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2日發生了兩起人事任免,一則是國務院同意李長江辭去國家質檢總局局長的職務;另一則是河北省委免去吳顯國省委常委、石家莊市委書記的職務。在過去的一些時間里,還有一系列的官員因為重大的責任事故而被免職,如山西襄汾潰壩事故、河南登封礦難、深圳龍崗火災等,被問責的有一大批官員,輿論普遍認為,這是新一輪的“問責風暴”。
以“問責風暴”來概括、形容此次波及的公職人員問責事件,無疑十分貼切。可以說在這次問責風暴當中采用的霹靂手段,行動之迅速,表明了黨中央、國務院治黨理政的堅強決心。在第一時間內給民眾一個明確的交代,表明了一種對人民負責任的態度,是對“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的有力回應和生動詮釋,也彰顯了對民意的尊重。
所謂行政問責制,是指一級政府對現任該級政府負責人、該級政府所屬各工作部門和下級政府主要負責人在所管轄的部門和工作范圍內由于故意或者過失,不履行或者不正確履行法定職責,以致影響行政秩序和行政效率,貽誤行政工作,或者損害行政管理相對人的合法權益,給行政機關造成不良影響和后果的行為,進行內部監督和責任追究的制度。
是風暴就必然會具有間歇性特點,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漸漸平息。人們在熱議問責風暴的同時,不免會生出些疑惑:問責究竟能夠走多遠呢?過錯要問責,失職要問責,免職乃至丟官無可厚非。從情理上說,不分青紅皂白,不論錯責是否相當,一律先免了再說,固然是大快人心,但是從法理角度考量,卻不能說是實事求是和依法行政。在社會生活中,那種官員僅僅只知“對上負責”的潛規則依然大行其道;那種“呷官飯,游官船,打爛官船跳上岸”,對群眾疾苦置若罔聞的官僚思想和作風仍有一定的空間和市場;那種采取“搖身一變,易地為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等障眼法處理被問責官員,忽悠老百姓的事情并不鮮見。如何避免上述現象呢,值得思考。
對誰問責,如何問責,權責是否相當,如何把問責制度化、透明化和普及化,使之貫穿到日常的行政管理當中,真正成為我們行政管理體制的內核,實現其常態化,就像空氣和水一樣融于我們的日常生活呢?人們充滿了期許。
風暴措施畢竟只是權宜之計,如何使“風暴”不再,筆者認為,明確制度并將其廣泛深入地推行,讓制度持久發力,才是根本之策。一是應當將當前的問責依據提升到國家法律制度建設的層面和高度,建議予以立法。二是在立法的過程中應當廣泛地征集民意,吸納民智,進一步細化明確問責制度規范的相關標準、程序,增強法律的合理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加強監督,讓權力在陽光下行使。不僅要開展同體監督,更要發揮人大、政協或者媒體、輿論、民意等異體監督的作用。在行政問責的過程中,做到公開化、透明化、普及化,杜絕暗箱操作。
(作者單位:湖南省麻陽苗族自治縣人大常委會民僑農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