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村民自治是農村基層民主的重要形式,在村民自治飛速發展的同時,受體制等因素的影響,不少地區村委會的運行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村委會面臨一定的矛盾沖突。文章通過對村民自治過程中村委會面臨的矛盾沖突的分析,提出了相應地解決矛盾沖突的對策。
關鍵詞:村民自治;村委會;矛盾沖突;對策
當前,中國農村的村民自治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然而,受體制、觀念等方面的影響,部分地區村民自治的運行往往偏離了有序規范的運行軌道,村委會面臨一定的矛盾沖突。本文通過對村民自治過程中村委會面臨的矛盾沖突的分析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矛盾的對策,以期推動中國農村基層民主的有序發展。
一、村民自治過程中村委會面臨的矛盾沖突
村民自治過程中村委會面臨的矛盾沖突主要包括村委會與鄉鎮政府的矛盾沖突、村委會與村黨支部的矛盾沖突、村委會與村民的矛盾沖突。
(一)村委會與鄉鎮政府的矛盾沖突
鄉鎮政府為達到控制村委會的目的往往通過多種方式來干預村委會的活動。有的干預村民選舉,保證政府“信得過”的干部當選;有的采取間接手段,如“村財鄉管”來干預村委會工作;有的公然以鄉鎮政府的行政權取代村委會的民主自治權,干預村委會的自主管理。在分稅制的背景下,鄉鎮政府的財力主要來源于對鄉村資源的汲取,從部門利益出發,鄉鎮政府的“行政權”往往干預村委會“自治權”的運行,影響村級治理的良性運行。
(二)村委會與村黨支部的矛盾沖突
在特定情勢下,村委會的“自治權”與黨支部的“政治控制權”之間也可能出現沖突,村黨支部很可能干預村委會的運作。隨著“兩票制”的廣泛實施,這種集中于黨支部書記與村委會主任之間的沖突雖有所改善,但是在部分地區兩種權力體系的沖突仍不可回避,加之人的利己性,兩種權力體系的沖突很可能加劇。
(三)村委會與村民的矛盾沖突
在信息不對稱、人性利己的條件下,作為“委托人”的村民大眾與作為“代理人”的村委會之間仍存在沖突的可能,這主要體現為村官腐敗。據不完全統計,僅2007年全國就發生了幾百起村委會罷免事件。伴隨著農村經濟的分化,村干部階層的發展,若不及時、有效地規范村委會的“代理”行為,那么村委會與村民的矛盾很可能進一步激化。
二、村民自治過程中村委會面臨的矛盾沖突的原因分析
村委會在村民自治中處于矛盾的核心地位。而村民自治中諸多問題的癥結在于“系統內部分歧和沖突”,它源于主體的利益趨向以及力量對比的不同。需要指出,在中國,村民、政府、黨支部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當前村委會在運行中出現的困境,主要是由于體制尚未理順所造成,但這種矛盾沖突并不是不可協調的。
(一)村委會與鄉鎮政府矛盾沖突的原因分析
在村民自治中鄉鎮政府可能成為積極推動者,也可能成為消極阻礙者。從地方政府權力角度而言,村民自治是對鄉村政府權力的重新劃分,不僅是地方政府管理方式的變革,而且是對地方政府利益的重新分割。它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村民從政府手中“奪取”了管理權,意味著鄉鎮政府對鄉村“池塘資源”處置權的喪失。為了保持對農村強大的控制能力,鄉鎮政府會想方設法干預村民自治的運行。從地方財政角度而言,分稅制的實施使中央政府的財政狀況得到了明顯好轉,而作為行政體系最末梢的鄉鎮政府就成了最大的受害者,鄉鎮政府不但要完成上級政府下達的各項經濟社會發展任務,要負責轄區內的各種社會公共事務及自身運行所需要的大量行政費用,結果往往是入不敷出。正是出于財政壓力及對農村資源的渴求,鄉鎮政府試圖憑借行政權控制支配村委會,使之成為其汲取農村經濟資源的工具,有的鄉(鎮)權力組織行為既遠離了鄉民的利益,同時也遠離了國家的利益,很大程度上是一個以自我權力擴張為后盾,動員轄區內的資源,為機關工作人員尤其是權力核心成員謀取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最大化的相對獨立的行動者。
從地方政府行為理念而言,當前不少地方政府仍將完成上級目標、計劃和任務的完成情況作為考核鄉鎮領導“工作實績”以及決定其升降去留的一項主要指標。當前若僅僅依靠《村組法》所規定的指導或協商方式,鄉鎮政府是很難支配作為自治組織的村委會,更無力通過村委會對村民完成各種征收計劃。為此,鄉鎮政府必然會加強對村級組織特別是村委會的滲透、影響和控制,包括強有力的行政命令手段,以保證上級各項任務的貫徹落實,由此也產生了激烈沖突。
(二)村委會與黨支部矛盾沖突的原因分析
村委會是村民自我管理的群眾自治機構,而黨支部則是中國共產黨在鄉村的基層組織機構。在中國,村委會與黨支部兩者本無根本沖突。然而村兩委在權力資源配置模式、權力合法性來源渠道、權力的制度規范、權力的影響力四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有時也會導致沖突。對于黨在村民自治中如何“發揮領導核心作用”,同時又不干涉村民自治正常進行的內容、方式與方法等方面,《村組法》沒有做出明確規定。這就為黨支部與村委會見仁見智、各取所需提供了過大的制度空隙,由此而衍生出種種矛盾和沖突。特別是計劃經濟體制形成的“以黨代政”使農村黨組織實際上成為黨政一體的行政組織,體制慣性作用使得黨支部“控制”村委會的現象在部分地區十分突出,加之有些黨支部書記權力欲過重,進一步加劇了兩者沖突的可能。
(三)村委會與村民矛盾沖突的原因分析
