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從財務報告主體和客體的角度提出了“雙贏論”,分析其原因,并對主、客體達到雙贏的條件、途徑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主體; 客體; 雙贏
在現代企業競爭中,單贏已不是真正的勝利,雙贏才是可持續的長久勝利。財務報告是聯結主、客體財務關系的紐帶,主體通過財務報告反映企業的財務成果和經營狀況,而客體也是通過財務報告獲悉企業的經營效益。本文提到的財務報告主體指經營者,客體主要指投資人和債權人。
一、提出“雙贏論”的原因
在現代企業制度下,股東、債權人和經營者都是企業的主要利益相關者,向企業投入一定的資產,都預期獲得相應的收益。但是他們對企業的期望目標會出現不一致,導致其利益發生沖突。股東的目標是實現股東財富最大化,債權人將資金借給企業,其目的是為了獲得利息,并到期收回本金,而經營者是個人最大效用(高報酬,低風險等)的追求者。
股東的利益與企業經營者沒有直接的利益關系,經營者沒有必要為提高股價而冒險或者全力以赴工作增加股東財富。經營者更看重的是增加自身利益;而經營者所得的利益正是股東所放棄的利益,采用最少的代理成本增加股東的財富。同樣,債權人強調的是貸款的安全性,而借款企業強調的是資金的收益性。那么,借款資金一旦進入公司,債權人就失去了對資金的直接控制,作為理性經濟人的經營者不會總以債權人的最大利益為目標,會去加速債權資本爭取更多的剩余利益,改變企業的資本結構,加大企業的風險,從而造成債權人利益的一定損失。投資人、債權人處于企業的外部,經營者處于企業的內部,直接負責編制財務報告,雙方還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因此,實際中主、客體之間經常存在著博弈過程,往往出現顧此失彼的單贏局面,得不到長期發展。
研究主、客體的雙贏,使企業資金得到穩定保障,提高投資人的投資收益率和企業的資產收益率,降低財務風險,雙方得到互惠互利的長期發展;同時完善社會的信用體系,形成良性循環的合作關系,整個社會的經濟效益才能得到提高。
二、客體與主體達到雙贏的條件
(一)主、客體達到雙贏的充分條件:共同的財務管理目標企業價值最大化
現代企業理論認為,企業是多邊契約關系的總和:股東、債權人、經理層、職工利益等,對企業的發展而言,缺一不可。各方都有自身利益,共同參與構成企業的利益制衡機制,如果試圖通過損傷一方利益而使另一方獲利,結果導致矛盾沖突,諸如債權人拒絕提供貸款、股東拋售股票等,這些都不利于企業的發展。基于此提出了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企業價值最大化。筆者認為本文提到的主、客體,在企業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投資人和債權人是企業資金的源頭,一個企業如果切斷了資金的供給,將進入癱瘓狀態。企業擁有資金后,如何使資金保值創造價值就成為關鍵問題。這就需要經營者發揮其作用。經營者對企業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個優秀的經營者可能會使一個處于破產邊緣的企業起死回生。
企業是各個利益相關者的締約,損害其中任何一方利益,企業都得不到有利發展。因此,企業價值最大化的目標使主、客體都有一致的目標,雙方才能互惠互利,更好地滿足各自的利益,從而達到雙贏。
(二)達到雙贏的必要條件:主體與客體之間存在互動效應
主體與客體要達到雙贏,要求雙方之間可以相互制約、相互影響。
1.作為財務報告的客體投資人與債權人為企業融資后,可以對主體經營者起到激勵約束的作用。債務是對管理層的一種約束手段,Grossman,J.and Hart,D在分析存在于公司股東和公司經營者之間的“道德風險”問題時,指出公司經營者可以利用發行債務的方式向股東作出有約束力的事前保證行為,這種保證行為能夠使公司經營者的經營行為符合股東的利益,而不是冒著風險一味追求個人的利益目標。
李武江用簡單數學模型說明了債權人對經營者的激勵作用。設經理的股權融資金額為i,其他股東的股權融資金額為j,則通過股權融資的總金額為i+j,而經理所占的股份比例為i/i+j,假定公司的債權融資金額為c,同時公司的資產收益率為x,債務利息率為y,(x,y均為百分數,且x>y)則經理的股權收益率:G=i/i+j[(i+j)x+(x-y)c]。其c增加及j減少可以較大增加經理的股權收益,促使經營者全力以赴工作,提高企業的績效。
股權在一定程度上的集中對管理者存在一種約束和監督作用,能消除股權過分分散所帶來的“搭便車”問題,有利于管理者作出符合股東利益的決策。股東對經營者的激勵作用,可以讓經營者參與企業剩余收益權的分配,使其自身利益與企業利益直接掛鉤,從而提高經營者管理的積極性。
