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和全社會大力倡導“創新中國”的今天,在國家和全社會共同關注“知識改變命運,知識就是力量”的今天,以及全世界共同呼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嚴厲打擊侵害知識產權行為的今天,與《物權法》相比,我們發現,在法律層面上,對于知識產權的保護,尤其是植物新品種、計算機網絡域名、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商號和其他商業標志以及專有技術的保護,我國亟須解決的問題還有很多。
一、立法體系的調整和完備
(一)立法缺失,體系不完備、不統一的現狀
應當承認,多年來我國頒布和修正了多部涉及知識產權方面的法律法規,保護知識產權、追究侵害人法律責任的意識在中國已越來越深入人心。然而,伴隨著社會不斷進步,科學技術、文化知識日新月異,新事物、新成果層出不窮,令我們眼花繚亂,使我們國家的法律在保護這些新生事物方面相形見絀,主要表現為立法缺失,體系不完備、不統一。
考察我國的知識產權立法,1986年頒行的《民法通則》雖然以專節內容確立了包括保護著作權(版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發明權和其他科技成果權在內的知識產權的基本制度,國家也配套制定了相應的各專門法律和專項行政法規,如《著作權法》和《著作權法實施條例》、《專利法》和《專利法實施細則》、《商標法》和《商標法實施條例》,但由于受到現實社會發展因素的制約,始終未能就知識產權的具體含義做一明確界定,因而不能窮盡其所涵蓋的各專門領域。
近年來出現的植物新品種、計算機網絡域名、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商號和其他商業標識、非原創性商業信息、專有技術等知識產權新形式,都是通過制定《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動物和植物品種未獲得《專利法》的保護 [1])、《集成電路布圖設計保護條例》等行政法規和《合同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非專門法的方式實現法律救濟,顯現出我國在知識產權立法方面的缺失。
上述法律afead156753e6f6545f87e68e6a791e5和行政法規從其法律淵源、級別層次、立法權限、效力等級而言,明顯存在瑕疵,根本不能與《著作權法》《專利法》和《商標法》相提并論。我國《立法法》第八條第一款第七項明確規定:民事基本制度只能制定法律。人們不禁質疑,像《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這樣的行政法規能否確定民事權利?其立法合法性的依據何在?《合同法》《反不正當競爭法》雖屬法律形式,但它們只是通過規范人們的行為在有限的范圍內提供知識產權的附加保護,是行為法;并不對權利本身(商號和其他商業標識、非原創性商業信息、專有技術)加以規范保護,非權利法,非為上述權利設定的專門法,因而不能全面有效地保護上述權利。這些實際狀況同樣顯現出我國知識產權法律體系的結構性失調。不可否認,對專有技術的保護并非新生事物,但基于我國法律對其分散而龐雜的規定以及國際上尚未形成系統性的法律保護,我們有必要對其重新加以認識,并合理架構包括其在內的知識產權法律保護體系。
(二)知識產權立法保護
以《憲法》《民法通則》為基礎,各專門法和專項法規相互銜接,其他法律法規輔助配合是我國現行的知識產權法律體系。對該法律體系的調整和完善,需要我們在立法上審慎完成下列工作。
第一,應明確界定知識產權的法律概念和特征。
知識產權是民事主體所享有的支配創造性智力成果、商業標識以及其他具有商業價值的信息并排斥他人干涉的權利,從知識產權的屬性上來看,它應該具有控制性、支配性和完全排他性[2]。
第二,應清晰揭示知識產權的保護對象和重要特點。
由知識產權的概念引申,其權利的保護對象包括三個方面:1. 創造性智力成果;2.商業標識;3. 具有商業價值的信息。這三個方面具有的共同特點是非物質性,即知識產權的保護對象是無形的,它不同于水、電、光、無線電頻譜這些客觀存在的無形財產,屬于非物質性的具有商業價值的信息。這些信息是一種精神財富,具有可復制性、廣泛的傳播性、可同時使用和難以控制的特點[3]。
第三,橫向、縱向分層次調整、完備知識產權法律保護形式。
知識產權保護對象的特點決定了其需要國家制定專門的法律加以特殊保護。現階段,我國應當加快制定和完善下列各專門法律和配套法規:1.專有技術法;2. 商業秘密法;3. 動植物新品種、計算機網絡域名、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法律;4. 《商標法》,將商號、商業標識等作為知識產權納入《商標法》的調整范圍。
二、法律沖突的解決
(一)我國知識產權保護中的法律沖突