村民與村委會之間可能出現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村委會不能為老百姓辦實事,損害了村民的意愿。
首先,無論是村民、村委會成員、鄉鎮政府領導,他們都是理性的“經濟人”,他們會盡可能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村民通過選舉產生自身利益的代言人以期實現自身收益最大化的目標,同樣村委會成員也有謀求自身經濟利益、政治前途等方面要求。當前村民與民選村官的關系實際上是一種“委托-代理”關系。在兩權分離、信息不對稱、激勵不相容的條件下,具有風險規避性的村官很可能采取非合作性博弈行為,如敗德行為、短期牟利行為、共謀行為,來危害委托人的合法權利。
其次,在“鄉政村治”格局下,村委會對于作為基層政權的鄉鎮政府本無行政隸屬關系,而只是工作上的指導與被指導、協助與被協助的關系,但是由于鄉村關系尚未理順,村委會實際上承擔著雙重角色:它不僅要作為民選的合法組織對本地區公共事務進行管理,是民意的代表;還要接受政府的指導,承擔一系列“準政府”的工作,如收取各種稅費等。這使得村委會背離了村民的意志,成為鄉鎮政府在鄉村的“一條腿”。
三、解決村民自治過程中村委會面臨的矛盾沖突的對策
(一)加強制度化建設,規范各方行為
首先,對于這些相關權限,我們應該通過法律、法規的健全來加以確立和規范,明確鄉鎮政府與村委會、黨支部與村委會的職責權限。當前造成村委會與黨支部、村委會與鄉鎮政府之間矛盾沖突的直接原因在于《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以及《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等法律制度關于此項規定都十分籠統,兩者之間缺乏具體明確的劃分。為此要進一步細化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及其他相關法律制度,特別是對于有關財務、人事任免等權力都應該做出明確的劃分,使鄉鎮行政管理與村民自治在制度規范基礎上有機地銜接起來。應進一步明確黨支部在村民自治中的“領導”應是一種宏觀層次的指導和幫助,而不是對具體事務的包辦和代替。黨支部的領導不能妨礙村委會職能作用的發揮。
其次,建立和完善利益懲戒機制。村民自治中村委會通過集體決策、執行和監督能有效的降低制度“真空”所帶來的高額交易費用問題,但是建立在“委托-代理”關系上的村委會在其成員求“利”欲望及信息不對稱的客觀條件下很可能損害村民的利益。因此,我們不能僅僅渴求通過政治教育來減少個體犯錯的可能性,而應該將對村干部的腐敗行為納入到法制軌道上來。這將有助于提高其腐敗的懲罰成本,有效防止代理人的違法行為。另外,要加快村務公開制度的建設。村民自治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間接民主形式。由于代理人擁有“私人信息”,易采用欺騙手段危害委托人(村民)利益,為此從規范村務公開的內容、程序、時間等方面著手,健全和完善相關制度,可以減少村委會成員對村民利益的損害。
(二)加快政府職能轉變,規范地方政府行為
切實轉變地方政府職能。首先要明確地方政府職責范圍。對于政府不能管、管不好的領域要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地方政府不應該越俎代庖,要進一步明確地方與中央、地方與市場的權限范圍。其次要在“事權”明晰的前提下應給鄉鎮政府配置相應的“財權”,要通過建立合理的轉移支付制度,保障鄉鎮政府合理的支出。最后,地方政府作為現行利益格局下的既得利益者,它很難對自身進行變革,為此中央政府不僅應加強對鄉鎮政府的管理和約束,規范其行政行為,更要通過對村民自治制度的完善,充分發揮村民自治對鄉鎮政府的牽制作用。
改革鄉鎮政府政績考核機制。各級政府應樹立“責任”意識、“指導”意識、“服務”意識,變主動領導轉變為主動服務,時刻關注農民的需要,推動村民自治發展。在政府政績考核方面,過去我們常常以增長速度、經濟總量和上級政府滿意為關鍵指標。十六屆二中全會提出了全面的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在進行政績考核時也應做到從鄉鎮實際出發,將群眾的滿意納入到對地方政府領導的評價體制中去。只有這樣才易于贏得村委會和村民的理解和支持,有助于推動村民自治的良性健康發展。
(三)構建良好的大環境,推動村民自治有序發展
加快農村經濟環境建設。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農村經濟的發展不僅有利于各種社會群體的出現和集團利益的分化,也有助于村民自身民主意識的增進。當前村民自治中公民自我管理、自我監督意識還有待強化。大力發展市場經濟,加快培育農村市場體系,使農民成長為成熟的市場主體,對于發揮村民在村民自治中的主體地位具有重要作用。
推動農村法制環境建設。村民自治應是依法管理過程。針對部分地區鄉鎮政府干預村委會正常運作的現實,中央政府作為制度的設計者和推行者,應采取多種方式強化人民的權利意識,在全社會范圍內樹立“法律至上”觀念。這不僅有助于充分保障公民的合法權利與利益要求,而且有助于以法律制約權力的運作,防止權力的濫用。
加快農村文化環境建設。當前賄選等一系列問題在村民自治中時常發生,這雖有很多深層次原因,如體制、社會風氣等,但是村民理性精神的缺失也是其中一項重要原因。因此,我們必須大力發展農村基層教育,提高村民的科學文化水平和思想文化素質,使農民在村民自治中真正成為能維護自身利益的“理性行動者”。
參考文獻:
1、(美)戴維.政治生活的系統分析[M].華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