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歷史學家謝爾登普曾指出:“中國將成為21世紀的主導力量,因此能說漢語將使人們就業機會大增。”近兩年越來越多的英國學校開始教授漢語,且這個勢頭沒有消減的跡象。如今世界上約有3 000萬人學習漢語,中國政府預測到2010年這個數字將達到1億。
也許短短幾十年后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第一經濟大國。那么對英國人來說,努力學習漢語是否意味著有份更好的工作?這個答案幾乎是否定的。
漢語有難以琢磨的聲調和復雜的書寫體系,因此它比任何一種外語都難學。英國外交部給予其工作人員4倍于學習意大利語、法語或西班牙語的時間來讓他們學習漢語,而只有那些語言天賦特別突出的人才會選擇漢語。絕大多數去中國學習漢語的西方人最終選擇了放棄,回國后他們就將在中國習得的漢語忘得一干二凈。對那些下決心要操一口流利中文的外國人來說,要達到一個良好的水平意味著得在“中國漢語水平考試(HSK)”中得6分。該項測試是外國人進入中國大學學習的準入證。英國大學的漢語專業本科生理應達到這個6分的標準,雖然事實上許多人達不到該標準。
此外非官方證據表明市場對會漢語的英國人需求并不大。原因之一就是許多中國人的英語水平相當高。在中國的大城市,孩子們通常4~5歲就開始學習英文,所有學生必須從初一至大二學習數年英語。就博士學位而言,即使是藝術或唐詩研究方向,學生們也得具備較高的英語讀寫能力,而欠缺這些能力就意味著他們的學術生涯到頭了。在課堂外也不例外,人們堅信如果孩子不學英語,他的發展前途會受到限制。在中國,不懂英文的高級經理幾近絕跡。中國的精英和專家們通常是雙語人才,因為他們大多去海外鍍過金。
基于以上原因,英國本土人無需在與中國公司打交道時使用漢語。例如中國家電巨頭海爾就曾表示在其治下的15個海外工業園區,22家貿易公司,30家工廠以及8所研發中心里,中國員工無一例外都能操一口流利的英文。中國國內公司可以招募會說漢語的外國人,或者更常見的是,他們會從當地眾多的英語專業畢業生中挑選員工,并且他們樂于接受2 000元的月薪。
但另外一個事實是:懂漢語的外國人越來越多。有人指出與其說外國人學習漢語是市場需求所驅,倒不如說是他們對中國這個國度充滿熱情。這個理由對于學習漢語來說已經足夠了。
(英國《經濟學家》2007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