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學校運動會是推動群體活動開展的一個平臺,但傳統的學校體育運動會,都是成人化、競技性很強的田徑比賽項目,內容機械單調,參賽人員也是班級中的少數“精英”,絕大多數學生只能充當啦啦隊。學校運動會要改革競賽規程,注意開展好經常性的以班為單位參加的體育競賽,并使之制度化。本期熱點話題均來自學校的一線教師,他們分別從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闡述了學校運動會改革的方法內容及措施,有的學校把運動會與陽光體育運動結合,運動會與平日的體育活動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希望讀者能從本期熱點話題中得以借鑒,在全國掀起“人人有項目,班班有活動”的陽光體育運動會。
隨著體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的學校體育運動會在項目設置方面與體育課堂教學內容脫節的現象越來越明顯。學校體育運動會的發展方向如何?是展示少數體育尖子的競技水平還是培養大多數學生的體育意識?如何解決體育教學面向全體學生與傳統體育運動會面向少數體育尖子的矛盾?我校在第93屆“天天向上體育藝術節”活動中,就“體育運動會改革”的課題作了初步嘗試。
一、體育運動會改革的意義
1.緊跟國際體育課程發展的趨勢,體現體育新課程理念和性質。處理好校運會與課堂教學內容的關系:課堂教學是實施課程改革的載體,校運會是對課程改革的檢驗和提高。
2.實現校本課程價值,拓寬課程內容,滿足以“學生發展為本”的需要,構建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終身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結合。即有利于不同內容不同學生實行區別對待,有利于構建新的教學單元模塊,有利于構建適合實際操作的教材整合模塊。
3.通過跨學科的的有機結合,展示體育文化內涵,有利于學生了解更多的體育與健康資源信息,提高運用體育與健康資源的能力。
二、體育運動會改革的目標
1.運動參與:通過教學,學生親身體驗比賽過程,增強挑戰自我的信心,激發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和強烈的參賽欲望,培養終身體育意識。
2.運動技能:掌握走跑、跳躍、投擲的相關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學生的綜合運動能力,具備自我和指導他人進行科學鍛煉身體的技能和方法。
3.身體健康:通過學習和參賽,提高學生的體能,改善身體各系統的機能,提高身體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最終達到提高學生身體健康水平目標。 4.心理健康:發展學生個性,改善學習情緒,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培養勇敢頑強的意志品質。
5.社會適應: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提高人際交往的意識和技能,處理好合作與競爭的關系,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三、體育運動會改革的原則
1.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無論是校運動會項目還是課堂教學內容,其目的和宗旨就是要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從而提高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積極性,為學生終身體育打好基礎。因此學校的體育部門在制定教學計劃時,應從學生的情趣特點出發,制定和設計多樣的活動內容,采用靈活的形式,寓教于“玩”,使體育變得生動,輕松,具有吸引力。
2.包含多種技能知識、技能要求
通過學習,讓絕大多數學生接觸了解多種基本的運動技能,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興趣愛好,并有一定的專長,最終能較熟練地綜合運用多種運動技能。有條件的話,應涉及野外生活、生存的基本技能,增強體能,獲取知識,鍛煉意志品質,培養合作精神。
3.面向大多數學生
在改革的過程中要避免沿襲運動項目競技化的思路,改變傳統運動會只有少數學生參與,大多數學生觀賞的現象。項目的設定應面向大多數學生。班級學生的參與率應超過90%,校運動會項目的班級參與人次210次,人均參與次數為3~5次/人。
4.活動方法簡便易行,易操作,易評價
內容的設置應具有普及性,娛樂性,項目的實施和操作方法應簡單方便,使學生在練習和比賽時,易于組織和掌握。如果方法和過程復雜了,會降低學生的參與興趣,比賽時也不易評價。
四、體育運動會改革的五個方面
1.人力資源
學校體育活動的參與者是教師和學生,而體育教學過程中除體育教師外還必須重視班主任、有體育特長的教師等人力資源。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發揮有體育特長學生的骨干作用,重視培養學生裁判,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2.體育器材、場地設施資源
