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華人靳羽西是中外有名的電視節目主持人、文化傳播商和化妝品企業老總。她4歲開始學鋼琴,在大學獲音樂碩士學位后卻放棄了音樂,改做電視節目主持人,為一家有線電視臺主持中英文節目,很快在美國成名。通過電視這一現代傳媒,靳羽西發展成為擁有自己的電視制作公司的文化傳播商。之后,她又創辦了化妝品公司,產品行銷全世界。
是什么促使靳羽西放棄音樂,改做前程并不明朗的電視節目主持人?靳羽西說:“當我意識到自己成不了音樂領域的魯賓斯坦第二時,就決定改行。”
魯賓斯坦是美籍波蘭鋼琴演奏家,自幼學琴,12歲便在柏林舉辦音樂會,23歲赴美舉辦了40多場音樂會,獲得極大成功,一舉成為世界上最優秀的鋼琴家之一。
市面上曾流行過一本書,叫《贏家通吃的社會》,贏家通吃這一邏輯引申出現代市場經濟一個最基本的生存法則:干事業,要么不干,要干就爭取干得最好。不管你彈鋼琴,還是繪畫、書法、唱歌、當模特、當主持人都如此,且不說全國、全省、全市要干到最好,至少也得在你所在單位是最好的。美籍華人靳羽西的成功即是一例。
無獨有偶,傅雷把長子傅聰培養成音樂家,他的另一個兒子傅敏也很想當音樂家,并把大量精力投入到音樂學習中,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刻苦努力卻鮮有大的進步。此時,傅雷明智地意識到不是誰都能當音樂大師。他對傅敏說,音樂是門獨特藝術,除了勤奮,更需要悟性和天賦。傅敏聽從父親告誡,轉移興趣,從事了其他職業。
受遺傳及家庭環境影響,盡管傅敏音樂才能不能令傅雷滿意,但仍比普通人強得多,如果傅敏繼續在音樂領域奮斗,多少是會取得一定成就的。而傅雷高明之處在于,既然傅敏沒有成為音樂大師的潛質,不能在競爭激烈的音樂領域干得最好,不如轉行干別的。
如果發現自己像靳羽西及傅敏一樣,在原有的發展方向上難有大的建樹,不能像魯賓斯坦那樣做到最好,而新的發展機遇可以把握,且能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時,就應當及時轉型,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力爭像魯賓斯坦那樣干得最好,創造人生的輝煌。孫中山和魯迅當初都是學醫的,他們正是放棄了醫學,轉而投身革命和文學創作,才得以成為偉大的政治家和作家。如果兩人死抱住醫學不放,也許能成為名醫,但更多可能是成為默默無聞的普通醫生。
針對當前的大學生就業來說,一些熱門行業里人才云集,競爭激烈。如果覺得自己在這些熱門行業里難以勝出,無法干得最好,不妨退而求其次,選擇一些普通乃至冷門,卻能發揮自己特長的行業,成功的可能性要大得多。中國有句老話,360行,行行出狀元。普通乃至冷門行業照樣出狀元,青島市搞港口裝卸的許振超,上海市搞數控機床操作的李斌成為全國工人的楷模,公交領域的李素麗、維修行業的徐虎也是全國響當當的勞模,他們都成為所在行業的魯賓斯坦,無人能及。如果他們都往熱門行業擠,恐怕難以取得這么大的成就。
所以,如果你的特長在某些熱門行業和普通及冷門行業均有用武之地,不妨優先選擇普通及冷門行業,說不定很有可能在相對不太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所在行業的魯賓斯坦,或許振超、李斌式的人物。
報考大學選擇專業時也是如此,與其選擇熱門的經濟、管理、法律及高科技專業,倒不如選擇冷門的傳統工科專業,如鋼鐵、化工、機械、紡織、汽車、水利等,不僅找工作容易,而且有可能成為所在單位的魯賓斯坦,更易取得大的成就。
如果硬要報考熱門專業,就必須做到學得最好,干得最好,起碼在大學同專業同學中要名列前茅。以法律專業為例,許多人一看到律師收入高,就一窩蜂去報考,卻忽視了律師行業的競爭是非常激烈的。
