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裂縫不僅種類繁多,形態各異,而且較為普遍。輕微者建筑物美觀,造成滲漏水,嚴重者降低建筑結構的承載力、剛度、穩定和整體性、耐久性,甚至還會導致整體倒塌的重大質量事故。因此,正確認識原因、切實加以防治十分必要,十分迫切。
關鍵詞:裂縫;成因;預防措施
建筑混凝土結構裂縫是極為普遍的現象,其中較多的出現在鋼筋混凝土構件。實踐證明,建筑混凝土結構裂縫可以通過設計手段、施工措施來克服,筆者就常見的幾個問題及引發裂縫的原因進行歸納,并提出相應的預防措施。
一、常見混凝土裂縫原因分析
在施工和使用過程中,引起建筑混凝土結構開裂的原因很多,當發生溫度和濕度變化、結構受荷、地基不均勻沉降、施工方式不當時,都非常容易產生裂縫,具體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一)設計構造
在設計時考慮不周,結構構件斷面突變或因開洞、留槽引起應力集中;在構造處理不當時,現澆主梁在擱次梁處如果沒有設置附加箍筋或附加吊筋;以及各種結構縫設置不當等因素均容易導致混凝土開裂。
(二)地基變形
建筑工程基礎不均勻沉降是造成鋼筋混凝土開裂的主要原因:
1、房屋建于土質差別較大或軟弱土質上。
2、建筑物基礎深淺不一。
3、房屋相鄰部分的高度、荷重、結構剛度差別較大。
4、建筑物平面形狀復雜、立面變化過大、長度過大等原因造成基礎不均勻沉降。裂縫的大小、形狀、方向與地基變形的情況有關,由于地基變形的應力相對較大,使得裂縫一般是貫穿性的,危害較大。
(三)施工方面
施工工藝不當是造成鋼筋混凝土開裂的另一個主要原因。由于施工原因造成裂縫出現的因素很多,主要有:
1、水泥、砂、石等質量不好是引起裂縫較常見的因素。若工程上用了這些不合格的材料就會導致“豆腐渣工程”,所以說只有把好材料的質量關,工程質量才會在根本上得到保證。
2、混凝土是一種人造混合材料,其質量好壞的一個重要標志是成型后混凝土的均勻性和密實程度。因此混凝土的攪拌、運輸、澆灌、振實各道工序中的任何缺陷和疏漏,都可能使裂縫產生的直接或間接原因。
3、水分蒸發、水泥結石和混凝土干縮通常是導致混凝土裂縫的重要原因。混凝土養護,特別是早期養護質量與裂縫關系密切。早期表面干燥可使其內外溫度較大更容易產生裂縫。
4、模板構造不當,漏水、漏漿、支撐剛度不足、支撐的地基下沉、過早拆模等都有可能造成混凝土開裂。施工過程中,鋼筋表面污染,混凝土保護層太大或太小,澆灌中碰撞鋼筋使其移位等都可能引起裂縫。
(四)結構受荷
在施工中和使用中由于結構受荷都可能出現裂縫。例如早期受震、構件堆放、運輸、吊裝時的墊塊或吊點位置不當、施工超載、張拉應力值過大等均可能產生裂縫。而最常見的是鋼筋混凝土梁、板等受彎構件,在使用荷載作用下往往出現不同程度的裂縫。普通鋼筋混凝土構件在承受了30-40%的設計荷載,就可能出現裂縫,肉眼一般不能察覺,而構件的極限破壞荷載往往都在設計荷載的1.5倍以上。所以在一般情況下鋼筋混凝土構件是允許帶裂縫工作的(這類裂縫也稱為無害裂縫)。在鋼筋混凝土設計規范中,分別不同情況規定裂縫的最大寬度為0.2-0.3mm,對那些寬度超過規范規定的裂縫,以及不允許開裂的構件上出現裂縫則是有害的,需加以認真分析,慎重處理。
(五)溫濕度變化
當溫度變化時,由于材料熱脹冷縮,房屋各部分構件將產生各自不同的變形,引起彼此制約而產生應力。因屋面混凝土與墻體的線膨脹系數不一致,屋面變形較大,當屋蓋和墻體之間構造處理不當,會使墻體受拉,當其剪力和拉應力大于砌體的抗剪抗拉強度時,產生溫差裂縫。
