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其他華人高中留學生一樣,我在父母與親友的不懈努力后來到了美國。在出發之前,美國在我心中的印象只是高樓大廈、汽車洋房,還有《北京人在紐約》里的那句“是地獄,還是天堂”。我真的想象不出美國的真實面目會是什么,是地獄還是天堂?我不知道。
到了美國后,我由親友介紹去了美國科羅拉多州,讀丹佛大學附屬高中的高三,第二年又進了高四(senior),在美國的高中學習過程中我非常痛苦,學校里沒有人在乎我這個中國女孩,也沒有誰愿意開口和我這個黑頭發、黑眼睛的女孩攀談。于是我每天低著頭在學校中走來走去,也從不和誰搭腔,回到接待家庭更是悶悶不樂。
剛到美國的前兩個月中,我可以說是每天晚上都在掉眼淚,我深深地感覺到自己并不屬于這個國家、這個城市。那時,美國人給我的印象很糟,他們都是那樣的冷漠、自負和自私。在那個時候,我的夢想就是竭力融入這個陌生的美式社會。
沒有收到夢想的大學錄取通知書
兩年之后的四月,正是春暖花開的季節,中國如此,美國也不例外。當中國的高中生們正日夜耕耘為決定自己未來命運的高考做最后沖刺時,身在大洋彼岸的美國高中生們同樣也面臨著自己何去何從的抉擇。我和許多美國高中生一樣,焦急地等待著自己夢想的大學錄取通知書的到來。當然,每年在常春藤名校位列前茅的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等老牌大學是我與眾多美國高中生的最高追求。但與中國不同的是,當中國孩子們的未來還需要一次考試來決定時,美國的高中生們卻已在平靜中了解了自己的未來,因為美式鯉魚躍龍門是需要以多次高考后的最高分為準的。
2004年的4月快到了,在丹佛大學附屬高中上四年級的我很焦急,因為一直沒有收到自己夢想的學?!樟炙诡D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我很想到普林斯頓大學學習,因為那里有一流的動力實驗室。愛因斯坦也曾在那里教書,我很想成為他那樣的人,甚至希望像他那樣獲得諾貝爾獎。
當時,我是班里的學習委員,平時酷愛物理,班里的物理小實驗和小制作活動中總能看到我的身影。但我當時還不清楚,這年普林斯頓大學的錄取率僅為9.9%,也就是說在100個極優秀的申請者中只有不到10個人被錄取。在全美國100多萬高中生里,普林斯頓只能錄取1 000多人,競爭十分激烈。
美國的高中生只要愿意大都能找到至少一所學校就讀,但能進入像普林斯頓大學之類的常春藤名校則需要加倍的努力。此前,我已經收到了四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但我希望的學校卻還沒有任何消息。
每次SAT考試都沒有放松
美國名牌大學招生時很注意學生高中四年的學習成績,這一點在常春藤學校表現得尤為突出。普林斯頓大學招生時就要求報考學生的高中四年平均成績至少達到B。很多學生為了能考入這些名校不得不在高一就開始關注學習。
為了能進入普林斯頓大學,我四年來在學習上花費了大量時間。我的成績單上能清楚地看到很多鮮紅的A和B?!八哪陙恚愕某煽円恢焙芊€定,特別在理科上表現突出。”我的老師羅絲米德說。
由于學習優異,我高三上學期時就參加了美國的“高考預考”PSAT考試,成績還算理想。于是,我從高中三年級下學期起就參加了美國的高考——SAT考試。
SAT相當于美國的高中畢業考試,由美國民間教育考試服務機構承辦。這種考試的成績是美國名牌大學錄取學生的重要參考指標。SAT的總分是1 600分,能考到1 400分才有被名牌大學錄取的可能性。
我先后參加了三次SAT考試,最高的成績是1 520分,已經達到名牌大學錄取的標準。美國的SAT考試不是由學校組織學生參加的,而是由學生自己掏錢去報名參加。每年美國有七次SAT考試,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參加任何一次甚至每一次考試,以分數最高一次的成績為準。
“綜合素質”真是要人命
我也許真的就不能到普林斯頓大學上學了,盡管我的成績單和SAT的考試成績非常優秀。由于我在高中階段選修的課程大都與理科有關,按照普林斯頓大學以往的錄取標準,招生主管很可能認為我興趣狹窄,不敢挑戰自己。
美國的名牌大學特別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看重學習成績,但絕不把學習成績作為錄取的唯一標準:2003年,哈佛大學就把當年205個SAT滿分的“狀元”拒之門外,理由就是對這些“狀元”隱藏在分數后面的“綜合素質”不滿意。越是高水平的學校,越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
我的高中成績單上也表明了綜合素質的水平,但在參與課余活動一覽中,我得到了兩個C,最高的也只是B,沒有一個是A。“這表明你平時不喜歡參加其他的社團活動,難以與人交往,這會影響到以后的科學實驗?!逼樟炙诡D大學的招生主管分析說。
“綜合素質”真是要人命。在美國,學生能否全面發展關系到大學的教學進度,以及學校對此人的培養。美國一所名牌大學每年對一個學生的投入資金高達20多萬美金,這么高昂的投入使得名牌大學都會謹慎地考慮這位學生是否值得培養。此前,哈佛招生院長也曾說過:“成績固然重要,但一個學生其他的因素諸如個人的特長、參與社區的活動、課外活動也很重要。我們尋找的是各方面都優秀的學生,從而確保每年的新生都是充滿活力的團體。”
一般來說,美國高中階段都會有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每個學生都可以根據興趣愛好選擇自己喜歡的活動團體。就拿我所在的學校來說,丹佛大學附屬高中有體育小組、文娛小組、科技小組等,每個小組下面還有更加詳細的分類小團體,很多學生都有自己活動的團體。而選擇的團體和在團體中的表現則可以從側面反映學生的興趣和能力。美國高校招生辦公室對學生參加哪一類活動沒有特殊的偏好,但學生在活動中的特殊表現往往能給學校留下深刻印象。
“有償工作經歷”不含糊
我的同學安妮那年獲得了紐約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一個關鍵原因是安妮每個假期都要自費到非洲,參加幫助當地人擺脫貧困的活動。活動期間,安妮幫助當地人種莊稼、蓋房子,甚至教一些簡單的預防疾病的方法。同時,安妮也積極參與其他國際性質的援助組織。通過這些舉動,紐約大學認為安妮是一個很有責任感的人。因此,美國大學招生的法則之一是:“有償工作經歷”不含糊。
但相比之下,美國更多的高中生還是參加了社區內的公益活動,做一些幫助老人、救助失業者之類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動。但也有一些孩子自己組織出有創意的服務性活動,從策劃到組織、到實施,搞“一條龍服務”。這種活動既能表現學生的領導才能,又能表現關心他人的美德,而這也會受到名牌大學的歡迎。
18歲的美國孩子在上學時必須要獨立承擔一部分學費,于是美國大部分高中生都利用課余時間打工,而許多大學的申請表上都有一欄“有償工作經歷”,要求填寫從高一到高四所做過的工種和工時。通常,美國高中生在一二年級時先是在快餐店、超市做鐘點工,到三四年級就會身兼數職,儼然變得像個專職工作人員。很多學生正是經過這樣的磨練變得成熟自信。而美國大學正是要透過這種有償工作的經歷去了解這個學生的其他信息。
?。ㄕ幾猿鰢诰€網站)
責任編輯 石 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