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寧夏是一個經濟相對落后且發展很不平衡的地區,農業自然資源相對匱乏且農業人口比例高,占總人口的64%。清楚地了解寧夏地區農村勞動力應轉移的數量及轉移的方式對于寧夏,尤其是寧夏南部山區的貧困人口脫貧及城鄉之間日益擴大的收入差距的縮小至關重要。文章在研究其他勞動力轉移的基礎之上,估算了達到寧夏城鄉收入均衡時寧夏需要轉移的農村勞動力數量,并對此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寧夏;勞動力;轉移;數量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寧夏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也是不爭的事實。由于農業生產在國民經濟中的特殊地位,更由于農村人口占寧夏總人口的巨大比例,這種城鄉收入差距與不協調發展的存在,將會影響到寧夏整個經濟的長期穩定和協調發展。本文將農業作為相對獨立的追求自身利益的經濟部門、將農民作為追求自身經濟利益的獨立經營者,估算了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城鄉協調發展時期寧夏所需要轉移的農村勞動力數量。
二、文獻回顧
關于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研究汗牛充棟。國外方面有劉易斯理論、托達羅理論、喬根森理論等。劉易斯認為,收入差距是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動因;他認為,經濟的發展依賴于現代工業部門的擴張,而現代工業部門的擴張則需要大量的廉價勞動力;當農業部門的勞動力的邊際生產率為零或為負值時,說明農村勞動力相對過剩,此時將過剩的勞動力轉向其他部門并不會影響農業生產;只要工業的工資水平高于工資界限一定程度,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會不斷地流向工業、流向城市。托達羅認為,人口從農村向城市的遷移,不僅取決于城市與農村實際收入的差異,同時還取決于城市就業率的高低和由此而做出的城鄉預期收入差異,農民向城市流動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既注意現實(包括承受的生理、心理成本)又含有預期(找到工作的概率)的理性行為。喬根森(1967)則否認農村存在剩余勞動力,否認邊際生產率為零,他認為農業勞動力的轉移是根源于消費結構的變化,是消費需求拉動的結果,而不是生產率的提高。國內方面,孫利平(1994)把農民的處境形容為“廚師困境”,他認為農民收入低的根本原因在于農業勞動力數量過多而人均耕地面積過少造成的。鐘甫寧、何軍(2004)認為,由于農業部門受限制于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以及物質要素對勞動力的替代作用,農民的人均收入將會持續下降,因此,轉移出部分勞動力是解決農民增收的根本途徑。王美燕(2005)研究了外來勞動力進城務工的報酬問題,發現遷移勞動力比城市勞動力平均報酬低28.9%,存在同工不同酬現象。但即便如此,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總量并沒有減少(王德文、蔡昉2005)。目前,學者們已達到了這樣的共識,即只有通過減少農民數量,才能提高農民的相對收入,進而縮小城鄉差距。關于怎樣減少農民數量,很多學者也給出了不同的建議。章錚(1995)、王紅玲(1998)、侯風云(2004)、李偉(2000)、謝培秀(2004)等分別從農業生產需要的勞動力、工業生產可以吸納的勞動力等方面對中國勞動力的轉移數量的估計方法做了研究。而鐘甫寧(2004)則從整個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角度出發,以城鄉人均收入大體相等為前提,在保持目前狀況及假設趕上發達國家或中等發達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兩種條件下,探討了城鄉協調發展時中國農民的數量,其觀點獨到,方法新穎,對其他同類研究非常有借鑒意義。因此本文將借鑒其估算方法,估算寧夏城鄉協調發展所需要的農村勞動力。
三、寧夏城鄉協調發展時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的實證研究
(一)寧夏城鄉收入差距的現狀分析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寧夏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從1978年人均純收入115.90元提高到2005年的2508.89元,絕對數量增長了近27倍。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也經歷了迅速的增長,從1978年346.08元增長到2005年的8093.64元,增長幅度有23倍之多;雖然城鄉居民的收入都在大幅度地增加,但一個很明顯的趨勢是城市收入的增加速度要遠遠快于農村,城鄉收入差距也呈迅速加大的趨勢(見圖1)。因此,如何縮小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實現城鄉之間協調發展是政府非常關心的問題。而實現農民收入快速增長的有效措施是促進盡可能多的農民轉移到城市。
(二)寧夏城鄉協調發展時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的實證研究
1、模型