普通混凝土在空氣中硬結,濕度發生變化時,體積會有所收縮,由此而在構件內產生拉應力,在早期混凝土強度較低時,混凝土收縮值最大。因此,若構件早期養護不良,極易產生收縮裂縫。
二、預防措施
(一)材料選用
1、水泥:應選用水化熱較低的水泥,嚴禁使用安全性不合格水泥。
2、粗骨料:宜用表面粗糙、質地堅硬的石料;級配良好,孔隙率小,無堿性反應;有害物質及粘土含量不超過規定。
3、細骨料:宜用顆粒較粗、孔隙較小,含泥量較低的中砂。
4、外摻料:宜采用減水劑等外加劑,以改善混凝土工作性能,降低用水量,減少收縮。
(二)混凝土的制備
混凝土的制備就是根據混凝土的配合比,把水泥、砂、石、外加劑、礦物摻和料和水通過攪拌的手段使其成為均質的混凝土。水泥進場時應對其品種、級別、包裝或散裝倉號、出廠日期等進行檢查,并應對其強度、安定性進行復驗。
1、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應根據實際采用的原材料進行配合比設計,并按普通混凝土拌和物性能試驗方法等標準進行試驗、試配,以滿足混凝土強度、耐久性和工作性能(坍落度等)的要求,不得采用經驗配合比。嚴格控制水灰和水泥用量,選擇級配良好的石子,減小、空隙率和砂率以減少收縮量,提高混凝土抗裂強度。
2、混凝土攪拌。為了拌制出均勻優質的混凝土,除合理地選擇攪拌機外,還必須正確地確定攪拌制度,即一次投料量、攪拌時間和投料順序等。一次投料量,不同類型的攪拌機都有一定的進料容量,攪拌機不宜超載過多,以免混凝土拌和物的均勻性。施工配料就是根據施工配合比以及施工現場攪拌機的型號,確定現場攪拌時原材料的一次投料量。攪拌混凝土時,根據出的各組成材料的一次投料量,按重量投料。投料順序是影響混凝土質量及攪拌機生產率的重要因素。按照原材料加入攪拌筒內的投料順序的不同,常用的投料順序有:一次投料法,二次投料法,兩次加水法。
(三)模板工程
1、模板構造要合理,以防止模板各桿件間的變形不同而導致混凝土裂縫。
2、模板和支架要有足夠的剛度,防止施工荷載(特別是動荷載)作用下,模板變形過大造成開裂。
3、合理掌握拆模時間,拆模時間不能過早,應保證早齡期混凝土不損壞或開裂。但也不能太晚,盡可能不要錯過混凝土水化熱峰值。
4、在保證合理工期的時候,采用3套模板。這是因為樓板裂縫主要是在初期混凝土強度很低時,受力后產生,而用3套模板后,保證了施工荷載不是由其單獨承受,而是4層樓板同時在承擔,有效地減少了樓板的壓力。這是某房地產經過多年摸索后,一項很好的措施,以該房地產某樓盤為例,6萬平方米的住宅,在主體結構完成一年后,僅發現有一個房間出現裂縫,總共只有3條。
(四)混凝土澆筑
在混凝土澆筑前,應檢查模板的標高、位置、尺寸、強度和剛度是否符合要求;檢查鋼筋和預埋件的位置、數量和保護層厚度,并將檢查結果填入隱蔽工程記錄表;清除模板內的雜物和鋼筋的油污;對模板的縫隙和孔洞應堵嚴;對木模板清水濕潤,但不得有積水。混凝土的澆筑,應由低處往高處分層澆筑。每層的厚度應根據搗實、結構的配筋情況等因素確定。混凝土澆筑時應防止離析顯現,振搗應均勻、適度。
1、在澆筑豎向結構混凝土前,應先在底部填入與混凝土內砂漿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漿。
2、澆筑中不得發生離析現象,當澆筑高度超過3m時,應采用串筒、溜管或振動溜管使混凝土下落。
