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一項對各國學生學習程度的調查顯示,不少國家的兒童學習能力相當低下。這一評估結果在全世界引發了一場教育大討論。有的國家已開始就學生成績低下問題進行討論,而有些國家學生的成績雖然不錯,但過于激烈的考試競爭卻已成為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這說明世界各國現有的基礎教育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問題。
美國:基礎教育亮起黃燈
最近,《華盛頓郵報》頭版針對美國中小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相對較差,與歐洲和亞洲國家中小學生之間的差距正在拉大的現狀指出,“必須加快對數學教育方法的討論”。
在人種差異和收入的不同致使教育也存在很大差距的美國,雖然僅憑OECD的調查結果難以真正說明學生存在學習能力低下的問題,但是,美國中小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國際數學和理科教育調查結果相比,學習程度相對低下?,F在,美國教育當局已經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并且開始強調改善高中教育的必要性。
2002年1月布什總統簽署了以教育改革為目的的《不讓一個孩子落伍法》,特別強調重視數學和科學教育。其中包括對小學3年級以上的學生進行全國性的標準測驗,并提出以高薪聘請數學和科學專家從事教師這一職業等。2003年2月,由教育部長推出的“倡導數學和科學”活動正式啟動,旨在努力研究數學和科學的教育指導方法。
然而,此次調查結果表明,《不讓一個孩子落伍法》并沒有取得良好效果,這對布什政府主張的重視標準測驗的教育政策提出了新的課題。
德國:學生能力差距最大
直到2000年,德國對學生學習程度的調查結果都不盡如人意,因此,政府與相關部門收到越來越多的批評,認為“德國的學校教育正陷入悲慘的境地”。
遭到集中批判的對象就是傳統的教育制度。很多州的孩子在小學5年級的時候,就必須決定將來是念大學還是念職業學校。而事實上,到了初中和高中階段,想要改變自己的選擇是極其困難的。有批評指出,這種制度只能起到固定等級差別的作用。調查結果還顯示,學生們閱讀理解能力的差距和父母社會階層的差距有相當大的關系。
另外,德國本國學生學習能力的差距之大與愛爾蘭學生一樣,并列世界第一。可見,社會等級正在慢慢地分裂德國社會。德國教育部長批評說:“移民和貧困階層的孩子得不到充分接受教育的機會,這是一個國家的恥辱?!辈⑻岢鲎寣W生接受機會平等的教育,延遲他們選擇今后道路的時間。但是,由于德國正在推行地方分權,教育制度并非完全由聯邦政府制定,而是由各個州掌握決策權和預算,加之很多州都是保守的在野黨執政,因此聯邦政府的教育改革要求很難貫徹實行。
芬蘭:培養高素質師資力量
調查結果顯示,芬蘭的中小學生學習能力較強,這要歸功于該國通過國家工程來強化數學和科學教育。
芬蘭在擁有6年制小學和3年制初中的綜合學校里實行義務教育。該國教育最大的特點就是擁有高素質的師資力量。在芬蘭,要想成為一名教師,必須先獲得碩士學位。而立志做教師的學生,要接受一系列的專門教育,包括從很早就開始進入學校實習等。
自1994年芬蘭實行教育改革之后,國家只制定綜合的教育方針和標準,而具體的課程和教育計劃則由地方政府和學校根據各自情況自主裁定。各個學校的教育重點是,讓學生自主學習,以個性和批評的眼光看待問題。芬蘭的教師素質很高,他們不是單純地對學生進行填鴨式教育,而是通過詢問學生“你是怎么考慮這個問題的?”對學生進行啟發式教育。
新加坡:小學開始接受分級教育
新加坡中小學生在數學和科學等科目上的成績名列前茅。新加坡之所以能夠保持教育的高水準,是因為該國從小學就開始進行分級教育,舉國營造競爭氛圍,宣傳競爭意識。
調查還顯示,新加坡的小學生在進入五年級之前,要參加全國統一考試,學校根據考試成績,將學生分成不同等級,并按等級講授五、六年級的課程。小學畢業后,中學階段也按照“特殊班”、“快速班”和“普通班”這三種模式進行分級教育。
在中學階段,學生們就已經決定好自己將來是讀大學還是就讀專業技術學校。新加坡小學的統一考試和初中、高中的入學考試都非常嚴格。各大報紙似乎也都熱衷于報道這種充滿競爭的考試,他們大篇幅地報道在各次等級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學生,并刊登出他們的照片。新加坡的教育制度和社會體系,體現了新加坡在建國之初便已確立的教育理念,那就是:要想使資源貧乏的島國發展,必須依靠教育開發和人才培養。
中國香港:激烈競爭始于幼兒
在中國香港,人們在就職后仍然要忙于各種職業資格培訓和考試,以便升至收入更高的職位。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非常重視對他們的教育。大多數孩子從兩三歲上幼兒園開始,就接受算術和計算機教育,幼兒園老師每天還要給他們布置至少一個小時的家庭作業。雖然小學6年和初中3年在香港屬于義務教育,公立學校不收費,但大多數父母都希望孩子在幼兒園期間就能夠出類拔萃,以便能進入知名公立小學或者私立小學。香港的學生若要進入大學預科班學習,需要通過統一的考試。
數學作為必考科目之—非常受重視。香港學生熱衷于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2007年,香港的預選賽就有149所學校參加,占全香港中學數量的1/3。不過,在接受調查時,香港的中小學生中回答“喜歡數學和理科”的比例并不高。調查結果顯示,與日本一樣,香港中小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也比較差,而且運動時間處于全世界最低水平。這一結果也引發了對香港偏重理科這種教育方式的批判。
韓國:學生學習興趣不濃
據韓國教育人力資源部長說,韓國的基礎教育頗有競爭力。但在分析學生成績好的原因時,卻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教育當局認為,這是“縮小教育差距政策所取得的成果”。而另外一些有識之士則認為這是“考試競爭過于激烈的結果”。
韓國為了消除公費教育學校之間的差距,于1969~1971年完全廢除了小學升初中的考試。從1974年開始,首爾等部分城市又廢除了初中升高中的考試。韓國前總統樸正熙所推行的這種政策,加上韓國經濟的發展,使1974年之后的20年間,韓國的高中升學率從70%上升到99.7%,大學升學率從25%上升到81%。
但是,取消了初中和高中的升學考試,使學生只有在高考中一決高下,這反而加劇了考試的競爭程度。另外,一些就讀于名牌高中的學生,其考入首爾大學等名牌高校的幾率是其它高中學生的兩倍。因而,根據居住地區的不同,學生成績的好壞也存在著很大差異。
雖然韓國學生的學習成績不錯,但是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卻并不濃厚。在國際評估機構進行的數學測驗中,韓國排名第三;但在學習意識調查中,只有29%的學生表示對數學“感興趣”,低于OECD調查的平均水平。而78%的學生表示“害怕自己得不到高分”,這個數值遠遠高于OECD調查的平均值(42%)。由此可見,很多韓國學生被學習成績束縛住了手腳。
(編譯自日本《每日新聞》2007年8月25日,原作者為河野俊史、齋藤義彥、笹子靖、大澤文護、成澤健一、堀山明子等)
責任編輯 石 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