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運動會項目的設置
以往的學校運動會大多以競技體育項目為藍本,參加的人只是各班少數的體育尖子生,大部分學生只能做看客,以致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也越來越低。所以我們對這些項目進行了改革,對競技性的項目我們只保留了100米、跳遠、跳高。新增加了一些比較簡單、容易操作并且參與人數較多的集體項目。在選編的過程中,應力求與體育教學相結合,充分體現學校體育運動會面向全體學生的特點。如集體項目:足球定點射門、拔河、100米×30人(男女各15人)接力、廣播操表演等。教師也參與其中,如教師兩人三腿跑與學生兩人三腿跑或師生兩人三腿跑同組比賽。通過這些項目,不僅為全體學生參與運動會提供機會,還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加深師生感情。
二、運動會時間的開放
隨著學校運動會內容的增加,組別的增多,學生參與人數和參賽人次的增多,在原定兩天的時間內已不能完成運動會的組織競賽工作,所以我們對學校運動會在時間上做了調整。將原來安排兩天時間的學校運動會,改為安排一周時間為學校體育運動會“競賽周”。在競賽周每天的課外活動時間里,學生進行集體項目的預賽,再安排兩天時間進行競技項目的預決賽和集體項目的決賽。并總結發獎。具體比賽內容、時間安排見表1。

三、運動會競賽辦法的改革
以前我們對參加運動會的運動員評價主要看競賽結果,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性。新課標提倡不僅重結果還要注重過程,更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態度和心理行為。通過對學校體育運動會競賽辦法的改革,吸引每個學生都參加競賽,使校運會更具有生命力。集體項目的比賽,如廣播操就要求全體學生參與,如無故缺席就要扣分。集體項目主要以班級為單位,增加獲獎的機率,提高學生參加的積極性。每個級部評出一等獎一個,二等獎一個,三等獎兩個。只要參與每個級部的6個班都有分,加入班級量化總分。一等獎5分,二等獎4分,三等獎3分,參與但沒獲獎得2分。個人項目與以前的評價方法一樣。師生互動項目一等獎一個,二等獎兩個,三等獎三個,其余均為優勝獎。通過上述改革突出集體項目,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集體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使學生充分認識掌握一些基本的體育技能并不難,只要你親身去體驗,就能獲得實際的經驗,從而養成鍛煉的習慣和意識為終身體育服務。
四、運動會與課堂內容相結合
體育課堂教學是實施新課程改革的載體,校運動會是對課程改革的檢驗和提高。通過校運會,學生親身體驗比賽過程,增強挑戰自我的信心,激發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和強烈的參賽欲望,培養終身體育意識,這樣體育課堂又贏得了愛戴,學生會充分地利用課堂時間積極主動地練習,為了運動會上的榮譽他們會遠離網吧,跑進操場!
總之學校運動會要充分考慮學生身體條件、興趣愛好等方面存在的個體差異,根據學生的健康水平、運動能力、運動興趣和性別等,分層次、分階段地組織運動會,關注個體的差異,在運動會項目的設置、競賽辦法的改革上,要保證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得到競賽的樂趣,使每位學生都能參與其中,真正做到“人人參與,個個受益”。同樣,學校體育運動會則應從多層面、多角度為學生提供施展才華的舞臺,增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既是參加者又是組織者,達到增進健康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