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評估在我國的立法上尚屬新鮮事物,都停留在摸索階段,還沒有多少現成經驗可以借鑒。目前,從國家到地方,都還沒有建立一套完整的、經常性、常規性的立法質量評估制度,沒有法定的立法質量評估機構,沒有成型的立法質量評估程序和方法。反饋機制的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法律法規質量。近兩年,浙江、安徽、上海等地立法機關陸續開始立法后評價的探索工作,引起了較大反響。在各地紛紛從自身實際出發,探索切實可行的立法后評價方法的背景下,研究如何建立和完善立法質量評估制度將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
一、地方立法質量評估制度總論
1.概念的界分
所謂地方立法質量評估制度是對現行地方立法及時有效的反饋機制,是立法機關決策的重要依據,是法規清理前的制度化程序,是地方立法質量的制度化保證。它是對現行地方立法在實施過一段時間后,對其是否符合立法本意、法規實施的現實效果、法規存在的意義和價值進行的適時評價。通過評估,發現法規本身缺陷,對該法規是否繼續執行,或是否需要補充、修改和廢止做出及時判斷,為立法機關決策提供依據。這一做法形成長效機制有賴建立專門的地方立法質量評估法,或在每部新法頒布時,在該部法律法條中明確有關對其進行立法質量評估的規定。有人在理論和實踐中都有建立在立法啟動之前、立法過程之中和立法完成之后都進行立法質量評估的觀點,筆者認為這并不符合中國目前的實際,勢必帶來來自于人力、物力、財力方面的巨大壓力,立法成本反而更高,有違立法質量評估制度建立之初衷。
2.規制的范圍
立法質量這一概念可以在法律的不同層次、不同領域內使用。我們可以談一部法律的立法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