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1世紀教師專業化發展對教師反思能力的訴求,要求職前教師教育關注未來教師反思意識和反思能力的培養。筆者在自身教學實踐中,借助博客(blog)這一現代信息交流平臺,通過教師呈現自身具有反思意識的教學過程,直接提供給學生一個“反思教學”案例,同時結合實際探索三條具體途徑以促進未來教師進行主動反思。在基于blog平臺呈現教師反思性實踐的過程中,教師必然承擔“反思呈現者”和“反思實踐者”的雙重角色,而學生(未來教師)的反思行為既指向自身學習也指向教師的教學。
[關鍵詞] 博客 反思意識 反思能力
Blog(博客)①技術被稱為繼E-mail、ICQ、BBS之后的第四大互聯網交流技術。作為一種新的教育技術手段,blog具有信息交流平臺、敘事反思工具和個人知識管理三種功能,已經得到眾多研究者的公認,并被認為“必將成為教育中的重要工具”。下文試圖呈現研究者應用blog這一網絡交流技術,在教師教育專業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反思意識和能力這一反思與學習過程,期望引發同行思考。
一、教師專業發展:培養未來教師反思能力之必要
20世紀80年代以來,教師專業發展成為教師專業化的方向和主題,而在諸多追求教師專業發展的潮流中,實踐-反思取向對教師反思性實踐的訴求影響廣泛。在這種背景下,近年來反思能力的培養被看作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促進因素。
也許是因為對反思實踐特性的訴求,某種程度上,反思似乎成為在職教師成長和發展的特權。比如波斯納著名的教師成長公式:經驗+反思=成長,這里教學經驗的獲得被視為教師成長的重要前提。張健偉(1997)認為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過程為思考對象,來對自己所做出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是一種通過提高參與者的自我覺察水平來促進能力發展的途徑。這里的反思直接指向反思者自身的教學活動。曲鐵華等(2005)認為,“反思型”教師培訓模式是以專業發展為取向的專業繼續教育的必然。當然也有學者明確指出,培養教師的反思能力不是在職教師培訓的專利,并且提出在教育實習中反思的內容和途徑。但很顯然,這種觀點并沒有脫離將反思與教學過程直接聯系的思路,因為教育實習中的反思其實還是一種需要實習者自身參與教學實踐活動的反思。
然而,培養教師的反思能力需要長時間對于教學實踐的充分關注和理性思考。筆者認為有必要在教師教育的不同環節上深入探討培養教師反思意識和能力的具體途徑和方式。最近看到有學者論及“美國未來教師的培養趨勢之一就是對反思能力的培養開始由在職教師轉向未來教師”;而且“未來教師的特殊身份更有利于其反思教學過程中和教學背后的東西,更容易提高反思的有效性,甚至更有利于整個教師教育的發展”。那么,在職前教師教育階段如何培養未來教師的反思意識和能力呢?
眾所周知,教師教育專業課程(教育、心理學類課程)的課堂教學是未來教師專業教育的主要途徑,因此理應成為培養未來教師反思意識和能力的主要渠道之一。然而現實情況是學生沒有足夠的教學實踐經驗,教師教育課程任課教師要花費大量精力去搜集一線實踐案例,還要設計很多問題引導學生討論。而結果又因為學生缺乏教育教學實踐經驗使討論流于膚淺、空泛,或因學生不感興趣使討論流于形式、無用。對于這個問題進行反思,筆者意識到這樣的教學設想和安排本身就隱含著一種不是很合理的教育觀念:教師教育的課程目標是為了學生將來從教做準備,因此教育類課程就成為旨在培養學生具備一定的教育教學能力的“為將來而教”與“為了將來的教”。這樣一種完全脫離學生實際去談將來的教學,必然導致學生抱怨脫離實際。基于此,筆者認為教師教育專業課程要培養未來教師的反思意識和能力,首要前提就是不要空談教學反思,而是首先突破關于反思必須與反思者自身教學實踐直接聯系的思路,同時凸現教師教育中“教師示范作用”這一特點,在教師教育專業課程的教學中將訓練未來教師自我反思意識和能力作為目標,結合任課教師呈現具備一定反思特征的教學實踐過程,讓未來教師在潛移默化中習得教學反思能力。
具體做法就是教師教育專業課程的任課教師自身要成為“反思著的教學者”,并將這一反思過程呈現給學生,直接提供給未來教師一個鮮活的“反思教學”案例。這樣一個過程,既促使教師自身的教學反思和專業發展,同時也讓學生成為自身學習活動和教師教學活動的反思者。在師生共同交流、反思的過程中,使培養未來教師具備一定反思意識、反思習慣和反思能力得以落實、滲透和完成。
二、偶識博客:呈現師生反思過程之平臺
實現上述設想的關鍵問題就是如何呈現教師的反思過程。得益于一次偶然的網上瀏覽,一些個人blog突出的個人風格、反思意識和批判精神令筆者深受觸動。如果任課教師每次課前、課后把自己的教學準備、教學過程及反思寫成網絡日志,發表在blog上,讓學生參與評論豈不是一舉兩得?因為這樣既讓教師對教學有所回顧、反思,又提供給學生一個真實的“反思教學”案例。通過進一步學習,筆者意識到blog的獨特功能,恰好可以很好地實現上述預期:呈現教師反思過程,并以之為“靶子”來推動和促進學生進行反思。具體來說,在教師教育課程教學中運用blog具有如下意義。
