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春秋兩季的運動會更像是學校的一次盛會:學生們歡度在這兩個節日里,盡情展示技能,體現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體驗重在參與的體育理念。
小時候,筆者最向往的莫過于運動會了,因為此時不僅能和同學們玩在一起、樂在一起,還能把自己刻苦訓練的成果展示出來,贏來同學們的一陣又一陣的掌聲和歡呼聲。對于學校運動會,筆者一直滿懷美好的回憶。
然而,不知何時,學校運動會開始變味,漸漸成了少數學生的舞臺,成了教師、教練員謀取榮譽的工具。而代表廣大學生最高水平的中學生運動會、大學生運動會更是越來越與錦標主義、金牌至上的全運會等賽事趨同,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從事新聞工作以來,筆者先后報道過5次全國大學生運動會,并有數次采訪全國中學生運動會和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的經歷。十幾年來,筆者看到,我國中、大學生運動員水平不斷提高,成績越來越好。但在輝煌成績的背后,我們也發現,中運會、大運會等賽事似乎正在遠離普通學生,在中、大運會成績顯著的同時,廣大青少年學生的身體素質卻在20年間連續不斷下降。這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嗎?
去年大運會后,筆者針對大運會一大批國內頂尖高手、體育明星參加,開賽幾天內,就有一批紀錄被打破,卻越來越少受學生關心、關注以及參與乃至奉獻的現狀撰文呼吁:期待更多的大學生參與到大學生自己的賽事中。筆者以為,當中運會、大運會演變為無人喝彩、無人關心、少數人甚至只是掛名學生參加的賽事的時候,舉辦這些賽事的意義就已經失去了。
毋庸置疑,教育和體育部門已經意識到改革運動會的必要,有關領導也在多次場合提出對學校運動會改革的建議。而在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切實提高學生健康素質的意見》中指出:要把面向全體學生的群體活動與提高課余體育訓練水平有機結合起來,通過更加廣泛的群體、競賽活動形式夯實課余體育訓練的基礎,通過課余體育訓練、競賽活動帶動、促進學生群體活動,激發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熱情。
據了解,借北京奧運會的契機,上海7plpO8/uy3DKqMinEdRLZCpRhC6gxUVeaMBoqMyHKzk=市今年將舉辦一次大規模學生體育運動會。運動會將改變以往都是競技項目、參與者都是學校運動隊的成員或少體校的學生、大部分學生只能做旁觀者的狀況,將大量引入如跳繩、踢毽子、拉拉舞、健身操、羽毛球等每個學生都能參與的集體性項目,以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
當我們把目光投向中小學校的運動會時,我們更加關注的是學校運動會是否做到了人人參與。有幸的是我們看到,廣大基層體育教育工作者已經開始了很好的實踐和探索。
《校運會改革的實踐策略》一文作者宋東明從改革運動會的意義、目標、原則等方面進行了闡述,有些陳詞,但仍舊可以提醒我們改革運動會要以此為大背景,無論怎么改都不能脫離原則-他還提出在人力資源、體育器材、場地設施資源、課程內容資源的跨學科改革、校內外體育資源、體育信息資源五方面對學校運動會改革,以達到較好的效果,切中了時弊,值得提倡。
《陽光體育運動會》的作者周純陽認為,陽光體育運動要求體育鍛煉能夠像太陽一樣普照所有學生,但是作為學校體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校體育運動會,卻還是“少數人干,多數人看”。他認為問題的關鍵在于比賽內容機械單調、比賽形式一成不變,學生普遍不感興趣。他介紹了他們學校把陽光體育運動會舉辦成三個系列既有分散又有集中的“陽光體育運動會”的情況。筆者認為,該校運動會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運動會激發了學生參與運動的熱情和積極性,擴大了學生參與面,更具有群眾性和趣味性,因此也更具有可持續性的發展。
《談農村學校運動會改革》的作者尹衛兵很熟悉農村學校的情況,他把更多趣味性、娛樂性、健身性的運動項目放到了學校的運動會中,一些孩子身邊的、喜聞樂見的運動項目登上了“大雅之堂”。而恰是這些孩子們最愛玩的項目,激活了學校運動會的一灘“死水”,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精神,增強了班級凝聚力,促進學生養成正常鍛煉的習慣,使學生積極享受運動帶來的快樂。
《學校運動會的標準和要求》的作者豐建明闡述了基層中學生運動會的標準和要求,同時他認為“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的趨勢或說法不妥,他認為運動會理應體現競技的要求,只有精彩的、高水平的才藝表現才能激發學生學有目標,心有偶像,趕有方向。
周玉剛、高勝光、劉世東老師分別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運動會改革的內容,從項目設置、開放時間、參賽辦法、裁判人員、計分辦法等方面,編寫實踐經驗供讀者借鑒參考。大多數運動會改革都是從競技性向趣味性、單一性向多樣性轉變,學生對運動會的熱情空前高漲,參與率大大提高,從而能從整體上提高學校的體育水平。
實際工作中,我們往往忽略了學生的需求,而想當然或依據傳統形式舉辦運動會。但如果我們能一切為了孩子,為了一切的孩子,就會想方設法讓更多的學生享受體育帶給他們的樂趣和好處,而這種身心的愉悅是能讓孩子們享用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