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如何繼承和發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并使之在當今新形勢下繼續發揮其積極作用。要求我們要努力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建立一種聯系,以創新精神讓優秀傳統文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以繼承和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人學,其基本精神就是教導人們如何做人,如何成人。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是中華民族的主流文化,他們所關心的都是人的發展、人的生活意義?,F階段,我國職業教育雖然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由于種種原因,職業教育中普遍存在著注重實踐能力而淡化人文修養的“工具人”傾向,這必然影響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所以人文教育成了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重要課題,也是我們培養新世紀人才的重要內容。依據職業教育的培養規格和培養目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在職業教育中的人文導向主要表現在形成學生的道德人格、社會人格、自由人格三個方面上。
一、對學生道德人格形成和發展的影響
21世紀對從業人員道德修養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道德,是一定社會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和行為規范的總和。而加強道德修養的主要目的,是培養人的道德品質。所謂道德品質,是指一定社會或階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在個人思想和行為中的內蘊和體現。它具有穩定性的特點,即一個人在一系列的道德行為中所表現出來的一貫的、持續的素質,懷有自覺動機的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
由于“先天不足”的原因,職業院校學生中程度不同地存在著人文知識缺乏、文化素質較差,價值觀念扭曲,價值取向變形等現象,他們更多地表現出自然人的陋習和惡習的一面。如貪玩厭學、玩世不恭、自我約束力差、公德意識淡漠、缺乏遠大理想、享樂主義拜金主義至上、對校園主導文化有一種自然的對立心理等,所有這些都嚴重阻礙了學生道德人格的形成和發展。在如何促進人的道德人格形成的問題上,儒家文化中有兩方面的內容值得我們借鑒。
1.將人的感性欲望轉化為支持道德完成的力量
在儒家文化中,孔子最為關注的就是個人的修身??鬃诱J為,人之所以不同于動物,就在于人具有道德;這是人的本質,否則人與動物就沒有區別。所以在我國古代上至天子下至庶民,都以修養道德為“成人”的重要途徑。只有先修身,然后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將“修身”和“平天下”聯結起來,把造就人格看成是建功立業的出發點和先決條件。修身,實際上就是正心,要養成完美的人性。在人性中,有支持“成人”善的一面,也有阻礙“成人”惡的一面。儒家始終堅持將人的感性欲望轉化為支持道德完成的力量。人的感性欲望主要指性欲、追求舒適和物質利益的欲望等。儒家認為這些就是人性中的“惡”,是與成人背道而馳的力量。如果不對這種力量加以消除,不把它轉化成為對于成人的支持,人就不可能成人,其形成的人格是不真實的,是虛偽的。這樣的人是小人。
儒家將仁義道德定為人的本質,而人的自然本性便成為人性的對立面,即堅持人情欲的自然本性就不是人,而表現出后天修養的人性才是人。它要求人們拒絕自然人的“非人”,崇尚修養的“真人”。所以儒家不僅要求人的理性追求道德,而且要求人的感性也要追求道德,達到“樂之”的程度,即“好德如好色”。孔孟提出的“寡欲”,即不要把滿足物欲、情欲作為人生最大的追求和最大的快樂;荀子提出的“養欲”,即以禮養欲。無論是寡欲還是養欲,最后的目的都是要使人在欲望的滿足中,處處體現出對于道德的合理追求。這樣人的感性就得到了凈化,感性與理性就得到了和諧統一。
2.以美輔德升華人性
