規格、數量由政府計劃決定;財務上實行統收統支,利潤全部上繳,虧損全部核銷。在這種情況下,政府評價考核企業績效采用的方法是對照指令性生產計劃,考核企業的產品產量和規格質量。雖然產值和利潤指標也在考核的范圍內,但是在計劃經濟時代,產值和利潤并不能反映企業的真實經營業績。這種以實物產量為主的考核方式,導致國有企業嚴重缺乏效率。
二、改革開放3Fei/33AGZ7ueByXSnjKLq9X1d3GuCiyaUIOo2TuWm4=初期以產值和利潤為主的評價方法
改革開放后,國有企業自主權擴大,逐步擁有了獨立的商品生產者的地位,使得利用利稅指標考核企業具備了一定條件。當然,從國民經濟總體有效性出發,對國有企業經營績效的考核管理還不可能完全拋棄行政管理和計劃控制,相關指標仍然在考核評價之列。1982年,國家經貿委、國家計委等六部委制定了包括總產值和增長率、上繳利潤和增長率、產品產量完成情況、產值利稅率和增長率等在內的各項主要經濟效益指標作為考核企業的主要依據,同時規定從中選擇16項指標進行考核。這種方法雖然避免了單一指標的片面性,但是沒有將考核指標按照重要性程度進行區分,只是進行簡單的歷史對比,因此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被淘汰。20世紀80年代后期,承包制成為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形式。承包制下企業經營者利用經營自主權侵犯所者權益的問題屢見不鮮。1988年,國家統計局、國家計委、財政部和中國人民銀行聯合發布了勞動生產率、銷售利潤率、資金利稅率等八項考核指標,但由于沒有制定綜合評價方法,這八項指標并沒有在企業考核工作中實際利用,絕大多數實行承包制的企業還是主要通過企業實現利潤或上繳利稅來考核承包計劃的完成情況。
三、20世紀90年代以投資報酬率為核心的績效評價方法
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逐步建立和經濟工作的重點轉移到調整結構和提高經濟效益上,我國開始探索建立以投資報酬率為核心的企業績效評價方法體系。1992年,國家計委、國務院生產辦和國家統計局提出了六項考核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的指標,包括產品銷售率、資金利稅率、成本費用利潤率、全員勞動生產率、流動資金周轉率、凈產值率。同時根據指標的重要性程度,對每項指標進行了權數分配,使用全國統一的標準值進行評價計分。該評價方法在指標設計上全部采用了相對性比率指標。與絕對指標相比,更具有科學性,是國有企業績效考核辦法上的歷史進步。
為了進一步適應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的需要,推動政企分開,1995年財政部制定出臺了《企業經濟效益評價指標體系(試行)》。該指標體系由銷售利潤率、總資產報酬率、資本收益率等十項指標組成,賦予每項指標不同的權重,以行業平均值為標準進行計分評價。1997年,國家統計局會同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對1992年頒布的工業經濟效益評價體系進行了調整,將原來的六項指標調整為總資產貢獻率、資本保值增值率等七項指標,指標權數也進行了重新分配,評價標準按照前四年的全國平均值確定。這兩套評價體系都是企業經營績效考核評價辦法的巨大進步,但由于缺乏反映企業成長性的指標以及標準行業劃分太粗而大大降低了評價實踐的適應性。
四、新型企業績效評價體系的建立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政府管理職能和企業監管機制都發生了根本改變。為了適應這種要求,1997年底財政部綜合多方面意見初步形成了以凈資產收益率為核心指標,由12項計量指標構成的企業績效評價體系的框架。1998年,又在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中增加了定性評價因素,使指標體系由原來的12項發展為38項,形成了以基本指標為主導、以修正指標為補充、與專家評議指標相結合的三層次立體評價指標體系。1999年,38項指標總數又精簡為32項,并成為《國有資本金績效評價規則》和《國有資本金績效評價操作細則》的重要組成部分。2002年,該評價體系又修訂為28項,較好地適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至此,我國已經初步建立了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相結合的新型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五、現代企業績效評價的發展趨勢
現代企業績效評價的理論和方法呈現出以下發展趨勢:
第一,將人力資本與知識資本納入績效評價指標體系。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而知識經濟是以知識與人力資源為基礎的經濟,加強對知識與人力資本方面的評價,體現無形資產在績效評價中的特殊作用是企業績效評價領域亟待解決的問題。縱觀現有的績效評價理論和方法,仍然體現了物質資本至上的主導思想,這顯然滯后于現代企業理論對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的關注。因此,將知識與人力資本納入到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已是勢在必行。
第二,突出創新能力在績效評價體系中的地位。雖然平衡記分卡中已經開拓性地將創新能力納入企業績效評價體系中,但這種考慮仍然帶有嘗試性,或者說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新時期經濟發展的核心特征就是創新,也正是因為有了不斷的創新,才使企業發展更具旺盛的生命力。可以說,創新是企業核心競爭力形成與保持的關鍵因素。在設計企業績效評價體系時,全面考核評價企業創新業績,既體現了企業的競爭能力,又反映了企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優勢。因此,創新業績的評價應成為企業績效評價中的重要內容。
第三,將績效評價納入企業整體戰略管理過程。傳統的財務績效評價方法主要為企業的事后管理提供有關信息,容易導致企業的短期行為。為了更好地適應企業戰略經營管理的要求,應將績效評價納入企業整體戰略管理過程,把企業既定的奮斗目標作為績效評價和管理的起點。在這里,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應有助于企業戰略目標的戰術轉換和具體執行,使企業的戰略目標轉化為階段性的、具體的、可操作性的并為大多數人所理解的目標,使
績效評價體系融入戰略管理的全過程,真正體現為企業戰略管理服務的思想。
參考文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