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08年度,本刊對合作與交流欄目做了調整,刊發內容將更具針對性:面向我國教育領域各方主體與國外的合作辦學項目、學術交流與教育考察等活動,對國內外教育合作與交流的形態特征、發展趨勢以及成功合作的典范、突出的交流成果做深入地闡述與分析。歡迎廣大作者踴躍投稿!
烏克蘭有著悠久的歷史,自獨立以來,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領域與中國保持著密切的聯系。近10年來,中國與烏克蘭的高等教育合作與交流有了突飛猛進的勢頭。認真研究中、烏高等教育合作與交流的特點與經驗,對今后更好地發展雙邊高等教育合作與交流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兩國高等教育合作與交流存在著巨大的互補性
烏克蘭繼承了前蘇聯的高等教育資源,擁有一大批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學。烏克蘭曾是前蘇聯科技、文化和教育中心。前蘇聯的科技人才占了全世界的1/4,而烏克蘭的科技人才又占了前蘇聯的1/4。烏克蘭在航空航天、硅酸鹽、焊接、造船、醫學等領域世界卓然,它的實用發明和專利也占了前蘇聯的40%。在歷史上,基輔科學院要比俄羅斯科學院早成立100年。烏克蘭的教育舉世聞名。一是高校云集,一個人口只有5 000萬的國家,擁有高校1 037所,與中國大致相當。二是名校眾多,如基輔大學,位列歐洲十大名校、世界高校20強;第聶伯彼得羅夫斯克國立大學以航空航天、衛星和導彈研究馳名世界;烏克蘭國立技術大學(原基輔工學院)是門捷列夫曾經工作的地方,如今仍然在化學工程、新型材料等學科獨步世界;基輔國立民航大學在世界航空類大學中名列前三名,接受過世界上100多個國家的留學生;建于1805年的哈爾科夫大學,不僅是前蘇聯建立的第二所大學(第一所為莫斯科大學),而且直至今日,莫斯科大學物理系的教授們幾乎全部出自該校;烏克蘭國立美院曾經在前蘇聯領導油畫藝術潮流;還有蜚聲世界的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等。
同烏克蘭相比,中國的高等教育可謂絕對數量少,世界名校更少,稱得上世界知名高校的只有北大、清華等少數院校,而全國知名的高校也只有幾十所。中國有13億人口,全國高校加起來卻不過1 100所,平均約100萬人口才擁有1所高校,而烏克蘭平均不到5萬人就有2所高校。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的高等教育資源十分匱乏。烏克蘭適齡青年上大學的比例約為90%,而中國僅為15%。中國每年有上百萬高考落榜生,他們中有不少人選擇出國留學,而烏克蘭就是很多學生理想的留學目的地。
由此可以看出,烏克蘭高等教育的絕對優勢和中國目前高等教育數量、質量的相對劣勢,造成了雙方高等教育合作與交流的天然互補性。而近年來日益升溫的赴烏克蘭留學熱也在事實上印證了這種互補性的存在。
二、兩國高等教育合作與交流的不平衡性
中國與烏克蘭高等教育合作與交流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 交流形式多,合作成果少
中國每年都有諸多省、部級或校級教育考察團赴烏克蘭訪問,這些考察團都有一些共同特點,就是急于考察對方名校,拜會名校領導,急于簽署合作協議。結果是這些協議真正付諸實踐的少,合作成功的則更少。
2. 民間成果多,官方成果少
真正的交流成果在民間,確切地說是那些大大小小的留學中介公司,一年又一年,一批又一批把中國自費留學生送往烏克蘭。這些留學中介公司之所以碩果累累,是因為他們是市場經濟的主體,他們不需要和對方建立形式上的官方聯系,而是完全按照市場經濟規則運作,主觀上以營利為目的,客觀上滿足家長和學生的留學需求,可謂雙贏,但遺留的問題比較多。
3. 去烏留學的多,來華留學的少
(1)留學生數量的不平衡。高等教育合作與交流的主體是留學生,但近10年來,中國到烏克蘭留學的自費留學生日益增多。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在烏克蘭的自費留學生已近萬人。
