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開始,本刊每年都會對上一年度全球教育領域的重大事件進行一番回顧,總結其整體發展趨勢,以期對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起到一定的借鑒意義。2008年1月,當我們再次站在新年的起跑線上回首時,發現2007年的世界教育在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的國際大環境影響下,呈現出許多新特點,也出現了不少新問題。
一、國際留學活動更加頻繁,留學市場日趨理性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加速進展,各國之間文化教育交流活動也日益頻繁,各種教育觀念、人才培養標準也在碰撞中趨向一致。在這一背景下,留學市場空前活躍,留學生在為接收國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極大地促進了接收國的經濟發展。因此,各國紛紛使出各種招數吸引留學生。
2007年全球共有250萬名各國留學生前往不同的目的地留學,“出口”學生最多的國家是中國、韓國和印度。有人估計,亞洲經濟發展會帶來數百萬的中產家庭學生,到2025年全球留學生數量會翻兩番。
美國在“9·11”之后大幅減少外國留學生的簽證數量,同時,政府削減了對公立大學的財政撥款,導致大量美國二線大學的國際競爭力下降。其后幾年中,美國招收的留學生數量持續走低。近3年來在國內外的強烈反響下,美國政府一再放寬留學政策,以吸引更多外國學生赴美留學。2007年赴美留學生逾60萬,已經超過了“9·11”當年的人數。
英國政府推出一項新的留學措施,即每年為1 000名中國畢業生提供為期一年的工作機會,以鼓勵中國學生赴英留學。
加拿大人力資源部宣布,放寬聘用留學生的雇主在廣告招募及薪資上的限制。根據新規定,加拿大公立學校的留學畢業生只要在3個月內獲得聘書,可不通過加拿大人力資源部而直接取得工作簽證。
隨著日本社會老齡化、少子化現象日趨嚴重,2007年日本全面進入“大學全入時代”,即報考大學人數和招生人數持平。因此,為保證一定的辦學規模,日本高等院校紛紛四處尋求海外生源。
法國和澳大利亞則頒布新移民法,放寬對留學生移民的限制。
2007年,中國留學市場整體上繼續保持較大幅度的增長,并開始進入“理性留學時代”。留學已經不再是值得炫耀的資本,就業前途成為留學者考慮的最重要因素。以前留學生在選擇學校時,往往以排名判斷學校的好壞,2007年,這一現象有了較大的改變,留學生們的選擇越來越理智,實用性成為學生新首選。2007年熱門留學專業有大眾傳媒、教育學、英語翻譯、社會科學類等,改變了以往商科熱門的情況。2006年全年共有來自184個國家和地區的16萬名留學生來華學習,預計2007年這一數字將繼續攀升。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和國民消費能力的普遍提高,2008年的留學市場也將會有更為長足的增長。
2007年留學目的國仍集中在英語發達國家,美國、澳大利亞、英國、加拿大依然為留學熱點國家,而法國、韓國、荷蘭、北歐也因其各自優勢成為留學新寵。
二、全球范圍內相繼出現大學生就業難現象
中國近兩年來大學生就業形勢比較嚴峻,社會上曾流行一種觀點——認為大學生就業難原因是因為高校擴招??僧斘覀儥M向比較一下世界各國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后,才發現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全球性的棘手問題。
日本大學畢業生每年有1/4找不到工作,即使辛辛苦苦通過各種考試找到了工作,因感覺不理想在工作3年內辭職者就達30%。
西班牙高等教育的發展并沒有給大學生帶來就業的優勢,高學歷、高工資、高就業的發展模式在西班牙行不通,且大學畢業生與高中畢業生的收入相差無幾。
兩年來,瑞典經濟增長乏力,失業率達5.8%。以往號稱大學畢業生樂園的愛立信等大公司也紛紛裁員。瑞典大學生不得不調整自己的就業預期,有時候一個市場銷售的職位也能吸引數百大學生競爭。
韓國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近年來也不容樂觀。2005年,韓國15~29歲青年失業率高達8%左右。在韓國失業人群中,20多歲年輕人的身影隨處可見。
