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性疾病是指在體育鍛煉、訓練或比賽時出現的體內紊亂現象或功能異常。它廣泛存在于體育運動中,多發生在體育鍛煉基礎差,身體素質狀況不良,運動比賽經驗不足等情況下,由方法不當的運動和過量運動引起,如過度緊張類的胃腸功能紊亂、腹痛、昏厥、腦血管痙攣;過度訓練引起的運動能力下降、食欲不振、失眠、消瘦以及運動性的貧血、低血糖、血尿等。學校體育教學雖然不像競技體育運動那樣由于大運動量過度訓練而經常出現相關運動性疾病,但由于學校體育教學涉及的對象年齡小、身體機能差、運動水平低以及體育教師教學安排得不得當,也時有運動性疾病的發生。而這些運動性疾病也同樣會對青少年學生的身體健康帶來重要的影響。為此,本文就國內該領域的現狀予以分析闡述,旨在引起廣大體育教師的重視,并在日常工作中采取相應的措施予以防治,以保證廣大學生的身體健康。
一、學校體育教學中運動性疾病的發生率及類型分布
國內有關學校體育中運動性疾病的研究多為理性論述,少有實驗研究,更缺少權威的流行病學統計依據。僅有散在的數篇文獻涉及某局限性區域內某些特殊人群的相關資料。宋述雄[1]在對142名大學生的運動性疾病的統計過程中發現運動中腹痛最為常見,約占總數的34%,其次是低血糖,占12%。李偉等[2]對3151名大學生的統計發現,發生各種運動性疾病與損傷者累計達1152人,占參加體育活動大學生的36.6%,其分布見表1。徐葉彤等[3]對甘肅天水市1819名大中專學生的調查詳細探討了其流行特征,具體見表2和表3。厲彩虹[4]以四平師院體育系102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其運動性疾病分布如表4所示。如上所述,目前現有的學校體育運動性疾病調查研究主要局限在大學生群體,而對中學、小學及幼兒園人群尚無確切數據。另外,由于各學者的研究對運動性疾病的界定、調查方法及數據處理方法不一致,故各研究之間無可比性,各研究結果無確切代表性。因此,就學校體育中運動性疾病的發病率以及類型分布特征還有待繼續深入探討。


二、學校體育教學中運動性疾病的特點
L1hzurhNo7wGPERGX0LMlQ==
李偉等[2]的研究發現,大學生參加各類體育活動所發生的運動性疾病和損傷,一是專業或公共體育課;二是各種比賽前的訓練;三是正式田徑運動會或球類比賽;四是自選自練的業余體育活動。而且以對抗性較強、條件嚴酷、難度較大的劇烈運動更為常見,如中長跑、馬拉松、拔河、跨欄、越野、障礙跑、足球、籃球等,而那些較為輕緩的健身型、休閑型的體育活動,如慢跑、散步、太極拳、保健操等則極少發生運動性疾病和損傷。徐葉彤等[3]的調查則發現當前學校體育中運動性疾病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一是運動性疾病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與學生自主參與體育活動意識增強有密切的關系)二是女生運動性疾病的發生率高于男生(與女性體質、生理特點及參與的運動項目有關);三是普通學生比體育訓練學生的運動性疾病的發生率高(普通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