2.經營者對債權人和投資人的利益能否得到保障起到關鍵作用。經營者作為企業管理的核心人物,其個人的能力和工作的態度直接決定企業的經營績效,進而影響到債權人和投資人的資金能否得到保值。現實中有許多企業曾是同行業的佼佼者,最后由于企業家個人的能力因素導致整個企業的衰落。因此,對經營者的評估也要引起投資人和債權人的足夠重視。
三、主體與客體達到雙贏的途徑
(一)建立誠信的財務理念
所謂建立誠信的財務理念是要企業用誠實守信的理念來指導企業的整個財務工作。誠信也是企業的一項無形資產,是企業形象和聲譽的象征,對企業的發展是一種無形的推動力。那么,財務報告主體與客體要達到雙贏的局面,首要條件是要建立良好的誠信合作環境。經營者只有守誠信的規則,才能贏得投資人和債權人的融資,而投資人和債權人只有信守承諾,經營者才能為其提供資金保值升值的土壤。也就是說,雙方只有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上,才能夠解決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問題,進而長期合作發展,達到雙方共贏的局面。
(二)完善企業的財務治理機制
財務治理是指一組聯系各利益相關者的制度安排和結構關系網絡,根本目的在于通過這種制度安排,以達到利益相關者之間權、責、利的相互制衡,實現效率和公平的合理統一。企業通過制定合理的財務治理機制,使企業的主要利益相關者債權人、投資人、經營者的價值最大化且關系協調,實現企業多方位的共贏。
要使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關系達到均衡狀態,就需要建立一種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的財務治理機制,也就是以債權人、股東與經營者共同治理為主,并輔助于相機治理,體現財務公平與效率的有機結合。其主要內容包括:
1.共同財務決策
債權人作為企業的投資人,與股東的地位類似,成為企業的“準所有者”。債權人、股東、經營者的共同財務決策主要通過董事會制度來執行,建立銀行董事制度、股東董事制度和獨立董事制度。
2.共同財務控制
經營者對企業的全部資產擁有實際控制權,股東控制主要體現在對經營者行為的約束。我國企業主要的債權人是銀行,債權人可以股東的身份享有企業的部分控制權,債權控制比股權控制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銀行可以貸款為基礎限制企業負債期限和債務資金的用途,通過企業與銀行的往來賬進行監督,防范風險。因此,將債權控制與股權控制相結合,不僅維護了債權人的權益,同時也維護了企業的整體利益。
3.共同承擔財務收益風險
債權人、股東和經營者共同享受企業的剩余收益權,同時承擔一定的財務風險。在經營者的報酬結構中設置長期風險收入這一激勵項目。長期風險收入,是指將人力資本權益化所帶來的一種風險收入,與企業的績效相掛鉤,可以采用股票期權、業績股份等方式。
4.在企業非正常經營狀態下,債權人和股東相機治理
當企業出現銷售收入持續下降、財務危機、經營者職業道德風險等非正常經營狀態下,股東和債權人通過一系列相機治理程序(用手投票、更換經營者等)對經營者的行為進行約束。如果仍無效,可以借助于有關法律制度來維護自身利益。
(三)協調主、客體的財務關系
企業債權人、股東和經營者的雙贏,需要建立長期穩定的財務合作關系,這是一種互惠互利的關系,其形式并不能限制在法律意義上的強制性契約關系的范圍內,更多的是建立在隱含契約的基礎之上。
這種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需要協調與溝通,主體的經營者要向投資人和債權人提供真實可靠的年報、中期報告以及相關財務分析表,解釋公司的重大戰略決策及其對價值創造的作用,加強日常溝通聯系。只有存在和諧的財務合作關系,各方才能得到長期發展,形成共贏局面。●
【參考文獻】
[1] 王化成.財務管理理論結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2] 李武江,邵來安.論債權治理機制及其在我國的實踐.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06.4.
[3] 林鐘高,等.公司治理與公司會計.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3.
[4] 李心合.利益相關者財務論.會計研究,2003.10.
[5] Grossman,J.and Hart,D. Corporate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Management Incentive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and UncertaintyC.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