1. 作為敘事反思工具,blog的個體性使反思和交流成為可能
Blog作為一種敘事反思工具,主要指通過網絡日志這種形式,教師寫反思日記、寫教學故事等,把自己在學習或教學中的體會、感想、經驗、心得記錄下來。在發表文章時,教師是完全以個人的視角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而每一個學生通過課下閱讀和評論教師的反思日記,也可以對教師的教學和自身的學習過程轉換視角思考,并且進而反觀自身。這樣,blog平臺就打破了常規課堂中以教師個人對學生群體為主的師生交流模式,因為教師撰寫反思日記時不再是站在講臺上的教師角色,而是一個更加感性、更具個體性的學習者角色;而每一個閱讀文章的學生也必然是個體閱讀過程,學生評論時就會覺得自己在和老師進行著“一對一的交流”。blog平臺無疑有利于學生增強對教師的信任感和親密感,更加愿意參與交流,表達自己。
2. 作為信息交流平臺,blog的即時交流功能有利于教師及時反思,即時獲得學生多向、豐富的教學反饋
在正常課堂教學時間內,教師完成常規教學任務之后很難有時間就每次課及時進行反思,而且教師的反思也需要有一個延遲的思考過程。而從學生反饋角度,一方面時間上不允許教師能夠每一次課都去及時、全面地了解學生的感受和反饋;另一方面即便教師有意識去這樣做,學生也會因為過于直接的、面對面的對話方式而難以表達得真實、深入。但blog這一信息交流平臺使這兩個問題迎刃而解。
通過blog,師生交流不再局限于常規課堂有限的時空。教師每一次下課以后進行反思,并且及時地將上課感受、具體問題等記錄下來,即時發表;而學生可以隨時上網閱讀教師的反思日記和進行評論。這樣,師生的反思和學習時間都不再受制于有限的課堂時空;而且這種交流方式也使學生很有安全感,從而愿意把自己對教師教學和自己的學習感受反饋給教師。同時,blog的即時性也使教師在每一次課后能夠及時了解到參與學生對教學的感受、評價和期望,這樣教師就可能及時調整教學,從而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blog的即時回復功能也豐富了師生交流模式。以筆者自身經驗為例,在教育心理學課程與教學blog(http://edupsy.bokee.com)上,學生在一個學期里參與教師反思日記討論情況的統計見下表。
可以推想,以blog為交流平臺,教師撰寫反思日記,學生參與評論、發表的言論會同時呈現在教師文章的后面,這樣同學們的觀點之間又形成了很多學生之間的思想和智慧分享平臺,構成了一個動態的、多向的學習和交流平臺,這一點尤其有價值。
三、考慮現實:設計多種方式促進未來教師進行反思
考慮到學生blog應用水平參差不齊、學校網絡使用等現實條件,筆者嘗試引導學生通過三種具體方式進行反思,以保證全體學生有條件、恰當地呈現其反思過程和結果。
1. 個人反思
課程開始首先闡明基于blog進行反思性實踐教學的目的、意義,要求每位同學自備一個反思本。最初幾次課教師結合課程內容設計一些反思問題,要求學生每次課下作答。比如:在教師發展課程上,可要求學生們做自我性格分析、個人職業傾向和興趣分析等;教育心理學課程則要求學生做個人學習動機分析、最近一次考試成敗歸因分析等。隨著同學們對于這種教學設計和意圖的領會,個人反思本就會逐漸成為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反思日記”,同學們會把自己在本課程甚至其它課程上的一些學習現象和問題隨時記錄并分析評論,這本身就是逐漸形成良好反思習慣的過程。
2. 小組反思
課程開始時讓同學們自由結組,4~6名同學建立一個在一個學期內相對穩定的合作學習和反思團隊。在第一次課上,讓小組合作設計本組的自我展示活動,通過活動促進本組同學之間充分地了解和交流。然后這一個學期內通過2~3次確定主題(結合課程內容)的小組活動來推進小組同學之間的關系建立。在此基礎上,讓小組同學之間互評學習狀態、小組集體討論并自評每次活動中本組的學習表現和成敗并分析原因,形成書面文字提交全班公開交流。
3. 集體反思
通過前面的基本訓練,促使班級整體形成一種反思氛圍,同學之間都成為相互學習和反思的對象。進一步在教學中引入通過Blog這一信息交流平臺和反思工具,設立課程的教學blog。這一方面要求任課教師自己堅持每次課后撰寫反思日記,并鼓勵未來教師們轉換視角對教師的教學過程和反思進行評價和反饋;另一方面,結合教學安排和評價等,設立包括教學反思、師生對話、才藝展示等多個欄目,并且推動全班同學按照學習專題建立小組學習blog,有條件的同學可以建立個人學習blog等。
上述個人反思和小組反思可以根據學生網絡技術水平和學校網絡實際條件,直接采用個人blog和小組blog形式來開展。這樣就會形成一個基于blog的師生信息交流平臺,如下圖所示。
四、自然生成:未來教師反思能力培養實踐中師生角色之反思
在兩年多基于blog平臺培養未來教師反思能力的反思性教學實踐中,筆者就任課教師和學生(未來教師)的反思角色和行為也有了一定思考。