在俄羅斯總計1.4億人口中,有勞動能力的人口約為9 000萬,但實際工作人口僅有6 800萬。對于很多高校畢業生來說,月薪5 000盧布的差事根本不予考慮。他們寧愿賦閑在家,也不想“為五斗米折腰”。
印度也正面臨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學生就業壓力。近年來,在技術革新、人才需求下降和高校畢業生逐年增多的壓力下,大學生就業越來越困難。目前印度普通高校的畢業生只有10%的人找到了理想工作,一些學生甚至放棄專長或屈就一些根本不需要高學歷的職位,使得社會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售貨員、大學生司機等人才浪費現象。
造成全球范圍內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有以下幾點:1.勞動力需求下降。生產力的發展、企業科技含量的提高等遏制了企業對人力的需求,導致工作崗位減少。2.由于技術革新加快,學生所學知識與實際脫鉤,缺乏技能培訓。3.大學生對就業期望值較高,不愿屈就。
伴隨著大學生就業難問題而出現的,是“讀大學無用論”。那么,大學文憑到底價值幾何呢?英國高校聯合會2007年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有大學文憑的人比沒有大學文憑的人一輩子多掙16萬英鎊。其中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大學畢業生,一生的收入比沒有大學文憑的同類人多19%。除收入外,大學文憑的價值還體現在生活的其它方面。調查顯示,走上工作崗位的大學畢業生身材更苗條,身體更健康,生活更快樂。他們的犯罪率相對較低,社會凝聚力較強。此外,他們更容易和子女交流,以便把自己的學識傳授給下一代。因此,對于每個人而言,高等教育無疑是一項值得的投資。
三、全球師資短缺現象嚴重
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存在師資不足的問題,一些國家甚至公開宣布,師資短缺已經構成國家危機。
英國中學的數學、外語、音樂和科技教師十分缺乏,政府提供大量獎學金鼓勵這些領域的大學畢業生投身教育事業。美國有40%~50%的教師在工作的最初五年內就會跳槽,七年級至十二年級有近1/3的教師缺乏專業背景。美國學校嚴重缺少男老師,在全美國300萬名教師中,男性僅占1/4。
在肯尼亞,每年死于艾滋病感染的教師人數要遠遠大于教師培訓機構每年輸送教師的人數。在贊比亞,艾滋病每年吞噬2 000名教師的生命。納米比亞的一項研究表明,到2010年,受艾滋病威脅的教師人數將達到7 000人,而每年從培訓機構畢業的新教師只有1 000人。布基納法索因為教師短缺而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并從其他公共部門抽調人手填補教師缺口。坦桑尼亞也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撒哈拉以南非洲教師培訓啟動會議上報告說,坦桑尼亞的教師資源已經陷入危機。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數據估計,要想實現2015年全民教育目標,非洲地區至少需要增加1 400萬~2 250萬名教師。
目前,西亞和南亞一些國家的教師承受著超乎尋常的生師比例和超負荷工作。在阿富汗,小學階段的生師比高達65∶1,孟加拉國的這一比例是56∶1,印度和巴基斯坦也達到了40∶1,而國際標準生師比是25∶1。更為嚴峻的是,阿富汗的學齡人口在未來10年內將增加34%,而巴基斯坦的教育系統則面臨著34%的學齡兒童目前無學可上的壓力。
在看到全球性的師資短缺給世界帶來的困擾以及各國為改變現狀所付出的努力后,我們更強烈地感受到擁有一支合格的教師隊伍有多么重要,也深刻體會到中國2007年推出免費師范生教育政策的必要性和及時性。當然,只有不斷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和收入,在全社會形成尊師重教的風氣,才能保證師資的持續充裕。
