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是師生知識交流、智慧碰撞與心靈相約的場所,教育的特質賦予了它更多的文化韻味與生命體征。中學時代是一個人一生中珍貴的成長時光,和諧、美好、文明、積極向上的校園生活會引導一個年輕的生命步入陽光、健康的人生。如何打造和諧、多彩的校園文化氛圍,感召學生的自主性與創新性,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獲得多方面素質的全面提升?山東省威海市高區一中用特色校園文化構建的理想校園生活做出了詮釋。
一、打造和諧的校園文化
1932年美國學者華勒(W.Waller)在《教育社會學》中首次使用了“學校文化”一詞。他認為,學校文化是學校中形成的特別文化。校園文化是學校文化具體到校園這個范圍的集中體現,是在學校的倡導和指導下,為了體現教育思想和實現教育目標而建設的一種文化氛圍,這種文化氛圍在師生的校園生活中起著重要的潛移默化的作用。
校園文化可以通過很多載體體現出來。在高區一中的校園文化建設中,多種載體共同實現著相同的教育目的。一是文化長廊和在教室走廊懸掛宣傳畫,重點體現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80米長的校園文化長廊圖文并茂,薈萃了傳統文化的精華,成為學生汲取傳統文化精神與智慧的精神樂園。《儒學經典名句名章》《唐詩宋詞賞析》《傳統文化藝術》等文化專題,使文化長廊成為傳承文化的有效載體。在教室走廊中,懸掛著歷代文學哲學大家的名言警句,與文化長廊相得益彰。二是校園五棟教學樓以“明德、弘毅、思齊、篤行、博學”命名,這些出自《大學》《論語》中的名句各有側重,又總成系統,以凝練的字句體現傳統文化的精髓思想,寓意深遠。左右教學樓及校園后山則因勢利導鐫刻著名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者樂山”“學海無涯,書山有路”,發揮著潛移默化的育人功用。三是校刊和校本課程的編輯。學校的校刊《晨曦》和《中國傳統文化章句精選》,成為學生相互學習的園地,使校園特色文化以校本課程的形式內化、深化為師生的個人道德與文化修養,提高了師生的文化內涵與精神境界。
二、優化學校的人文環境
擁有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業務精湛的教師隊伍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學歷達標、繼續教育可以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但是,在教育壓力很大的今天,如何喚醒每一個教師心靈深處巨大的潛能,鼓勵其自由充分的發展,并將所有的教師的能量凝聚成一股足以推動組織不斷成長的力量,這便是人際關系領導真正的意義所在。
一是開展多種凝聚人心的活動。通過“教職員工的才藝展示”“快樂的三八婦女節”“教職工運動會”等共同參與的活動,加強干群交流,增加相互信任度,提升凝聚力,找到歸屬感。“不能提升教師的收入指數,但是可以提高教師的幸福指數”,在活動中,教師們敞開心扉的笑聲,是對幸福工作的一種很好的詮釋。
二是從細微之處關心職工。人文關懷,是對人類命運的終極關懷,表現為對他人的熱愛,對弱勢群體的關切,對他人處境的換位考慮。一個好校長,要有一顆悲天憫人的心,他博愛、善良,對別人的遭遇感同身受,他會將生命的尊嚴播撒在每一位師生的心靈深處。高區一中的教師住院了,會得到校領導無微不至的關懷;教師過節、過生日了,會收到鮮花和問候;對父母在外地的教師的孩子,給予專門的照看……沒有后顧之憂,教師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也才能將更多的愛投入到教育之中。
三是切實關心職工的身體健康。身心健康的教師才會有健康的教育活動。不能想象,一個身患重疾或者心理承受著極大壓力的教師會用燦爛的微笑面對學生。所以,教育教學的壓力越大,教師的身心健康越顯得重要,而不是相反!要及時進行健康體檢,早日發現身體的不適,常年帶病堅持工作是不值得提倡的,誰都明白這要付出更慘重的代價。心理不健康是不能進入工作狀態的,教師更要學會釋放壓力、調整心態。寬容、民主、健康的校長才會帶出身心健康的教師隊伍,才會產生陽光的、和諧、幸福的教育。
三、人性化課堂教學煥發生機
課堂教學是師生共有的一段重要生命經歷,為了實現其價值,師生要一起構建有利于學生成長的人性化課堂,創造一個讓學生終生難忘的精神樂園,讓人性的光芒照亮學生的心靈。