1977年恢復高考時,全國只有三所大學有法律系,而30年后全國開設法律專業的大學已經多達600多所。2004年與1990年比,法律專業畢業生年增長率是所有專業中增速最快的,14年間年平均增長速度達到19%。這幾年法律專業擴招幅度很大,連石油、地質之類工科院校也設法律專業,在校法律專業的學生約30萬。目前,法律專業碩士點已由最初的8所院校增加到了45所,已培養出1萬多名法律碩士專業的學生,在校生約為2.5萬人。2007年報考法律碩士的考生人數列報考人數最多的專業第三位。
法律專業畢業生太多,必然導致就業困難。像這幾年法律專業本科畢業生很難進大中城市,因為大中城市的法院、檢察院早就人滿為患,基本上處于超編狀態,稍有名氣的律師事務所招聘啟示上往往寫著“研究生學歷,相關工作經驗3年以上,有律師執照”。這讓法律專業本科畢業生望而卻步。
法律專業畢業生找工作一年比一年難,即便找到了也多是專業不對口的工作。據法制網的調查,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法律專業畢業生有1 400多人,正式簽約進入法院的有80人,檢察院50人,公安局39人,從事律師行業30人,專業對口率14%。中國政法大學尚且如此,更不用說其他大學。如北方交通大學2006屆法律專業的104名畢業生中,只有3人從事政法工作,專業對口率僅有3%。
2006年,中南財經大學法律本科生招生規模從1 700人縮減到800人。在高校紛紛增設法律專業和法律專業瘋狂擴招的背景下,該校卻大幅減招,其特立獨行之舉引起了媒體和社會廣泛關注。校長吳漢東給出的原因之一是全國已有600多所院校開設了法律專業,相對飽和了。值得關注的是,吳漢東另一個身份是教育部法學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因此他的觀點應具有一定權威性。
一些學生和家長只看到個別律師賺大錢就去報考法律專業,殊不知,成名賺大錢的是位于金字塔頂端的個別大牌律師,眾多不知名的青年律師只能在金字塔底層苦苦掙扎,別說賺大錢,連養活自己都成問題,最后被迫改行的大有人在。
2007年8月,上海公布了首個青年律師生存狀況調研。結果顯示,由于收入較低、沒有案源、缺人指導,使得執業前三年成了青年律師普遍反映的“最為艱難”的一段時期。有近10%的青年律師因種種原因捱不過這段時期,最終不得不放棄職業理想而轉投其他行業。
所以報考學生必須考慮,選擇法律專業后,如果沒有把握成為知名乃至大牌律師,或者沒有把握考上法律專業的研究生,倒不如放棄法律專業,選擇其他更合適的專業、職業。
對那些理科成績中等的考生來說,去報考大學理工科專業實在是勉為其難,因為連中學初等的數理化知識都玩不轉,又怎么能玩轉大學里高等的數理化知識?如果硬著頭皮去讀,將來畢業后很可能成為平庸甚至不稱職的技術人員,或改行做專業不對口的工作。既然不能做到學得最好、干得最好,不如轉行學文科。因為目前大學幾乎所有的文科專業都實行文理兼收,不少高校文科專業都歡迎理科生來報考。有的文科專業理科生占了一半,甚至連過去從不招理科生的中文、外語專業也開始招收理科生。中國人民大學文科專業招生一直實行文理兼收的招生政策,文理科的招生人數已經達到了1∶1的比例。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金融專業每年都能招收到一批各省的理科狀元。不僅是人大、北大,很多大學文科招生都實行文理兼收的招生政策,以吸引理科生報考大學文科專業。
大學文科專業老師都有這樣的體會,讀文科專業的理科生與文科生相比,適應能力強,成績好,將來無論是在就業還是在工作中,這些理科生明顯勝過文科生一籌。道理很簡單,文理兼通的復合型人才自然勝過知識結構單一的文科人才。同樣道理,對大學理工專業成績一般的學生來說,考研時最好選擇報考文科專業,而不是硬著頭皮去考自己并不擅長的理工科專業。
對高中文、理科成績均衡卻中等的學生來說,選擇文科專業可能更合適。因為只有中學理科成績好而不是中等,將來才能學好大學理工科專業,否則到大學學習理工科專業就會感到困難。當今社會,就業競爭十分激烈,無論學什么,都要力爭學得最好,將來走上工作崗位才能干得最好,成為學業與工作上的魯賓斯坦,否則不如不學。
(作者單位:成都益林管理咨詢公司)
責任編輯 石 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