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股權分置改革給我國資本市場帶來了巨大變革,無論上市公司還是證券監管部門都將面臨許多新課題和新思考。本文詳細分析了全流通背景下如何抑制上市公司利用關聯交易操縱利潤的各種措施和對策,以期為我國當前管理層加強關聯交易監管提供一些參考性建議。
【關鍵詞】 全流通;上市公司; 關聯交易; 操縱利潤
在政府和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困擾中國股市多年的股權分置問題已得到基本解決,全流通時代正在來臨。全流通后,大小股東的利益將更加趨于一致,大股東的利益在更多情況下可以通過正常的渠道得以實現,應不必再費盡心機通過關聯交易等方式迂回曲折地進行各種利益輸送了,但社科院《2007年度中國上市公司100強公司治理評價》的報告指出:上市公司在股權結構、關聯交易、股東大會及其權利等焦點問題上,相比股權分置改革前尚無實質性進步。在上市公司100強中,有六成的公司與其集團公司有母子關系,母公司或控股股東是上市公司的關鍵供應商。關聯交易依然是上市公司治理中的一個頑疾。近年來被揭示的一樁樁上市公司財務丑聞幾乎無不涉及關聯交易問題。上市公司利用關聯交易操縱利潤在我國證券市場不僅面廣、量大,而且更加復雜、隱蔽,其殺傷力已直接危及我國資本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在全流通時代如何有效、合理地遏制上市公司利用關聯交易操縱利潤已成為監管部門面臨的又一難題。筆者以為,針對目前我國證券市場的特點,應在政策和制度上削弱關聯交易操縱利潤的內在動機,用法律手段提高關聯交易操縱利潤的成本,用會計準則等相關制度限制關聯交易操縱利潤的各種手段。
一、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
上市公司利用關聯交易操縱利潤的根本原因與國有股“一股獨大”息息相關,若“一股獨大”得不到根本解決,中小投資者的利益是難以得到保障的。因此,如何在制度安排上有效制約控股股東的權利,成為有效遏制不公平關聯交易頻頻發生的關鍵點。筆者認為,就目前我國上市公司的現狀,可作以下幾點考慮。
(一)優化上市公司股權結構
“一股獨大”的股權結構及“內部人控制”的公司治理結構是產生不公平關聯交易的主要原因,要真正使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得到有效保護,首先要采取合理的方式實現國有股份的流通和股權結構的優化配置。令全體股民欣慰的是,困擾中國股市多年的股權分置問題經過政府和各方的共同努力,已基本得到解決,全流通時代正在來臨。但不公平關聯交易的現象不會在全流通后一夜之間就消失殆盡,因為大股東利用關聯交易操縱利潤的主要動機和先天優勢依然存在。相反,全流通后由于大股東獲利方式和利益取向的變化,大股東利用關聯交易操縱利潤的手法將發生質的變化。譬如,在禁售期結束的前后,大股東為了自身利益的考慮,會產生利用關聯交易等手段來拉升二級市場股價的不良動機,從而在二級市場名正言順地達到減持套利的目的。筆者認為,要從根本上解決大股東利用關聯交易操縱利潤這一屢禁不止的頑疾,首先得從產生關聯交易的根源上著手。
1.確保IPO整體上市。
我國上市公司關聯交易問題是伴隨著證券市場的發展而產生的。由于我國上市公司大多脫胎于國有企業,受上市融資規模的限制,我國企業改制上市往往選擇“主體上市,原企業改造為集團公司”的剝離模式,上市公司通常只是大企業或企業集團價值鏈中的一部分,這就使得上市公司在生產、銷售、資產經營等方面對原企業集團(母公司)存在著很強的依賴性,多形成“一套人馬,兩塊牌子”的運營模式,上市公司的獨立經營能力受到極大的制約。上市公司與母公司及母公司控制的其他子公司之間存在著錯綜復雜的關聯方關系,為日后不公平關聯交易的頻繁發生提供了種種便利。事實證明,這幾年我國境內約90%的上市公司存在關聯交易,且約70%以上的關聯交易金額是在上市公司與其控股母公司之間發生的。因此,要從源頭上制止大股東利用關聯交易操縱利潤行為發生,就必須切斷上市公司與控股股東之間千絲萬縷的利益關聯體系。
2006年5月18日,證監會發布新版《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管理辦法》(下文簡稱《管理辦法》)第二章中已經提出了鼓勵公司整體上市的政策取向,但該《管理辦法》并沒有完全封住非整體上市的大門。因為《管理辦法》中提到的整體還只是生產上的技術整體,而不是企業概念上的整體,即控股股東仍然是一個實體性的生產經營企業,有獨立于上市公司之外的自身利益。這樣,即使要求兩者在人員、機構、資金形式上分開,也不能真正從制度上杜絕控股公司對上市公司資源統一調配和利益侵占的發生。因此,筆者認為在目前的法治環境、監管能力和股市文化下,應當堅決堵住非整體上市的制度漏洞,從源頭上制止大股東操縱利潤的可行性,并確保新上市公司的上市質量和透明度。
2.實現股權結構多元化。