首先要改變課堂里充滿責罵和懲罰的現象。課堂生活中的“師道尊嚴”使得原本生機盎然的課堂變得死氣沉沉,課堂上教師的過分要求甚至諷刺、挖苦和責罵,使學生對課堂望而生畏。只有充滿愛心、寬容的教育才能使課堂和諧融洽,才能在其樂融融中達到教學相長的結果。面對學生的問候,教師不是機械的點頭,而是充滿真誠充滿感激地應答。天冷了,在教師感到寒冷時,也體貼地提醒學生多加一件衣服;課余時間,與學生探討一下世界杯的風云變幻、世界經濟危機,等等。
其次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他們學習的能動性。布魯納說過,“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該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過程中的主動參與者”。學生的主體性的發揮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前提。只有把學生當成是活生生的人,才能引導他們自主學習、自主構建、自主教育和自主發展。陶行知的偉大在于他對學生真誠、平易、親切。他說:“您若變成小孩子,就有驚人的奇跡出現:師生立刻成為朋友,學校立刻成為樂園。您立刻覺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大,一塊兒玩,一處兒做工,誰也不覺得您是先生,您變成了真正的先生。”
最后是加強師生交流。教師忽略了學生的感受和尊嚴,就會造成師生情感交流的缺乏,不能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交流和溝通是師生的粘合劑,只有通過有效的交流才能使教師和學生之間碰撞出火花,才能使課堂教學釋放出巨大的能量。電子郵件、教師博客、QQ空間等都可以成為師生交流和溝通的途徑,走進孩子們的心中,用心去關愛,必定能獲得真心的回報。
四、多彩的活動促進學生身心共同成長
英國著名教育家斯賓塞提出:“教育就是完美生活的準備。”所謂“完美生活的準備”包括了如何利用休閑時間來進行充滿趣味的活動。
傳統教育過度重視知識的獲得,所以孩童一直被告誡“業精于勤而荒于嬉”,但事實是,情趣高雅的活動可以在自由、輕松的情境中,緩解壓力,獲得生活情趣,激發創造力,促進人格健全,增進自我實現。
教育部周濟部長提出了“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的口號,倡導我們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為了貫徹教育部“落實中小學生每天一小時體育活動”精神,學校在體育大課間開展了跑步、集體舞、踢毽子、跳大繩等多種體育運動。上、下午各半個小時的體育活動中,學生人人參與,個個有項目,盡情放松。活動后,學生們往往會帶著更加飽滿的熱情與更加昂揚的精神回到課堂學習。
藝術可以陶冶一個人的情操。舞蹈室里,是舞動的青春的腳步;大合唱的排練室里,幾十個年輕的聲音演繹著共同的旋律;京劇興趣小組里,一招一式都是藝術,都散發著傳統的魅力;民樂隊、管樂隊,音符在樂器上演奏著不同的音色,演奏著共同的故事。這是學校音樂特長小組活動的場景。每一個孩子都可以在這里學習演奏和表演的技能,體驗藝術的魅力,提升個人的品位,這里為他們展示不同的才能提供了舞臺。
書畫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學校開設了書法課,學生每一幅字、每一篇作品都蘊含著傳統藝術之美,孩子們在書法的學習中學習的不僅僅是文字的書寫,更是做人的堂堂正正,書法課讓學生們的字更漂亮了,也熏陶了孩子們的正直磊落的情操。色彩小組中,學生用稚嫩的眼睛感悟著色彩的語言,驚嘆于色彩搭配的無窮魅力。在這樣的積累中,學生的藝術鑒賞力在提升,完成著對高質量的人生的不懈追求。
校園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是生命相遇、心靈相約的場域,既包含了知識的交流與傳遞,也包含了道德的生長、情感的豐富,愿所有的校長能夠肩負起使學校每一個成員成長與幸福的責任,愿所有的教育工作者能夠經過共同的努力,走向理想的校園生活!
(作者單位:山東省威海市高區一中)
(責任編輯:朱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