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筆者在杭州市學軍小學觀摩一節小學四年級體育課,由浙江省農村體育骨干培訓班的一位老師上,內容是前滾翻。上課伊始,老師通過語言的導入和音樂的渲染,將學生帶入“花果山”情景中,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接下來的前滾翻教學中,采用了團身滾動、低頭看天、從上往下前滾翻、保護與幫助下前滾翻和獨立完成前滾翻等五個教學步驟,使大多數學生基本掌握了前滾翻技術。課到這里已接近尾聲,就在此時。老師卻組織學生進行了前滾翻接力游戲,由于好勝心強,學生在比賽中前滾翻的動作完全變了樣。由此,對這堂課最后的游戲運用是否恰當產生了爭議:
1.不贊成采用游戲的教師認為:在運動技術的泛化與分化階段,學生對運動技術還處于模糊階段,如果采用游戲,特別是競賽性游戲,由于學生有好勝心理。他們在比賽中就會只想爭取好成績,而忽略了技術的掌握,剛掌握的技術就會遭到破壞。
2.贊成的老師理由有兩個:一是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是爭強好勝,喜歡游戲,不喜歡單調、枯燥的練習,如果讓小學四年級學生在一堂課中都進行前滾翻練習,他們的練習積極性會受到很大的影響。二是通過游戲既能達到社會適應與心理健康領域的目標,又能鞏固所學技術。
思考:前滾翻接力游戲是一個專項性游戲,在本堂課中引起的爭議,實際上反映了我們在運用專項游戲進行教學時存在困惑。客觀地說,粗略掌握運動技術階段。采用游戲是否合適,筆者以為不能一概而論,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首先對于“會”與“不會”有明顯區別的運動技能,如山羊分腿騰越、魚躍前滾翻等,學生在粗略掌握動作階段,不宜采用游戲。反之,對于“會”與“不會”沒有明顯區別的運動技能,如快速跑、耐久跑等,學生在粗略掌握動作階段則可以采取專項游戲。其次。對于不同水平的學生,也應有所區別。對于水平一、二的小學生,由于在此階段《新課程標準》要求不過分追求運動技能,因此在粗略掌握動作階段,可以采用專項性游戲,而對于中學生來說,在粗略掌握運動技能階段,要盡量少采用專項性游戲。
在本案例中筆者以為運用“評比性游戲”能達到此效果,因為是技評,學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會集中到技術上來。如:在學生進行一段時間的前滾翻練習后,要求每組推選幾名技術好的學生代表本組進行展示,由教師和學生評委打分,最后按得分多少排定名次。這種游戲相比于專項性游戲,既能激發學生練習興趣,也能鞏固技術。
點評:日常教學中有很多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無論是公開課、觀摩課、優質課還是常態課,每個教師采用的教學策略,教學手段,都值得同行們思考、借鑒、學習、運用、改進,這樣才更能使教學活動科學、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