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農村“重點班”學生折射出的教育問題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如果說,重點班的學生生活在藍天白云下,沐浴著陽光,那么普通班的學生就是在黑夜中摸索、徘徊、掙扎……所幸的是,我從普通班擠入了重點班,黑夜已過去,光明就在眼前。然而,我并不快樂——黑夜留給了我那些身陷普通班的伙伴!他們忍受著教育偏見所帶來的痛苦和人格侮辱。或許,他們注定初中三年都將在黑夜中度過,不會有誰來拯救!而且,在這漫漫長夜里,一代人將不如一代人!為什么呢?教育,是教育拋棄了咱們……[1]
學生的這篇文章讓人感到震驚!今天,中國的教育事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其中存在的問題也很嚴重,特別是農村教育發展失衡與嚴重落后,已經成為中國實現現代化的瓶頸。當前,農村教育中分“重點班”和“普通班”折射出諸多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為了一棵樹,丟掉一片林
一般地,一個初級中學有18-24個教學班,學校在每個年級中構建2個重點班,共6個,余下的則為普通班。最初各校分重點、普通班的動機也許是好的,然而它作為一種“強強組合”的教學組合發展至今,暴露出了不少問題。從本文開頭的那篇學生的文章中可以看出,重點班和普通班有著天壤之別,學校管理者始終把重點班擺在優先考慮、優先發展的位置,從教育教學策略、師資力量、教學條件到教學環境均以重點班為核心,一切都圍繞重點班這個中心而展開,而普通班的學生則是“后母”所生,不值一提,不屑一顧,說到底,普通班的教育是個啥樣子都行,保證學生不出安全事故即可。誠然,這種“強強組合”至少可以保證“磨”出那么幾個學生考取縣重點高中,但為了達到這個狹隘的目標,而不惜犧牲一大批學生的發展,值嗎?可謂是為了一棵樹,丟掉了一片森林,丟掉了普通班的一大批學生。
2.教師職業道德的缺失
由于重點班、普通班的劃分,絕大多數教師與重點班無緣,大凡接手普通班的教師都存在情緒低落、消極心理,喪失激情、自信心和工作責任感。他們深知,自己所面對的都是一些被扔下的“殘羹剩汁”,即便有多高的熱情、多大的付出,也無濟于事。教育是一種奉獻,然而毫無意義的奉獻又意味著什么呢?因為學生的“普通”,教師也成了另一種“普通”,因而挫傷了其工作積極性,從主觀上不自覺放棄了教育。課堂間教師在講臺上像和尚念經,全然不顧臺下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生在想些什么或做些什么更是視若無睹、麻木不仁。教與學完全脫節,不能互動。課外不談有關教育的話題,也不做有關教育的事,礙于上面的檢查,一切教育教學活動不過是裝模作樣,形式罷了。連最起碼的教學任務都完成不好,就更不用說學習教育教學理論、嘗試教育教學改革和提高自身素質了。這種持續不斷的“低迷”難免會引起教師精神上的空虛無聊和生活上的枯燥無味,加之社會現實給他們造成心理上的某種失衡,因而大部分老師尋思著其他的出路。
3.素質教育難以推行
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全面發展、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和以培養創新精神為重點的教育,從社會和經濟發展的現狀和趨勢來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必要的、可行的。但是,從當前農村教育的師資力量、教學條件和教育的投入來看,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僅停留在口頭上,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過去習慣于傳統教育且一直只看重智育而忽視其他的教育者,如今覺得教育無事可干,把不“片面追求升學率”和改變原來對學生評價制度看作是“素質教育”最明顯的表現,反而為了使“素質教育”有別于“應試教育”而輕視學生的智育。結果,這種“素質教育”不但棄掉了學生的智育,而且學生的德育、體育、美育和勞育等方面也沒有任何長足發展,造成教育教學質量嚴重滑坡,基礎教育全面落空。以下是幾個極端的例子,但也足以說明當前農村教育質量的現狀:(1)某縣一村小期末考試,一個班的數學成績平均分僅14分;(2)10名初二的學生竟把“+、+、+……”計算成“、、……”;(3)一個普通班的升學率不足10%,合格率僅20%。難怪有人說,“應試教育”培養了一批高分低能的人,而今的“素質教育”教出的學生是既低分又低能[2]。
二、解決農村該類教育問題的思索
或許筆者在此提出的問題嚴重了些,但不容否認,這類問題在不少農村地區程度不同地存在。并且,農村教育的某些問題在早些時候已浮出水面,只不過一直沒有被引起重視,并且漸漸地使教育者養成了視而不見、放任自流的處理問題的習慣,最終演變成陋習而導致教學的惡性循環!那么農村教育應該如何走出劃分“重點班”和“普通班”帶來的困境呢?
1.形成正確的教育觀
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必須理清兩種關系。一是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關系。社會發展決定教育的發展,反過來,教育影響社會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教育,其發展一般先于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就目前農村教育發展狀況而言,極其落后的教育不但不能與社會和經濟發展同步,而且還會拖其后腿[3]。現在,有的人認為讀書沒用,能識幾個字、會寫自己的名字即可,照樣可以賺到錢;有的則認為國家對學業有成的人才不包分配,讀書有什么意義?更有的認為受不受教育沒有關系,學校能照看好一個人、不出安全事故就行。這些片面的教育觀暴露了教育與社會發展的不相一致。二是教育與人的全面發展的關系。教育,尤其是學校教育,面對的是活生生的、身心尚未發展完全的、有待于引導開發的個人。所謂教書育人,就是要以人為本,對其身心施加影響,使之成為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就要求我們的教育培養出在各方面具有高素質的各類人才,這些人才,包括最普通的專業技術人才,必須首先通過基礎教育這一關,否則,又何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2.建立健全科學的教育體制
造成農村基礎教育的失敗與落后,現在的教育體制是絕對脫不了干系的。理由有三:首先,教育行政機構的職能被偏離或歪曲了,它給人的感覺不像是圍繞教育教學展開工作,以及一心一意謀求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倒像是獲取某種利益的一種可利用工具。其次,教育教學活動趨向于形式化、浮夸化,為了應付上面的檢查,弄虛作假。最后,教師聘任制極不規范,師資力量分配不合理,在很大程度上挫傷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3.運用可行的教育教學模式
教育教學模式的選擇和運用是實現基礎教育目標的關鍵。素質教育模式是適應現階段教育發展需要的最佳教育教學模式。可不可行呢?在農村實施素質教育的實踐中,教育者陷入了困惑:(1)習慣于傳統教育的教育者在素質教育要求下,六神無主,模棱兩可,因為缺乏對新教材的駕馭能力,也不理解素質教育的真正內涵,更不懂得素質教育的操作,貿然上陣,卻又害怕自己跳不出傳統教育的條條框框。(2)體現素質教育要求的學生評價制度和方案使教育者對教育教學活動有所松懈。一方面表現在評價結果的模糊性,評價結果采用“優、良、合格、不合格”的等級對待,影響了教與學的積極性,使教育教學效果受損,另一方面表現在評價項目眾多,過于繁瑣,應接不暇,只好不了了之。(3)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全面發展,而學生能否畢業卻只看語、數、外等主要科目是否合格,這豈不是有悖于素質教育的初衷嗎?因此,素質教育模式雖好,可實施起來并非易事,需在教育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完善。
注釋:
[1]李佩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