在已經上市的公司中引入更多的戰略投資者,實現股權結構的多元化。鼓勵民企、外企、證券投資基金、社保基金、保險基金和社會公眾購買已經流通的國有股,使他們成為上市公司的第二、第三、第四大股東,使上市公司最終能夠形成相對分散的多元股權結構,從而形成主要大股東之間相互制衡的股權結構。這樣不僅可以使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得到根本完善,而且可以有效防止第一大股東利用關聯交易等手段為自己謀利益,真正從根源上起到保護中小投資者的目的。當然,對于已經上市的公司,最好像部署股權分置改革那樣,要求他們制定積極可行的整體上市時間表和整體上市的具體操作方案,以便廣大中小股東和監管機構的監督執行。上市公司再融資向已完成整體上市的公司傾斜,這樣不僅可以基本杜絕關聯交易,大大縮小上市公司粉飾報表的空間,而且可以從利益上驅動大股東集中精力于上市公司本身的治理,使中小股東的利益得到根本保障。
(二)完善獨立董事制度
獨立董事制度的出臺旨在發揮獨立董事的監督作用,一方面,通過獨立董事可制約非公允關聯交易的發生;另一方面,通過獨立董事控制大股東從上市公司非法斂財,保證上市公司和中小股東的利益不受侵害。
該制度的出發點很好,但存在一個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在制度上無法保證獨立董事的獨立性。《關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獨立董事制度的指導意見》規定,獨立董事由股東大會選舉產生,這種制度的安排實際上是讓控股股東操縱獨立董事的選聘過程。由控股股東聘任獨立董事來監督自己,根本無法保證獨立董事行權的獨立性,因為如果獨立董事對控股股東的行為構成限制,控股股東完全有能力解聘獨立董事。如果獨立董事失去了獨立性,那么獨立董事制度就難以有效地發揮抑制關聯交易操縱利潤的作用。近些年,獨立董事在一次次違規事件中角色嚴重缺位的現象已充分證明我國的獨立董事在上市公司中至多起到參謀的作用,未能真正發揮其監督的職能。
在我國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國有股“一股獨大”和“內部人控制”的情況下,如何才能保證上市公司獨立董事的獨立性呢?筆者認為,首先應該構建合理的獨立董事產生機制。可以考慮由中小股東選聘獨立董事,從制度上防范獨立董事與控股股東以及管理者的曖昧關系,從而確保獨立董事的獨立性。另外,必須增加獨立董事在董事會中的數量。《指導意見》規定獨立董事占董事會成員的比重要求是1/3,在人數上不占優勢,在法律上又沒有被賦予特殊表決權,因而獨立董事在董事會中屬于弱勢群體,其意志很難最終體現為公司的意志。按照國際經驗,董事會成員中應當包括60%~70%的獨立董事。
二、完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
關聯交易會計規范不斷改進完善的過程與關聯交易操縱利潤行為是一個動態博弈的過程,新的關聯交易類型催生了新的關聯交易會計規范,而新的關聯交易會計規范又催生了新的關聯交易類型,兩者始終處于相互較量的過程,也就是一個重復的動態博弈過程。針對目前我國上市公司關聯交易中出現的新問題和新情況,相應的會計準則和相關的監管規則應適時調整和修改,對上市公司關聯交易行為進行更加具體、細致的規范,從而更加有效地規范上市公司關聯交易行為。
(一)完善對關聯方的規范
針對目前上市公司關聯交易非關聯化的傾向,我國的準則和相關規則應當拓寬關聯方的內涵和外延,以防止實質性關聯交易對現有法規的規避。例如,增加“潛在關聯方”的概念,并將其行為視同關聯交易處理;擴大關聯交易的外延,將前幾名大股東均納入關聯范疇;對于原關聯方,其關聯關系的消除應規定具體期限,并要求在不存在重大利益與利害關系時方可生效;對顯失公允的交易,應要求詳細披露交易內容及交易對手方的背景,在今后一定的期限內交易對手方一旦成為關聯方,應予以追溯調整;對于同受某一地方政府或行業管理部門控制的國有企業,一旦形成的經濟交易符合重要性原則的判斷標準,就應視為關聯交易處理。
(二)完善對信息披露的規范
對有關聯交易非關聯化或交易非公允傾向的交易行為,要利用詳盡披露的手段,使其曝光于市場,曝光于投資者。通過信息披露,做到監管者發現的要讓投資者也發現;監管者懷疑的要讓投資者也懷疑,引起市場和投資者應有的關注與警惕。正如美國大法官路易斯·布蘭戴斯所指出的“(信息)披露才能矯正社會及產業上的弊病,因為陽光是最佳的防腐劑,燈光是最有效的警察。”
1.對定價政策披露的規范。
定價政策的披露是對關聯交易規范的核心內容。要使定價政策具有可理解性,就必須要求提供關聯交易的可比價格和定價基礎及經濟后果。定價政策披露的規范可借鑒《國際會計準則第24號——關聯方披露》中提供關聯交易確定價格的三種方法,即可比價格法、再售價格法、成本加成法等。可比價格法是參照非關聯方之間在經濟上可比的市場中買賣類似商品所采用的價格;再售價格法是商品在關聯方之間轉移后又銷售給某一獨立的第三方,通常采用轉售價法,即從轉售價格中扣除一筆毛利,以彌補轉售者的費用使其獲得適當利潤;成本加成法就是在供應商成本上增加適當的金額。在這三種方法都不能使用時,還可采用以下三種方法判斷商品價格是否公允:即市價法、收益法、成本法。市價法是以現行市場上參照物的現行價格作為價格標準,并考慮交易時間、交易條件及動機等因素,與參照物在成新率、功能、工藝、外觀等方面的差異進行調整后,得出標的物現值;收益法是通過結算標的物的未來預期收益并折成現值,借以確定標的物價格的一種方法;成本法是指用標的物的現時完全重置成本減去有形損耗、功能性貶值和經濟性貶值來確定標的物現值。以上三種方法基本思路是先計算出標的物的市場價值,再與交易價格對比,如果相差較大,則判斷為非公允;如果相差較小或不相關,則判斷為公允。
