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依據新會計準則——存貨準則的要求,期末存貨計價應采用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法,當期末存貨成本高于期末存貨可變現凈值時,說明存貨已發生減值,應計提存貨跌價準備。如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屬于企業集團內部交易事項,在編制合并報表時,應將其予以抵銷。筆者就這一問題進行了歸納總結,以幫助會計人員和應試考生加深理解。
【關鍵詞】 銷貨方成本;購貨方成本;存貨可變現凈值
一、當年發生存貨跌價準備,當年編制合并報表
1、期末存貨可變現凈值≥購貨方的成本>銷貨方成本
(1)處理原則
如果期末存貨的可變現凈值大于或等于購買方的成本(也就是出售方的售價)時,因為購買方不需要計提存貨跌價準備,所以只需要將存貨項目中包含的內部銷售未實現利潤予以抵銷,不存在存貨跌價準備的抵銷處理。
(2)抵銷分錄
借:營業收入(內部收入)
貸:營業成本〔內部收入×﹙1-內部銷售毛利率〕〕
貸:存貨(內部收入×內部銷售毛利率)
(3)實例
甲公司是乙公司的母公司,甲公司以10000元的價格將商品銷售給乙公司,該批產品的成本為8000元,乙公司購入后作為存貨核算,期末全未出售,期末存貨的可變現凈值為11000元。(11000﹥10000﹥8000)
參考答案:
借:營業收入10000
貸:營業成本 8000
貸:存貨2000
2、銷貨方成本﹤期末存貨可變現凈值﹤購貨方成本
(1)處理原則
如果期末存貨的可變現凈值介于銷貨方成本與購貨方成本之間時,應將購貨方所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全額抵銷。
(2)抵銷分錄
①借:營業收入 (內部收入)
貸:營業成本〔內部收入×﹙1-內部銷售毛利率〕〕
貸:存貨(內部收入×內部銷售毛利率)
②借:存貨跌價準備 (購貨方成本-期末可變現凈值)
貸:資產減值損失(同上)
(3)實例:如上例中,若期末存貨的可變現凈值為9000元時。(8000﹤9000﹤10000)
參考答案:
① 借:營業收入 10000
② 借:存貨跌價準備 1000 (10000-9000)
貸:營業成本8000
貸:資產減值損失 1000
貸:存貨 2000
3、期末存貨可變現凈值﹤銷貨方成本﹤購貨方成本
(1)處理原則
如果期末存貨的可變現凈值小于銷貨方的成本,一般也就小于購貨方的成本(考慮銷貨方盈利)。在編制合并報表時,應將存貨跌價準備中相當于內部銷售毛利的部分予以抵銷,其余部分應作為整個企業集團的存貨跌價準備進行保留,不予抵銷。
(2)抵銷分錄
①借:營業收入(內部收入)
貸:營業成本〔內部收入×﹙1-內部銷售毛利率〕〕
貸:存貨(內部收入×內部銷售毛利率)
②借:存貨跌價準備 (內部收入×內部銷售毛利率)
貸:資產減值損失(同上)
(3)實例:如上例中,若期末存貨的可變現凈值為7000元。(7000﹤8000﹤10000)
參考答案:
①借:營業收入 10000
②借:存貨跌價準備 2000 (10000×20%)
貸:營業成本 8000
貸:資產減值損失2000
貸:存貨2000
10000-7000=3000(購貨方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中2000元抵銷,1000元保留)
二、連續年度編制合并報表
(一)上年發生存貨跌價準備,本年未發生
1、期末存貨可變現凈值≥購貨方成本﹥銷售方成本
(1)處理原則
由于上年末購貨方沒有計提存貨跌價準備,所以本年編制合并報表時,不存在存貨跌價準備的抵銷問題,只需抵銷存貨項目中所包含的內部銷售未實現的利潤即可。
(2)抵銷分錄
借:未分配利潤——年初(內部收入×內部銷售毛利率)
貸:存貨(同上)
(3)實例(參見上年第一種類型實例)
借:未分配利潤——年初
2000(10000×20%)
貸:存貨2000
2、銷貨方成本﹤期末存貨可變現凈值﹤購貨方成本
(1)處理原則
應將上年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全部予以抵銷,因本年未計提存貨跌價準備,所以不存在本年跌價準備的抵銷問題。
(2)抵銷分錄
①借:未分配利潤——年初(內部收入×內部銷售毛利率)
貸:存貨(同上)
②借:存貨跌價準備( 全額)
貸:未分配利潤——年初
(3)實例(參見上年第二種類型實例)
①借:未分配利潤——年初2000
貸:存貨 2000
②借:存貨跌價準備10000
貸:未分配利潤——年初 10000
3、期末存貨可變現凈值﹤銷貨方成本﹤購貨方成本
(1)處理原則
與上年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在于抵銷時,調整的對應科目不同(應調整年初未分配利潤)。
(2)抵銷分錄
①借:未分配利潤——年初(內部收入×內部銷售毛利率)
貸:存貨(同上)
②借:存貨跌價準備(內部收入×內部銷售毛利率)
貸:未分配利潤——年初(同上)
(3)實例(參見上年第三種類型實例)
①借:未分配利潤——年初
2000(10000×20%)
貸:存貨2000
②借:存貨跌價準備2000(10000×20%)
貸:未分配利潤——年初2000
(二)上年發生存貨跌價準備,本年又發生(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