改變傳統體育器材的功能,例如:欄架可以練習跨欄,也可以作為投射門,還可以放在障礙跑中做鉆越動作。自制體育特色器材,例如:報紙卷起來當作“接力棒”使用,以及購置非傳統體育器材等。
3.課程內容資源的跨學科改革
一方面,課程內容不是為單一運動技能的掌握而進行教學,而是結合實際,從提高學生興趣出發,設置有利于發展學生身體綜合運動能力的項目;另一方面,應加強體育與其他文化學科內容的整合力度,同時也包括體育與德育、智育的整合,促進學生的學科門類綜合發展和終身發展。
4.校內外體育資源
校外體育資源包括:家庭體育活動、社區體育活動、體育健身俱樂部活動等。通過選擇性的教學可以讓學生了解校外體育的相關知識。拓展和增大學生的學習活動領域和空間。如:對保齡球知識的了解,對現代搏擊、防身術的接觸等。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合理安排各種練習,發展學生身體素質,培養學生的勇敢、果斷等意志品質。
5.體育信息資源
借鑒其他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的成功經驗,多渠道開拓信息來源。根據“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資源重組開發與教學實踐”課題,積極申請子課題“校運動會與課堂教學內容整合”,爭取得到上級體育教研部門的支持,將課程改革的實踐引向深入。
五、我校體育運動會改革的實踐
1.校運動會主題:團結就會贏
2.運動會與課堂教學內容安排
健身操類:青春旋律(創編健舞操)·青春少年(創編武術操);青春步伐(現代搏擊操)
走跑類:田忌賽馬(100米×30人團體爭先賽);萬米長征(15人×400米接力賽);齊心協力(X人Y腿);緊急救援(搬運接力),小豬快跑(趕豬)
跳躍類:澳洲袋鼠(2人×10協同跳躍接力);三跳龍門(跳繩闖關接力)
投擲類:百發百中(運球繞竿擊球),師生同樂(小球投準)
綜合類:同舟共濟(渡河);不畏崎嶇(障礙接力);唐朝驛站(推小車接力);全面發展(組合技能)
3.校運動會與課堂教學內容改革方法
(1)對傳統的教學內容進行改造、變化,使活動方法多樣化
主要是改變傳統教材中某些單純技能化、競技性、成人化的項目內容,簡化其活動方法、規則要求,降低難度,經過跨學科的相互糅合,使之成為情節化、游戲化的內容,增強趣味性,適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如:“不畏崎嶇(障礙接力)”中,變跨欄技術為跨越海綿墊,變爬行動作為鉆“隧道”等,使動作的速度、方向以及距離、高度、遠度、場地、器材、勝負標準等因素發生改變。將簡單的游戲變復雜,變得更有趣。
(2)對現有教學內容延伸、拓展,使課程內容盡量生活化
延伸和拓展現有的教學內容是指學生從單一的技能、技巧學習向提高綜合運動能力和實際生活所需要能力方向發展。如:師生同樂(小球投準)中,投擲內容從單一投遠,延伸到趣味性的投準;進而拓展到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所應用的一些方法:單手下投、飄投、拋投、雙手向前、向后、向上拋投等。
(3)對現有的教學內容、生活教材內容進行聯想、創造,使教學內容具有創新性
體育學科是以“技藝性”為主,技藝思維就是以求異思維為主。因此體育教學的內容必須創新。如在“不畏崎嶇”中,穿越隧道的動作可以用爬行、滾動、滑行以及自我保護等動作來完成;聯想動物形態模仿其典型特征,如從澳洲袋鼠跳的動作聯想到跳躍方法的變化與改進。
(4)開發利用民族、民間傳統體育內容
民族、民間體育項目也是重要的體育教學內容,對一些適合教學需要的內容就可以直接引入運用,如踢毽子、女子健美操、秧歌舞、男子搏擊操等,對一些基本適合教學需要的內容改編后再運用,例如:百發百中(運球繞竿擊球)中,空的飲料瓶裝上水或沙可以做投擲物、標志物、保齡球棒用;同舟共濟(渡河)中,泡沫墊子可以做搭橋器材,萬米長征(15人×400米接力賽)中,舊報紙可以做成紙棒做接力棒。這些簡易、安全、實用的器材資源,一物多用,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而且可為教學目標的達成提供有力的保障。
(5)發展新興體育運動項目
教學內容選擇還要注意時代性,貼近學生生活,關注學生生活經驗。如:流行和時尚的街舞、芭啦芭啦舞、獨輪車、滑板、跳舞毯、攀巖、短式網球、定向運動、三門球等競技和休閑運動項目經過改編,都可以引進課堂作為體育教學內容和運動會比賽內容。當然引進這些新興運動項目不能盲目,不能為了求新鮮、趕時髦,一哄而上,也要根據學校的條件、教師的能力、學生的興趣適量選擇。
六、校運動會與課堂教學內容改革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1.堅持安全第一的原則,要加強和突出組織紀律性教育。
2.內容的創編要與學校的硬件軟件設施(場地器材、師資力量等)相結合。
3.教學內容選擇要注意學生的運動興趣,確保每一個學生平等受益。
4.突出趣味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動作技能的教學,注重選編有利于發展動作技能的內容。
5.課程改革的本質特征不能忘,教學內容要具有健身和健心功效。
6.教學必須有意義,注重人文教育方面的發展,有利于促進學生間的相互了解、信任和團結。
7.提倡與多種學科進行跨學科結合,進一步豐富體育的文化知識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