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學生的主體性是近些年來我國教育理論界關注的重心,體育新課程的頒布也明確指出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與指導思想,在理論上,體育課程與其它的學科課程的地位具有等同性,正因為體育課程與其它課程具有同等對話的基礎,體育課程也同樣存在著教育學科課程中共性的問題,以“學生為主體”的課題理所當然地成為了學校體育界要討論的話題,因此研究體育課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具有理論與實踐的雙重意義,然而目前關于體育課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問題的討論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上。筆者認為有關學生主體性的表述尚有進一步探討的余地。
要討論體育課程中學生的主體性,我們有必要了解體育課程母學科——教育學科中有關學生主體性的問題。對于這個問題,目前我國教育界也有一些不同的意見。如有學者認為學生的主體性就是學生的自主性、獨特性、能動性、創造性、整體性,這里的獨特性是指學生的個體差異和非一致性,整體性指學生在心理與生理、智力與非智力、認識與行為等方面的和諧完整形態;有的學者認為學生的主體性表現在能動性、自主性、創造性三方面,這與哲學范疇上的主體性含義是一樣的;有的則認為學生主體有多種特性,一般具有整體性、能動性、獨特性、發展性等,主體性并不是主體的各種特性的簡單相加,而是他們發展到一定階段上的結晶,主要表現為自主性、自覺性和創造性。還有人認為教學認識的主體性一方面表現為在對外部信息的能動選擇上,表現出自覺性、選擇性,另一方面也表現在對外部信息的內部加工上,受學生原有認知結構、知識經驗、思維方法、情感、意志、性格等的制約,表現出獨立性、創造性,還有人認為學生的主體性特征表現為自我性、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等。從以上各種觀點來看,教育學科領域對學生主體性的認識整體上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它主要來源于哲學領域中主體性的含義,具體可以表達為:“自主性、能動性與創造性”三個基本要素。
但筆者認為,由于教育學科與體育學科教學是一個特殊的領域,學生雖是人類群體中的一個分子,學生有條件同樣具備人類社會活動中一般人的特性,但是學生也是一個獨特的群體,在具有人類一般共性的條件下,同樣具有一些特殊性。在主體性這個問題上,筆者認為自主性與能動性是人類的主體性內涵中應具有的一般屬性,也是凡屬人類所共有的一般特性,但是主體性中的“創造性”要素是人類主體活動的最高層次表現,并不是所有的群體都應具備的特性,如比較明顯的例子是兒童、智障人等就不具備這樣的優秀特性。我們暫且撇開特例來看看學校基礎教育的情況,若按學生年齡特征劃分,除了兒童,還有初中生、高中生、大學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對于大學生以下學歷(包括大學生教育)的通識課程教育中,筆者認為學生主體性概念中不宜包含“創造性”要素。其中的理由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從大學本科以上培養目標角度分析
層次比較高的研究生培養目標:“高等學校和科學研究機構招收碩士生,是為了培養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制度,在本門學科內掌握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具有從事科學研究、教學或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能力,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高級專門人才。”復旦大學博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為:“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在本門學科上掌握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學和專門技術上做出創造性成果的高級專門人才。”中國科學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在本學科領域掌握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能在科學和專門技術上做出創造性成果的高級科學專門人才”。
接著再看《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中的有關規定:
學士學位:(1)較好地掌握本門學科的基礎理論、專門知識和基本技能;(2)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初步能力。
碩士學位:(1)在本門學科上掌握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2)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
博士學位:(1)在本門學科上掌握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2)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3)在科學或專門技術上做出創造性的成果。
從以上部分資料分析,大學生的培養目標定位在——較好地掌握本門學科的基本理論基礎上,初步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初步能力;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定位在——掌握本門學科的基本理論基礎上,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而博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定位在——掌握本門學科的基本理論基礎上,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初步能力并做出創造性的成果。由此可見,只有博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才明確地提出“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和“創造性”含義與目標;而學士學位的培養目標主要立足于較好地掌握本學科的基礎知識與技能,為今后的可能從事職業工作打好基礎;碩士學位的培養目標主要立足于掌握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也為畢業后所從事的專業研究打好基礎。
