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9年在滄州財貿學校上學起,我便與會計結下了不解之緣,目睹了近三十年的各項會計改革。這些改革給我印象最深的要算會計制度改革和會計專業技術資格的評審、會計初、中級的以考代評、會計高級(包括正高級)的考評結合改革了。
在學校學習和參加工作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我總覺得有學不完的財務制度和會計制度,如工業財務、商業財務、工業會計、商業會計、供銷合作社會計、預算會計等等,據粗略統計僅財會制度就有好幾十種,且劃分很細。同是一個企業,是集體性質的用一套制度,是全民性質的用另一套制度,合資了又用其他制度。會計要素和記賬方法也是多樣化,僅記賬方法就有增減記賬法、借貸記賬法、收付記賬法(包括錢物收付記賬法、資金收付記賬法)。不同的會計制度使用不同的記賬方法,費時費力,也不便于操作。
1992年發布并于1993年7月1日實施的《企業財務通則》、《企業會計準則》拉開了我國財會制度改革的序幕,迎來了會計改革的春天。《兩則》、《兩制》統一了全民、集體、私營和外商投資等不同所有制企業的財會制度,建立起企業資本金制度,取消了沿用多年的專戶存儲制度,改革了固定資產折舊制度;采用制造成本法,改革了現行成本計算的完全成本法,將當期發生的管理費用、銷售費用、財務費用直接記入當期損益;采用了國際上通行的會計等式和會計報表體系。在會計準則中,以“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取代了傳統的“資金來源=資金占用”的會計等式;會計準則還規定我國企業的會計報表主要包括資產負債表、損益表、財務狀況變動表,使財務會計信息成為國際的通用商業語言。這一改革使企業資本得以保全,產權關系得以明確,企業技術進步得以促進,成本核算手續得以簡化,企業當期經營狀況得以真實反映,使財會管理向著科學化、規范化、國際化進程邁進。
隨后,國家又陸續出臺了工業、運輸、郵電、流通、金融、旅游服務、農業等十個行業的企業財務制度。繼企業會計率先統一采用借貸記賬法后,1997年村合作經濟組織會計、1998年預算會計也統一實行了借貸記賬法。至此,在我國借貸記賬法取代了增減記賬方法和收付記賬法,使會計記賬方法達到了統一。
隨著我國具體會計準則的陸續出臺和實施,我國企業基本上形成了以小企業會計制度、企業會計制度、金融企業會計制度為主體的企業會計制度體系。行業劃分亦不明顯,行業特點只在成本核算中得以充分體現。
改革同時給年輕人脫穎而出創造了極好的條件,每當我學習和工作之余,看到一些年輕人虛度時光的時候,我的心就在隱隱作痛。我1981年參加工作時,縣里只有兩名會計師,7名助理會計師,他們都是白發蒼蒼的老頭子、老太太。1986年后在會計職稱評定上雖然有所松動,但指標也是少得可憐,論資排輩,競爭的相當激烈。那時侯的職稱很神秘,也很有用,助理會計師就可以安排家屬農轉非,照顧一個小孩就業。當時,會計師職稱(職務)的最低工資是94.50元,對我這個62.50元的科員來說,意味著連升五級(68、74、80、86.50),當時我只有想的份。現在卻變成了現實,我1994年考取了企業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