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的德育“反省法”,集中體現在經學上,而古代的兒童教育實為蒙養教育,主要指遵從要求,體現規范,思考、理性居次要地位,所以“反省”在兒童教育中的作用極其有限。現代教育理論揭示了反省的發生過程,即大腦成熟伴隨著反省的結構性呈現,個體自我意識發展引導了反省的長進,因而“反省法”在兒童教育中的功能不可極端而論,持動態觀點是唯一合理的選擇。
一、古代兒童教育實為蒙養教育
我國把啟蒙教育稱為蒙養教育,就是遵照古訓,突出“養”對蒙童的教育作用。《周易?蒙卦》指出:“蒙以養正,圣之功也。”孔子進一步闡發“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宋明理學家程頤認為兒童的特點是“智愚未有所主”,“當以格言至論日陳于前”,做到“盈耳充腹”。朱熹則主張“教之以事”,其主編的蒙學教材《童蒙須知》是中國封建社會后期有較大影響的兒童學習和道德教育教材,內容包括“衣服冠履”“語言步趨”“灑掃涓潔”“讀書寫字”“雜細事宜”五部分,對行為規范作了具體詳細的要求。這里的蒙養主要指遵從要求,體現規范,而不是自覺思考、靠理性指導行動。
的確,兒童思維的主要特點是具體形象性及進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小學生的思維從以具體思維為主過渡到以抽象思維為主,一般是在小學三至四年級的時候。因而,在大腦成熟前或者小學三四年級前,“反省法”效力是有限的。該年齡段兒童的思維特點是自覺行動性,也就是說,兒童進行思維的時候對物體的感知跟兒童自身的行動分不開,在動作思維中兒童只考慮動作所接觸的事物,在動作外不思考,當然談不上對事情的計劃、安排,以及預見未來事情的發生。
二、古代經學注重“反省”
“束發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大戴禮記?保傅》),或者說“十五成童明志,入大學,學經術”(《白虎通?辟雍》)。經學是抽象理論知識,需要理性思考,借助比較、分析、抽象、概括、判斷、推理、想象等心理過程達到對道德規范的理性認識。孔子(前551—前479)進一步指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衛靈公》)“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反省是反思和省悟,是對已有的認識回過頭來再認識,反思是精神的自我活動和內省。洛克認為,反思和感覺一樣是經驗的來源,依靠它們取得內部經驗和外部經驗,反思是心靈以自己的活動作為對象而返觀自照,是人們的思維活動和心理活動。霍爾巴赫認為反思是“在自己本身上的思想集中”。
反省認知(metacogni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