(2)留學質量的不平衡。由于烏克蘭派往中國留學的學生數量少,而且基本是公派生,要經過嚴格的考試選拔,因而普遍素質較高;而中國到烏克蘭留學的學生數量多,他們的主體是自費留學生,多是在中國考不上大學的孩子。在國外遠離了父母、老師的監管,不少孩子疏于學習,考試靠作弊蒙混過關。因而在當地人看來,現在的中國留學生總體質量遠遠遜于上個世紀50~60年代的留學生。
(3)留學專業的不平衡。從留學時間和專業看,烏克蘭派往中國留學的學生一般是一年,往往是進修漢語;而中國到烏克蘭留學的學生一般是5~6年,甚至更長,先讀預科1年,過語言關,然后進入專業學習。中國學生多選經濟、語言和藝術等專業,而烏克蘭最先進的航空航天、焊接、硅酸鹽、能源技術、醫學等專業很少有人問津,中國學生在專業選擇上的盲目性和從眾性令人擔憂。
三、造成兩國高等教育合作與交流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1. 烏克蘭高等教育資源具有巨大優勢
烏克蘭高等教育資源的巨大優勢吸引著中國官方和民間的各種組織前往尋求交流合作,而大多數家長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到質優價廉的世界名牌大學讀書。
2. 中國經濟騰飛圓了很多家庭的留學夢
中國改革開放20多年,老百姓過上了富裕生活,很多家庭有經濟實力把孩子送到國外讀書,而烏克蘭經濟發展相對滯后,有實力送孩子到國外自費留學的家庭非常少。
3. 留學費用低
我國大多數自費留學生在烏克蘭一年的學習、生活費用大概在2.5萬~3萬元人民幣,最好的大學如基輔大學,一般專業一年的學費是2 500~3 000美元,加上生活費,一年大約需要4萬元人民幣,很多中國家庭都可以承受。
4. 入學條件低
赴烏克蘭留學條件非常低,學生只要具備高中、職高、中專、技校等同等學力即可申請烏克蘭的大學。學生在通過一年預科結業后,可以順利進入大學。錄取學生的年齡條件放寬,15~50歲的健康中國人均獲準入學。
5. 學制短,可以本碩連讀
烏克蘭有本碩連讀5年的教育體制,再加上1年預科共6年可獲碩士學位,而在中國本科和碩士共需要7年的時間,且碩士考試競爭異常激烈。當然還有其它原因,如申請留學簽證成功率高。由于以前中國和前蘇聯的特殊關系,有相當一部分留學生的父母對烏克蘭有深厚的感情。
四、兩國高等教育合作與交流的主要模式
1. 政府交流模式
這是指中國政府與烏克蘭政府根據雙邊教育協議,互換公派留學生、進修人員和教師。但由于烏克蘭政府教育經費緊張,因此與中國對等互派留學生的人數極為有限。
2. 校際交流模式
這種模式是指學校與學校之間根據雙邊協議進行的合作。目前,這種校際交流方式方興未艾。
3. 中介交流模式
這是一種民間交流方式,完全按照市場化運作。學生跟中介公司簽訂協議,交納服務費,委托其全權辦理留學手續。由于很多學生和家長對國外情況知之甚少,又不熟悉辦理留學簽證的繁瑣手續,因此一般傾向于選擇知名度較高、信譽較好的留學中介公司辦理出國留學事務。雖然中介公司的資質和服務質量良莠不齊,中介費也很高,但由于他們辦理留學簽證速度快,省時省力,所以大部分自費留學生通過中介交流方式到烏克蘭留學。
綜上所述,隨著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和烏克蘭經濟的日益復蘇,雙方的高等教育合作與交流必將向深層次、多渠道、高效率的方向邁進。所謂深層次,是指盡量避免形式上的考察和協議,多落實一些行之有效的合作步驟。所謂多渠道,是指在合作方式上更加靈活多樣,既可以請進來,也可以辦出去。請進來是指邀請對方名校教授到中國授課,學生不出國照樣可以進行純正的語言學習;辦出去,是指中國學校或財團到烏克蘭投資蓋教學樓和宿舍,購置教學設備,對方每年免費接受一定數額的中國留學生,這樣中方出錢,對方出優秀師資和品牌從而實現雙贏。所謂高效率,是指烏克蘭政府和高校應盡量簡化辦事程序,竭誠為日益增加的中國留學生提供方便快捷的簽證、入學、住宿、學籍管理等服務,從而讓廣大中國留學生能夠在一種賓至如歸的氣氛中學習深造。
(作者單位:中國駐烏克蘭大使館教育處)
責任編輯 謝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