審美教育,對于塑造健全高尚的人格,修養完美理想的人性,創造合理美好的人生,有著重要的作用。儒家認為,道德人格轉化為審美人格,其關鍵在于對人的感性教育?!霸娊獭焙汀皹方獭鼻『檬且环N安頓人感性的理想方式,是針對人的感性欲望而進行的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鬃诱f“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其中“文”就是美育,是一個人藝術修養的感性顯現;“質”是一個人的精神實質,是道德與學識的充實。“文”不能脫離“質”而單獨存在,脫離“質”的“文”不過是一個空虛的外殼,沒有生命的活力;“質”也不能脫離“文”而單獨存在,“質”不僅存在于人的頭腦之中,它還要表現在一個人的感性顯現上,否則“質”就沒有了載體。本質和文采對于君子都是同等重要的?!霸娊獭焙汀皹方獭痹诎差D人的感性上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激發人的感情,即音樂和藝術不是壓制人的感情,而是激活、喚醒人的感情。二是“詩教”和“樂教”既為人的情欲提供了泄導的途徑,又可以規范和提升人的感性。人的欲望若長期得不到滿足,會造成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嚴重對立。這種泄導不是將人的情感引向實際生活,而是將它引向一個虛幻的、超功利的對象上,將人的感性安頓在人性而不是動物性的層面上,使人的感性從一種反成人的力量變成一種支持成人的力量,以消解這些感情中所具有的反人性、反道德、反社會的性質。
儒家的修身理論,將道德作為人格的基礎,讓道德觀念彌散整個社會。在個人與社會、個體與群體的關系中,強調人性的升華,強調大公無私,強調每個人應該擁有的社會責任。崇尚社會群體的利益高于一切,個人應當在追求民族、國家的最大利益中實現自我,完善人性,獲得永生。這些對于職業院校學生淡漠道德,急功近利的思想,有著理想的糾偏作用。
二、對學生社會人格形成和發展的影響
社會人格的形成和發展,是建立在道德人格的基礎之上的。形成社會人格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個人與集體、公與私、正直與邪惡之間的關系?,F階段在職業院校的學生中,有反社會人格的傾向,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這些學生行為受原始欲望支配,脾氣暴躁,情感冷淡,不誠實,道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淡漠,對是非善惡缺乏正確判斷,常常違反社會規范。儒家的入世觀,更多地強調了做人的社會意識。如對于他人的愛心,對于家庭和社會的責任感等,恰好與之相對,這其中強化學生的責任意識以及養成學生的浩然正氣,是形成其社會人格的重要因素。
1.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儒家倡導的是一種積極入世哲學,其社會人格首先表現在人生事業上。孔子說:“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于我哉!”(《論語?子罕》)從孔子的“何有于我哉”中,可以看出他對于“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的滿足感。孟子也說過君子有“三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保ā睹献?盡心上》)在孟子的三樂中,沒有考慮個人私欲之樂,綜合起來其實只有一樂,那就是以積極為封建宗法社會服務,完成個人對于宗法社會的道德義務為樂,除此之外,君子就不應該再有其他的志趣和快樂。儒家強調個人對于社會的貢獻,而淡化了社會對于個人需求的關注,提倡喪失自我,將“私心”看做是“成人”的最大障礙。從儒家的角色人格和諧世人格中,我們都可以看出他們對于群體與社會的責任意識。其次,儒家的社會人格還表現在思想意識上的完全克服自我?!八奈稹焙汀八奈恪彪m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創新思維的發展,但是只要我們合理引導,它對于學生規范自己的行為,融入主導文化,提高社會責任感必將產生重要的影響。
2.引導學生善養浩然正氣