2.完善關聯交易的披露形式。
我國上市公司關聯交易的披露幾乎都是冗長的文字描述,不要說普通的投資者無法看懂,就是具備相當專業知識的人士也覺得頭緒繁多,不容易理清。所以筆者建議對關聯交易進行披露時,不妨設計些表格,使投資者閱讀起來能一目了然,不僅可以為使用報表者帶來方便,更能增加關聯交易披露的透明度。通過表格列示,讀者可以對每筆關聯交易的公允性更方便地作出更直觀的理解和分析,關聯交易的公允性就可昭然若揭,一般中小投資者也能判別出來,關聯交易的實質得以暴露在陽光下。
三、充分發揮中介機構的監督作用
(一)發揮注冊會計師的監督作用
完善注冊會計師制度是加強上市公司外部治理的有效措施。針對我國獨立審計所存在的問題,加強注冊會計師“經濟警察”的作用可以采取以下兩點措施。
1.保證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
有人說過,“沒有一種職業像注冊會計師這樣既要客戶錢,又要指正客戶錯誤,說對方壞話的”。要從根本上保證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只有剝奪上市公司自行聘請注冊會計師的權利。可以考慮由證監會或證券交易所委托注冊會計師對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進行審計,所需經費開支通過設立注冊會計師獨立審計基金的方式加以解決。
2.加強注冊會計師的執業管理。
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應加大對會計師事務所及其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建設、審計準則的監督執行、執業素質和執業水平等考核力度,尤其是對證券從業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的監管。嚴格要求從業會計師盡職盡責,依法行事,使注冊會計師能在上市公司財務審計中和關聯交易信息披露之前堵住漏洞,把好關口,真正發揮“經濟警察”的作用。
(二)規范資產評估定價機制
公允價值的應用成為新會計準則最大亮點之一,新準則中金融工具、投資性房地產、非共同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債務重組和非貨幣性交易等多處采用了公允價值的概念。公允價值在我國具體會計準則中已不是第一次運用,早在1998年就出現于非貨幣性交易和債務重組等準則中,但實際情況是公允價值成為許多上市公司操縱利潤的工具,因而在2001年修訂準則時被取消。這一次新準則引進公允價值的力度遠遠超過前次,難怪許多業內人士對此表示極大的關心和擔憂。筆者認為,要保證這次新準則中公允價值在我國成功實施,其關鍵是建立與準則配套的資產評估制度。具體建議如下:
1.建立資產評估準則和職業道德準則。資產重組、并購等關聯交易的核心要素定價是以資產評估時所確定的公允價值為確定基準的,因此,要求資產評估機構和資產評估師必須遵守職業道德準則和業務準則。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所確定的資產價值客觀、公正、沒有偏向大股東的利益。不完善的規范管理制度使上市公司資產重組等關聯交易經常發生資產價值嚴重高估或低估的現象,資產評估人員不講職業道德造成不公平關聯交易的現象頻頻發生,嚴重損害了廣大中小股東和國家的經濟利益,造成大量國有資產流失。因此,若要資產評估機構和資產評估師在確定關聯價格方面發揮積極有效的作用,必須制定規范的資產評估準則和職業道德準則,加強對上市公司各類關聯交易價格的監管。
2.實行由中小股東聘請資產評估中介機構制度。關聯交易是否公允,關鍵看交易價格,而價格的確定又必須以資產評估時所確定的公允價值為基礎。按照國際慣例,為了保護中小股東利益,不應該由關聯交易的受益人(如大股東等關聯方)聘請資產評估中介機構對關聯交易的資產實施評估,而應由中小股東聯合聘請,以保證關聯交易的公開、公平和公正性。
【主要參考文獻】
[1] 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2006.
[2] 全國人大.公司法.2005.
[3] 全國人大.證券法.2005.
[4] 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國際會計準則第24號.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
[5] 中國證監會.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管理辦法.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