其次,在國外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上也具有一定的差異,如美國所有碩士學位中,具有專業應用方向的碩士學位占85%,只有15%是學術型的;美國新聞學碩士生的培養有3種不同的目標及模式:準備進一步攻讀博士學位,將來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的學生,就必須選擇撰寫學術論文,不想攻讀博士學位而是計劃畢業后從事新聞實務的學生,可以選擇做一個實用性強的項目,也可以選擇修課程碩士,前者需要在報紙上發表一組深度報道,或是對某個傳播學問題進行系統分析,并提出解決方案,后者要比撰寫學位論文的學生多修一些課程,并要參加綜合考試,綜合考試要考查學生對研究方法、學科基本理論和主干課程的學習情況。因此在美國,碩士畢業生純粹從事科學研究的比率還是較低的。
綜上所述,在教育學科談到碩士、博士研究生的主體性時理應涉及創造能力的發展,但在論及大學生群體以下學生的主體性時,筆者認為不宜包含創造性的要素。
二、從體育課程特點的角度分析
首先,從大學體育課程特點看,大學體育的教學對象是大學生,但它是普通課程的公共教育,并不是專業教育,在體育教育專業培養目標中尚沒有提到“創造性”問題,在大學公共體育的通識課程教育中,即大學體育教學中,就不必提出發展學生的“創造性”了。而且許多國家的大學體育正有消亡的趨勢,美國高等學校已超過了10%以上取消體育課,日本在1990年取消了大學體育課,韓國也在1995年取消了大學體育課等,大學體育活動隨之產生了各種單項運動俱樂部,他們的活動將變得更加自主,但這絕不意味著創造性,因為就將來職業選擇來說,體育創新并不是他們的職業,他們基本不需要培養有關體育專業方面的創造能力。
其二,從體育學科的功能來看,體育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強化學生的體能,并對青少年學生的生長發育產生良好的影響,雖然有的學者提出體育活動能發展學生的智力,但筆者認為發展學生的智力并非體育教育活動的本質功能,目前在新的高中課程中提出的要改變學生學習方式,倡導的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實現學習方式的多樣化,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等問題,但并沒有提到發展學生的智力問題,而學生的智力是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一個關鍵核心問題,因此可以認為青少年學生在體育課程學習中沒有必要提倡發展其“創造性”。但如果就此否認體育課程教學與學生的智力問題毫不相干,那也不是科學的說法,體育課程教學雖與學生的智力發展不產生直接的聯系,但卻也自然產生了間接的影響與作用,如加德納“多元智力理論”提出了參與體育活動能發展學生的身體、運動智力——以高超的技能和創造的方式操縱物體、身體的能力;其次,參與體育活動能促進學生的大腦供血、供氧情況,促進大腦皮層興奮性、神經系統的均衡性和靈活性,提高學生對外界環境的觀察、分析與綜合能力等。
其三,從學生學習的體育課程內容來看,各種運動項目雖是人類文化遺產,但是有關身體活動的文化遺產(如競技運動項目)比較穩定,變數較小,如“挺身式跳遠”能夠創新與發展到“走步式跳遠”需要經歷長期的理論研究與科學實驗!而且這些項目的各種突破與創新需要由體育學科的專業科技人員來完成,并非一般人所能做到,也非體育課程教學所要求。就體育課堂教學來說,體育教師也要求學生對動作的組合方式或順序有所改變而產生一些“嶄新的形式”,但這決不是“創造發明”。目前變化比較大的體育活動項目也就是一些群體活動的項目,如澳美國家流行的具有娛樂性質的一些千奇百怪活動項目,但那些變化也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創造,只是在原來的基礎上把運動的器材、時間、人數、場地等因素進行改變,從而產生的一些新鮮玩意兒罷了。
三、從中小學生年齡結構層次的角度分析
從知識結構與層次而言,中小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從空白狀態逐漸積累與提高的過程,因此中小學生主要應以學習與接受知識為主,而不在于也不太可能“創造新事物”,因為他們的知識結構與層次尚沒有達到創新的程度。當然也不乏有部分中小學生的一些小小的創造發明,但他們僅僅是很少一部分與眾不同的群體,可能是遺傳素質比較好、從小興趣使然、家長或教師引導得法等因素所致,而且他們的一些小發明基本是課外的自我個人行為,大多依靠自學與自我摸索;基本與課程學習內容無關(課堂教學只是提供了一些基礎性的知識)。另一方面,“創造”新的事物需要課外大量的實踐與實驗活動,并需經歷多次失敗方能取得成功,因此在正式的學時有限的中小學課程教學中要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可能性較少。
既然大學體育專業教育、大學公共體育課程教學并不極力提倡發展學生的“創造性”,那么大學以下的體育課程難道就要倡導學生的創造性嗎?!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在大學以下(包括大學體育)的體育課程中學生主體性內容中不宜包含“創造性”要素。
從層次遞進角度而言,第三個要素應在第一、第二要素(自主性與能動性)基礎上而發展起來,但它又沒有到達“創造”的程度,因此筆者認為應該有一個比較合適的詞匯來代替,那就是“創見性”。所謂“創造”——是指提出新的想法,建立新的理論,做出新的成績。而“創見”——是指自己有獨到的見解。創見的這層含義已經比較明確地表達了“自己有與別人不同的見解、想法或看法”,但只是停留于初步階段,并沒有做出新的成果。因此筆者認為在中小學體育課程中并不需要提倡學生的創造性,但能使學生具有一定的創見性——即具有或能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還是可以做到的。
綜上所述,我們把體育課程中“學生主體性”的組成要素表述為“自主性、能動性與創見性”,由此來統一小學以上大學以下(包括大學體育)體育課程中學生主體性的基本內涵。
在達成以上見解的基礎上,中小學體育課程中學生主體性內涵與要求可進一步細化。
體育課程中學生主體性是我們目前出現頻率比較高的一個詞匯,但對其研究尚不深入,大多僅停留于理論闡述的層面,筆者提出的體育課程學生主體性的三要素是在教育學科的基礎上進行了必要的修正與補充,對學生主體性的研究還需要進一步深化,特別是在教學實踐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我們應該如何去做,如何做得更好,更需要廣大體育教師來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