儒家的浩然正氣,就是正義感以及由正義感而帶來的自豪感的高尚人格?!吧嬗谌?,死聞于后”,是儒家關于人生價值和人的生命意義的具體概括??鬃右浴叭省弊鳛槿鍖W道德的核心,同時也是儒家人生觀的核心??鬃诱f:“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弘揚仁道,就是儒家人生的最高使命和最高價值。個人的道德修養,不僅僅是為了自我完善,更重要的是為了建立理想社會。孟子說:“以禮食,則饑而死;不以禮食,則得食,必以禮乎?”(《孟子?告子下》)孟子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寧可“饑而死”但“必以禮”。這是儒家高尚的人格,它要求人們要將自己所認定的真理放在個人的幸福甚至生命之上,隨時準備犧牲生命而捍衛真理。孟子還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保ā睹献?公孫丑上》)這種偉大的人格力量,構成了儒家人格剛毅的一面。為了真理,儒家可以“殺身以成仁”“舍生而取義”。
今天的社會人格問題,實際上就是要樹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處理好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之間的關系問題。我們倡導中華民族精神,強調個人應該對社會、民族、國家作出應有的貢獻。在這一點上,我們今天所持的義利觀與儒家思想是一致的。所以,引導學生善養浩然正氣是解決學生的信仰危機,引導學生明確活著的價值觀的有效方法。
三、對學生自由人格形成和發展的影響
在職業院校中,關注學生道德人格和社會人格的形成和發展,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學生模范遵守社會的共性原則,許多內容是建立在功利基礎之上的。關注學生自由人格的形成和發展,則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寬容、和諧、超功利的人性,這對于培養注重合作意識的21世紀人才具有特殊的意義。
無論是儒家的入世思想,還是道家的出世思想,都非常關注人的自由人格的形成。儒家重視對人進行“包容萬物”“和睦共處”“豁達寬厚”等教誨,告誡人們要善于團結,寬厚處世,與人為善。這對于提高學生營造和諧人際關系的能力,無疑是有著積極作用的。但儒家的自由人格是建立在角色人格和偕世人格的基礎之上的,對社會有著強烈的依賴性??鬃又鲝垺叭蕫邸保献有麚P“親親、仁民”,荀子強調“善群”,它所營造的和諧的人際關系,都是為了維系君主的統治,帶有明顯的功利性特征。從功利性角度評判儒家的自由人格,就顯得不自由了。
道家的自由人格是建立在超功利基礎之上的。在《莊子》中,經常出現“游”的概念,所謂“游”,就是一種無拘無束的精神世界,它的最大的特征就在于它沒有功利目的。莊子認為,“游”是人的一種本質活動,它高于人的其他一切目的性活動,表現出生命的一種真實的本質狀態,是對于生命的重視與珍惜,它不允許任何功利性外在的因素來破壞它,如金錢、名利等,這是對自由人格的一個重要的規定。道家給我們描繪了人與人之間“無欲”“無為”“無爭”、彼此和諧相處、寬大為懷的理想社會。有了寬容之德,就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由,就能真正做到豁達大度以容人。莊子還認為,自由人格還應該是無為而又自然而然的人格。他對于一切功名利祿從不有意識地去爭取,總是以寬容、和平的態度,對于萬物和他人,沒有任何的侵害性。任何的有為,都是不自由的,都受著身外之物的制約。不惜以戕害自己的生命來得到自己希望得到的東西,是對自己實施“內刑”。自由人格的最高境界應該是“至樂無樂”,即至樂的快樂在于無樂,任何具體的快樂都不足以充分地表達它,它包含著所有的快樂卻又遠遠地高于它們。
“無為”“不爭”“寬容”是“和諧”的重要因素。我們常說“距離產生美”,就是告訴我們遠離功利。因為只有超功利,才會出現真正的和諧,才會有真正的自由。要形成這樣的人格,雖然帶有某種烏托邦的性質,但它作為一種以超功利為價值目標的理想境界,對于引導人們追求以人際和諧為基本特征的社會遠景,有著積極的作用。
人創造了文化,文化也創造了人。儒家思想是積極的、快節奏的,主要影響學生道德人格、社會人格的形成和發展;道家思想是超功利的、慢節奏的,主要影響學生自由人格的形成和發展。無論是儒家文化還是道家文化,它們都是關注人性的完善的。道德人格、社會人格、自由人格,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其矛盾之處,但它們卻是互補的,是一個和諧發展的人不可缺少的。儒道文化的這一特質,對于如今在職業院校中存在的人格扭曲、是非顛倒、道德滑坡、文化失范等現象,以及“先工具理性,后價值理性”的發展誤區,都具有潛移默化、積極有效的治療作用。
(作者單位:山東省威海工業技術學校)
(責任編輯:朱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