3、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應經常觀察模板、支架、鋼筋、預埋件、預留孔洞的情況,當發現有變形、移位時,應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處理。
4、加強混凝土的早期養護時間。養護的目的是為混凝土硬化創造必要的濕度、溫度等條件。常采用的養護方法有:標準養護、熱養護、養護,根據具體施工情況采用相應的養護方法。
5、混凝土澆筑后,必須保證混凝土均勻密實,充滿整個模板空間,新舊混凝土結合良好,拆模后,混凝土表面平整光潔。為保證混凝土的整體性,澆筑混凝土應連續進行。當必須間歇時,其間歇時間宜縮短,并應在前層混凝土凝結前將次層混凝土澆筑完畢。混凝土運輸、澆筑及間歇的全部時間不應超過混凝土的初凝時間。
(五)混凝土的搗實
混凝土的搗實就是使入模的混凝土完成成型與密實的過程,從而保證混凝土結構構件外形正確,表面平整,混凝土的強度和其他性能符合設計的要求。混凝土澆筑入模后應立即進行充分的振搗,使新入模的混凝土充滿模板的每一角落,排出氣泡,使混凝土拌和物獲得最大的密實度和均勻性。混凝土的振搗分為人工振搗和機械振搗。人工振搗是利用搗棍或插釬等用人力對混凝土進行夯、插,使之成型。只有在采用塑性混凝土,而且缺少機械或工程量不大時才采用人工振搗。采用機械振實混凝土,早期強度高,可以加快模板的周轉,提高生產率,并能獲得高質量的混凝土,應盡可能采用。
(六)基礎的處理
1、加強地基的檢查與驗收工作,基坑開挖后及時通知勘察及設計單位到場驗收。對較復雜的地基,設計方在基坑開挖后應要求勘察補鉆探,當探出有不利地質情況時,必須先對其加固處理,并經驗收后,方可進行下一步施工。
2、開挖基槽時,要注意不擾動其原狀結構。合理安排施工順序。相鄰建(構)筑物間距較近時,一般應先施工較深基礎,以防止基坑開挖破壞已建基礎的地基。
3、當房屋建于土質差別較大的地基上,或房屋相鄰部分的高度、荷重、結構剛度等有顯著差別時,應在差異部位設置沉降縫,將其劃分成剛度較好、長度變化較小的幾個單元,可以減少因基礎不均勻沉降引起的應力,避免產生裂縫。
4、盡量避免用軟弱土層做持力層,若無法避免,可調整上部結構剛度,或采用筏式基礎,以減少建筑的沉降。如某住宅小區,六層框混,底層沿街營業房,于1999年3月開工,2000年6月竣工,由于主樓為樁基,但營業房不打樁,雖設置了伸縮縫,但由于營業房為主樓基本完工后才開始施工,無形中更加大了竣工后的沉降差,故在竣工約半年后,由于營業房中間部位沉降較大,在營業房與主樓交接處出現“八”字形裂縫。
三、結論
裂縫是混凝土結構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它的出現不僅會降低建筑物的抗滲能力,影響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而且會引起鋼筋的銹蝕,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材料的耐久性,影響建筑物的承載能力,因此要對混凝土裂縫進行認真、區別對待,采用合理的方法進行處理,并在施工中采取各種有效的預防措施來預防裂縫的出現和,保證建筑物和構件安全、穩定地工作。
參考文獻:
1、陳曉東.淺談商品混凝土結構裂縫的控制[J].泰州職業技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