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害怕寫作文,作文成績不理想,一直是小學作文教學面臨的困境,也是小學語文老師關注的問題。這是誰的責任?難道全是學生的過錯?其實,作為老師,首先應該對自己的作文教學進行一些反思。
一、反思作文教學經驗
總結本人多年的作文教學,成功的經驗不多,失敗的原因卻不少,主要有三個方面。
1.作文指導眼高手低
每次作文課,我總是要作一番作文指導,先幫學生審題,再給學生選詞語,有時甚至規定分幾段,還強調要寫足多少字,一共兩節課的時間,我說了很多,自以為是經驗傳授,其實往往是無稽之談。
我的一己之見,框住了幾十個學生的認知和想象,耽誤了他們思考的時間,更可怕的是我的指導未必上乘,因為我自己沒有親歷親為去寫一篇讓學生拍手的范文,反而認為這也容易,那也簡單。山高水遠地講一通,雖有道理,可學生聽后還是無從下手。
有一次作文課前,我心血來潮,自己動手寫范文,結果三易其稿,仍不滿意,原以為手到擒來的事情,真正具體做起來卻相當困難。我指導學生時“眼高”,自己寫范文時“手低”,這對于學生的作文,不但沒有幫助,反而是干擾。
2.作文批改事倍功半
學生作文,教師頭疼。批改學生的作文,花去了教師很多時間,教導處要抽檢作文批改的進度,查眉批,抓總批,教師忙得不亦“苦”乎。學生則只看分數,至于教師在作文本上寫了什么,許多學生不知道,有的不認識老師寫的非正楷字,有的看后就忘,有的認真看了,可還沒來得及思考,老師又催交作文本了,等等。盡管我批改作文“事倍”,可學生的收益“功半”。
3.作文要求空洞乏味
作文課上,教師常常諄諄教導學生:要認真審題,精心選材,平時要觀察生活,注意積累……其實教師的這些語言,學生根本就聽不懂。他們知道什么是“審”?他們知道怎樣“觀察”“積累”?教師往往忽略這些關鍵的具體問題。
小學生的生活往往很簡單,許多孩子都沒什么經歷,他們不知道觀察什么,也找不到可以積累的東西。教師的要求雖然很規范,但遠離了小學生的認知結構。面對教師那些空洞、抽象的“要求”,學生感到很“乏味”,作文往往無從下手。
二、優化作文教學指導
鑒于以往作文教學失敗的原因,在激發學生作文興趣,強化字、詞、句、篇訓練的同時,我們還應注重以下三點改進。
1.加強自身文學修養
作為一個語文教師,平日要多讀多寫,在給學生命題時,自己一定要多讀和命題相關的范文,最好是先寫一篇“下水文”,用自己的親身寫作經歷和學生探討。教師平時語言要規范、準確,以自己良好的文學素養去感染學生,熏陶學生,以激發他們熱愛文學的情趣,催生他們寫作的欲望。
2.開展“美文”推薦活動
利用早讀的時間,經常開展美文推薦活動,即學生們將自己在課外讀到的美文拿到早讀課上來朗讀,看誰推薦的美文能引起大家的共鳴;討論寫作技巧,如學習別人是怎樣描述美麗的大自然風光;記住別人是如何描寫可愛的小動物;別人是用什么語言表達內心感受的……另外,在作文評講時,讓學生把自己作文中最為得意的細節朗讀出來,供大家欣賞,還要邀請“聽眾”點評,學生們互評互學,共同提高。
3.鼓勵學生自我修改
學生的作文當然要批改,批改過后要有時間讓學生消化老師的意見,要給學生機會質疑,要為學生營造二次完善作文的氛圍。學生的每次作文,不要急于交給老師,要自己先大聲朗讀一遍,看看是否通順。他們會在朗讀中發現不足之處,并及時加以修改。還要鼓勵學生就自己作文中的不足向老師提問,請求幫助。
教小學生寫作文就是引導他們學會自我表達,把自己美好的情感、痛苦的經歷用文字表達出來,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寫出自己的喜怒哀樂,這不能立竿見影,需“積沙成塔”,循序漸進,持之以恒。教師只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培養學生勤于動筆,樂于表達的好習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
(作者單位:安徽巢湖市含山縣陶廠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劉福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