我國知識產權保護中亟待解決的另一個重要問題是法律沖突。所謂法律沖突是指調整同一社會關系或解決同一事項的不同法律由于各自內容的差異和位階的高低而導致相互在效力上的抵觸。包括上位法與下位法的沖突、普通法與特殊法的沖突、新法與舊法的沖突以及同位階法沖突。
以專有技術為例,1980 年財政部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所得稅法實施細則》首次在立法中將專有技術寫進條文。1985年國務院《技術引進合同管理條例》第二條(已廢止)羅列了以圖紙、技術資料、技術規范等形式提供的工藝流程、配方、產品設計、質量控制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專有技術。1986年《民法通則》將專有技術的保護涵蓋于其他科技成果。1993年的《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條和1998年國家工商總局《關于禁止侵犯商業秘密行為的若干規定》第二條將專有技術納入商業秘密的保護范疇,指出商業秘密是不為公眾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并經權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包括設計、程序、產品配方、制作工藝、制作方法、管理訣竅、客戶名單、貨源情報、產銷策略、招投標中的標底及標書內容等信息。1995年最高人民法院印發的《關于正確處理科技糾紛案件的若干問題的意見》(已廢止)將非專利技術引入專有技術的保護。2004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技術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以技術秘密取代專有技術,規定技術成果是指利用科學技術知識、信息和經驗做出的涉及產品、工藝、材料及其改進等的技術方案,包括專利、專利申請、技術秘密、計算機軟件、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植物新品種等。
由此可以發現,專有技術在不同的法律法規中,擁有包括專有技術、非專利技術、商業秘密、技術秘密、科技成果在內的不同稱謂。司法實踐常常因為法律對其內在關系沒有一個統一的表述和區別而在選擇適用時力不從心,這也給法院的審判工作帶來一定的困難。現階段,絕大多數法院的判決不得不以闡釋其相互關系的方式對上述稱謂加以研判。
(二)解決法律沖突的方法
解決上述法律沖突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法律概念的釋名,應當在立法上界定清楚幾個法律關系:
1. 專有技術、技術秘密與商業秘密的關系。
2. 專有技術與專利的關系。
3. 專有技術與非專利技術的關系。
《反不正當競爭法》將專有技術寓于商業秘密,根據商業秘密的法律含義,我們知道,商業秘密包括兩大部分——技術秘密和商業秘密。廣義上講,無論技術秘密還是商業秘密都是具有商業價值和保密價值的信息。但細分起來,技術秘密與商業秘密確有各自不同的特點。技術秘密和專有技術一樣,強調的是產品生產過程中具有原創性知識、經驗、技能和訣竅的技術價值性;而商業秘密強調的是企業、事業在經營管理中收集、整理、擬訂的情報、數據、報告及文件之商業價值性。前面所述知識產權立法體系之所以將專有技術與商業秘密分別立法,正是基于上述考慮。
相對于專利技術,專有技術既包括不具有專利性的技術知識和經驗,也包括具有專利性,發明人不愿公開申請為專利的秘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國際貿易規模的日益擴大,專利權根本無法涵蓋所有的技術領域,專有技術在激勵技術創新,提高企業效益和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作用的空間越來越大,已經成為技術保護方面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最高人民法院印發的《關于正確處理科技糾紛案件的若干問題的意見》(已廢止)第五十一條規定,非專利技術成果應具備下列條件:1. 包含技術知識、經驗和信息的技術方案或技術訣竅;2.處于秘密狀態,即不能從公共渠道直接獲得;3. 有實用價值,即能使所有人獲得經濟利益或競爭優勢;4.擁有者采取了適當保密措施,并且未曾在沒有約定保密義務的前提下將其提供給他人。上述內容與專有技術相比較,其內涵和外延完全一致。
梳理法律關系的目的在于揭示專有技術的性質,避免因稱謂不同導致法律歧義的產生。至于專有技術的多種稱謂,我們認為,與專利相適應,專有技術更能體現其權利的特征。
(三)法律沖突有可能導致的結果是法規競合
所謂法規競合是指一種違法行為有幾個法律或一個法律中的幾個條文重復或交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