假設在開放經濟條件下,真正形成了城鄉自由流動的勞動力市場,那勞動力市場的調節必然導致各行各業大體上同工同酬,因而農民的數量將取決于國民收入中有多大份額支付給農產品生產者以及非農行業同類勞動者的平均收入水平(本模型及其具體推導過程參見鐘甫寧、何軍2004年《中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壓力究竟有多大》)。
設:農民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農民總人數;非農收入=農戶的全年總收入-農業收入。
其他居民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鎮居民總人口數
邊際消費傾向=消費性支出/可支配收入;
恩格爾系數=食品支出/家庭或個人消費支出①
指標解釋:Y-居民總收入;YF-農民收入;YN-其他居民收入;CF-農民的邊際消費傾向;CN-其他居民邊際消費傾向;δF-農民的恩格爾系數;δN-其他居民的恩格爾系數;NF-農民人數;NN-其他居民人數;α-物質生產成本占食品總產值(銷售收入)的比重;k-農民從非食品農產品的銷售中得到的收入占農民總收入的比重;m-農民從食品凈出口中得到的收入占其總收入的比重;n-農民從非農產業中得到的收入占其總收入的比重;且Y=YN+YF,N=NN+NF。
下式在城鄉人均收入相等的條件下一定成立: = 或者 =
農民收入方程為:YF=(1-α)(δNCNYN+δFCFYF)+k YF+m YF+n YF
可以得出未來農民數量(未來城鄉人口比例)模型:
= =
②
根據這一模型,未來農民的數量(城鄉人口比例)取決于參數α、k、m、n、δN、CN、δF、CF數值大小。
2、結果分析
將2006年寧夏統計年鑒中模型所需的數據代入公式①,可得:CF=0.5011,CN=0.7913,δF=44.05%,δN=34.80%,即:農民的邊際消費傾向為0.5011,其他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為0.7913,農民的恩格爾系數為44.05%,其他居民的恩格爾系數為34.80%。
從2006年寧夏統計年鑒數據我們還看到,2005年寧夏農業總產值137.9973億元,農業GDP為72.24億元,如果我們暫時不考慮流通和營銷部門的收入,則農產品利潤(1-α)的數值大約為52.3%,假定農民得到該份額的一半,那么農民的農產品利潤(1-α)的數值大約為26%。2005年寧夏農副產品的凈出口額8717.756萬元(根據寧夏統計年鑒的數據綜合計算得到),假設農民獲得大約70%的分額,即6102.429萬元,則農副產品的凈出口在農民純收入總量的比重為0.64%(農民純收入總量為958202.3萬元,即農民人均純收入乘以農民總人數)。2005年寧夏林業產值為55645萬元,林業產值占農業總產植的比重為4.03%,如加上種植業中的花卉、苗木、草坪等非食用園藝產品,以及纖維、非食用油脂和皮革等工業原料,再加上種種用于非食品的副產品(包括植物類燃料),則來自非食品產品的收入可能占農民純收入的15%左右,即k=15%;非農收入占農民純收入的比重為35%,即n=35%(非農收入為農戶的全年總收入減去農業收入)。
將上述數據代入公式②,得 = =14.1%,即實現城鄉完全自由流動的勞動力市場后,寧夏農民的數量應當占寧夏總人口的14%左右,因此,寧夏還需轉移的農業人口為2975052人,即大約300萬人需轉移。這與鐘甫寧等(2004年)估算的全國農民數量應該占全國人數的24%左右存在一定的差距。寧夏在形成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后農民的數量所占比重之所以這樣小,其可能的原因有:寧夏的農產品出口量小;交通不便利,與外界溝通不暢使得寧夏農民的非農收入很低,尤其是工資性收入低;寧夏農業的自然資源匱乏,存在靠天吃飯的地方。這幾個方面的原因導致寧夏能養活的農民數量相對全國其他省份要少,這就更加劇了寧夏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必然性與緊迫性。
四、政策建議
如何更好的將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出去,是黨和政府最關心的問題,它關系到能不能有效地實現農民增收、實現城鄉協調發展、最終實現社會的全面發展問題。為此,提出建議如下:
(一)提高落后農村地區的教育水平,促進職業技術教育的開展
受教育程度高低是決定農業勞動力是否能夠從事非農勞動的關鍵因素。大力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同時加大職業技能培訓的力度,從而為落后地區農村居民走出土地創造條件。
(二)加大非農產業的發展
寧夏的非農產業發展嚴重滯后于其他發達地區,我們必須創造好的外部條件,推動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引導鄉鎮企業健康成長,就地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
(三)建立完善的勞動力市場和城鄉銜接的社會保障制度
長期以來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結構制約了勞動力流動的戶籍制度和土地制度,使大量的農業剩余勞動力滯留在農村,因此,如果我們想轉移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就需要健全勞動力市場的法規制度,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為勞動力轉移創造好的平臺。
(四)健全服務體系
解決轉移農民的子女上學問題,真正讓農民放下思想包袱。要保障農民工子女能夠上得起學,這不僅關系到農業勞動力是否轉移,更關系到轉移出去的農村人口下一代的發展和社會長期和諧穩定的發展。
參考文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