四、教育信息化的發展使教學方法更加多樣化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英國電信公司2007年4月在英國約翰內斯堡啟動一項全球合作項目,計劃為南非、中國、巴西等發展中國家的農村兒童提供電腦和互聯網設備,幫助他們縮小與發達地區學生之間的“數字鴻溝”,掌握未來發展的必要技能。
秘魯政府向教育部撥發2 200萬索爾(約合733.33萬美元)的額外預算,由教育部購買4萬臺廉價手提教學電腦,免費派發給國內貧困地區的中小學生,以便讓他們盡早接觸電腦和互聯網。
美國不少州相繼實施了“一名學生一臺電腦”計劃,為小學生免費提供全新的筆記本電腦。按規定,學生在校期間將可以免費使用電腦。如保證95%的出勤率,并經學校和家長簽署合同后,學生可把電腦帶回家,享受免費高速上網服務。4年以后,如果學生家長付費35美元參加電腦培訓,電腦將歸學生所有。
為培養引領數碼時代的人才,韓國政府正全面開發利用多媒體技術的“數碼教科書”,里面不僅包含教科書內容,還包括參考書、答題集、字典、筆記本等功能。韓國教育部計劃將小學五、六年級所有科目和初一的數學、科學、英文以及高中的數學和英文等課程開發成數碼教科書,并在2008年以20所小學為起點,到2013年全面普及這種數碼教科書。
隨著IT產業的迅猛發展,教育事業必將越來越依賴信息化設備。未來的社會是科技的社會,信息的社會,只有從小接觸到電腦和網絡,才不至于輸在起跑線上。可以想象,當我們的教育事業徹底實現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化的時候,孩子們該是多么幸福。
五、漢語學習風靡全球
近年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全球的“漢語熱”持續高漲。目前全球已有100多個國家的2 300余所大學開設了漢語課,學習漢語的人數超過了3 000萬,預計到2010年這個數字將達到1億。在學漢語的熱潮中,甚至有國外專家認為漢語有可能取代英語,成為世界語言。
基于這種形勢,中國從2004年開始在海外設立語言推廣機構——孔子學院。截至2007年12月,已經有210所孔子學院在64個國家和地區落戶。還有眾多國家的近百所機構提出了建立孔子學院的申請。
韓國國內學習漢語的人數2007年超過100萬,有131家大學開設了中文系;1 000多所高中將漢語課作為第二外語課程;上百所大學開設了漢語課程。
日本在1986年只有46所高中開設中文課程,可到了2005年已增加到553所,為20年前的10倍以上,相當于日本每10所高中就有一所可以選修中文。在這500多所中學中,共有2.2萬名學生在進行中文學習。
印尼各地也在掀起學習中文的熱潮。隨著中印兩國政治互信和經濟聯系的加強,印尼政府已把推廣漢語、支持華文教育作為加強國際貿易與技術合作、發展國家經濟的國策。印尼教育部把漢語作為第二外語納入國民教育系列。目前,印尼華文教師短缺,不得不從鄰國高價聘請華文教師。
2004年,美國公立中小學學漢語的有2萬多名學生,到2007年增加到6萬多人。美國大學理事會的調查顯示:愿意在高中階段的大學預修課程中開設漢語的有2 500所高中。正因如此,美國的50個州里才會有40多個都提出了設立孔子學院的要求。但是同其他許多國家一樣,美國的漢語教師也嚴重短缺。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全球化的發展使各國對文化傳播越來越重視,而向國外推廣本國語言已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手段。不久前,日本宣布要在日本本土之外建立100所日語中心,而韓國也將在世界上開辦100所世宗學堂。孔子學院模式的成功使許多國家競相向中國學習,可是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迅速升溫的漢語熱恐怕是它們難以學到的。
我們也必須看到,比起國際漢語熱對教師的巨大需求,漢語教師和教材的缺口還是很大,這成了制約漢語在國際上傳播的瓶頸。對中國而言,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人士必須擁有國際視野,努力提高自己的漢語和外語水平,熟悉中外的風俗文化,盡快成長為國際化的復合型人才。
責任編輯 謝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