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學位制度的好壞關系到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美國的學位制度經過多年發展已經逐步完善和成熟,文章主要是對美國學位制度的解析及其特點的研究。我國的學位制度目前還存在著很多不足和不盡如人意之處,美國學位制度的特點和經驗對我國學位制度的改進有很好的啟示作用。
[關鍵詞] 美國 學位制度 質量控制
一、美國學位制度的解析
學位制度是關于各級學位構成、學位代表的學歷以及學位授予資格的系統規定。有學者強調學位制度是國家或高等學校為授予學位和保證學位質量以及對學位工作的有效管理制定的法令、規程或辦法的總稱。美國的學位制度的產生和發展受德國的影響較大,但它并沒有照搬德國的做法,而是將德國的經驗植于美國學位體系中,并在自身的實踐和發展過程中注重制度的創新,從而使其具有美國特色。
美國學位制度是在19世紀借鑒德國教育模式發展建立起來的。1636年創建的哈佛學院(即現在的哈佛大學),對完成學院4年傳統經典課程的學生授予學士學位。1826年哈佛學院首次開設研究生課程。1859年密執安大學首次授予完成文科碩士學位計劃的兩位畢業生以碩士學位,這是美國大學最早正式設立現代研究生教育和碩士學位制度的標志。1861年耶魯學院授予了美國歷史上首批3個博士學位,標志著博士生教育和學位制度在美國的產生。1876年霍普金斯·約翰斯大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研究生院。1900年,由哈佛大學等14 所主要培養博士生的著名大學組成的美國大學聯合會應運而生。該聯合會的建立,對美國研究生學位制度的標準化、正規化起到了關鍵作用。1933年普林斯頓大學設立高級研究院,為博士后研究人員提供機會,這表明美國高等教育正式承認博士后研究。1961年成立的美國研究生院協會,標志著美國研究生教育和學位制度經過100多年的發展而走向成熟。
美國的學位層次雖然名目繁多,但基本上分為四級。副學士學位,社區學院(2年)畢業授予;學士學位,大學本科(4 年)畢業授予;美國研究生學位教育的主要類型有兩種,一種是學術教育,相應的學院叫“Academic School (Graduate School)”,即傳統上所說的研究生院,畢業生拿到的學位都是學術性的學位,拿到這些學位的碩士、博士們通常都留在大學或研究機構搞教學研究;另一種是職業教育,相應的學院叫做“Professional School”,培養各種應用型的職業人才,所授學位不同于學術性的碩士、博士學位,而是本行業認可的職業學位,也就是說,在這些學院中,學習的目標就是為了以后在該行業工作。有報道稱,近期在美國所有的碩士學位中,專業學位的授予率高達84%。這顯示出在美國專業碩士學位教育的發展超過了傳統的學術型碩士學位教育。
二、美國學位制度的特點
1. 注重社會實際需求
美國高等教育的學位設置及其培養目標緊密地結合生產和科技發展的需要。美國的高等教育所以能使國家的科技發展在較短的時間內處于世界領先地位,這是很重要的一條經驗。美國的學位制度指向整個高等教育系統,著眼于規范和促進高等教育各子系統之間的有機聯系,著眼于保證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美國聯邦政府采取提供資助和發展優秀大學的辦法,使一些優秀大學獲得資助,重點設置和發展那些對生產和科技發展起重大作用的專業。目前我國政府也十分重視這一問題,并采取了“211”工程建設的策略。為了使高等教育更好地適應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近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頒布了新的專業目錄,重新調整后的專業,有利于較寬口徑培養人才,適應社會的需要,有利于加強學科建設,保持和發展學科優勢和特色,保障和提高高等教育的培養質量。
2. 學位的多樣化和靈活性
科技的發展促使學科間不斷分化,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樣化,美國高等教育開始擺脫原先的“博雅”教育模式,走上專業化發展的道路,增設專業學位,于是出現了學術型學位和專業型學位的分流,隨后學位的層次、類型也逐漸多樣化和靈活化。美國的學位結構總體分為四個層次:副學士、學士、碩士、博士;然而不同層次又有進一步細分:碩士的學位被繼續分化為學術型和專業型兩類,博士學位又大體可分為研究型博士、專業型博士和跨學科型博士三種類型。即使同一學科和專業,也有不同的學位類型,例如教育專業學位碩士頭銜就有很多,最常見的是教育學碩士、教育理科碩士、教育文科碩士、教學文科碩士等。為了滿足社會不同層次和規格人才的需求,在碩士和博士學位之間又出現了包括學術性的文科專家、理科專家和專業性的教育學專家、工程師學位等中間的學位。
經過縱向和橫向上的劃分,美國的學位體系已日趨完善。美國的學位設置意圖明顯,即通過多樣化的學位使研究生的素質和能力更具針對性,學校也能夠根據社會的要求在研究型人才和專業型人才培養上有更好的權衡和把握,從而使培養過程更具靈活性。學位體系的多樣性和靈活性造就更富彈性的學制,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方式有利于保證學生能夠獲得與學位相符合的學術水平或專業能力。
3. 重視對學位和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控制
出于對學位制度的尊重,各國對研究生的錄取仍然有一定要求,同樣會舉辦研究生的入學考試,對學生進行一定遴選,在招生的過程中,這些國家更加關注學生的綜合素質而非單純地以入學考試成績作為標準,本科期間的學業、參與社區活動的經歷以及原先導師的評價都可能成為衡量學生好壞的標準,經過篩選的學生也往往具備更為全面的能力。由于學位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衡量個人的學術水平和選拔優秀的人才,因此相較于研究生的錄取工作,各國大學更加關注學生攻讀學位的過程和最終的學位獲得。
復雜多樣的學位結構體系帶來差異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和目標,更有效地保證不同類型學生能夠出類拔萃。教學和科研相結合,重視課程學習以及企業和學校的合作教育等都成為國外大學最為常見的人才培養模式。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生教學計劃要求是:在研究生教學計劃中要列出參加科研工作的領域,研究生經導師批準提出研究題目和立項;在研究生整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