首先,任課教師自身具“反思呈現者”和“反思實踐者”的雙重角色。
反思在教學實踐中有不同類型,基林(Killion)和托德勒(Todnem)1993年曾經提出三種反思類型:對于活動的反思、活動中的反思和為活動反思。因此教師在計劃呈現自己的反思性實踐時,應該注意通過“活動中的反思”(自己對于自己教學行為的體察和思考)讓學生觀察到所發生的行為,這時作為引導學生反思的教師就好像自己是局外人。而后,教師需要再進行“對于活動的反思”和“為活動反思”,分析課堂教學中所發生的事件,并得出用以指導以后行為的結論。這正像有人所言,在反思實踐過程中,教師具有雙重角色:既是演員,又是戲劇評論家。
基于blog平臺呈現教師反思性實踐的過程,可以說教師自身必然成為“反思實踐者”和“反思呈現者”的雙重角色。比如筆者曾經通過11次課堂實錄如實記載自己每一次上課過程中的真實感受以及教學中體察到的問題。此時的教師“我”有意識地呈現自己對于教學的反思過程,是一個反思呈現者角色,呈現的內容應該屬于一種“活動中的反思”。同時結合具體教學安排和學習要求,教師注意引導學生去關注和思考,并結合學生反饋和評價行為,循環進行“對于活動的反思”和“為活動的反思”,此時的教師“我”更加強調反思實踐者角色。
其次,學生(未來教師)的反思角色和反思內容也有兩方面。
在這一教學設計中,學生作為未來教師的反思行為包括兩種:一是在教師引導下,以批判眼光去考察自我作為學習主體的行為表現及依據,通過自我分析、小組互評或者集體診斷等方式,不斷提高自我反思意識和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未來教師既是反思主體,又是反思對象。二是未來教師要轉換學生角色,要求自己以教師角色去關注、評價、批判教師的教學過程、教學行為、教學方法等,通過對教師教學的反饋和評價,深入理解和反思教育過程、教學行為、教師角色期待等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是反思主體,而教師及教師的教學成為反思對象。
下面以學生在個人blog 上所寫的反思日記為例區分這兩種反思行為。
在另外一張紙上,您讓我們寫對這節課的參與感受,當時我并不是很理解,回來后我看了您blog上有關建構主義學習的文章,論述了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教學設計研究的幾種偏向,我一下明白了您的用意,明白了在課堂上為什么會出現一些問題。(學生課堂上的學習因為反思日記的促動,延伸到了課下,這段文字中可以看到學生對自身學習行為的反思)首先,有些同學抱怨在這種教學情形下,不十分清楚學到了什么,我想這正是由于“意義建構”而忽略了“教學目標”;同時,有的小組提出課堂是屬于學生的,老師只是在這個教學設計中扮演著提供場所的物質保證者,或者是簡單的提出問題,我認為這是建構主義學習中對老師指導作用的忽視;在建構主義教學過程中,怎樣才能做好教師的啟發、引導工作呢?事先的準備工作、組織工作又該怎樣考慮呢?(這里,可以看出學生將任課教師教學過程作為反思對象,并在反思基礎上提出很有深度的對于建構主義教學需要思考的問題)
摘自學生個人blog(http://blog.sina.com.cn/u/ 1226265433)
五、結 語
最近也見有研究者提出,職前階段關注教師反思能力的培養具有獨特的意義。比如,澳大利亞天主教大學的學者卡明斯基(Kaminski E)認為,發展未來教師反思實踐的能力有助于未來教師整合作為學習者時所獲得的學習經驗,提高對有效學習和有效教學行為的分析和判斷能力。而美國新澤西萊德大學的辛特亞·帕理斯(Cythia Paris)和蘇詹·蓋斯帕斯(Suzanne Gespass)則認為,未來教師的身份也許更加有利于觀察到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和以教師為中心的監督之間的不一致,更能體會到在大的社會文化背景下教師作為教學監督者的權威和學生作為學習者的身份、地位以及情感之間的微妙關系,因而更加有利于未來教師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提高對社會文化背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
果真如此,職前教師教育階段更不能錯過培養未來教師反思意識和能力的重要時機。如果我們期望未來教師躋身教學實踐時具備一定的反思意識和習慣,就不能回避甚至放棄教師教育專業課程在實現此任務上的責任。
參考資料
1 教育部師范教育司編.教師專業化的理論與實踐[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7
2 Poner. G. J. Fied. Experience: Methods of Reflective Teaching (2nd edition)[M]. New York: Longman,1989:22
3 張建偉. 反思——改進教師教學行為的新思路[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