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關系是學校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對教育教學活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學校生活中,影響師生關系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師生之間的權力關系是一個極其關鍵的因素,但因為它相對隱蔽,變化不居,往往被人們忽視。“規訓”(discipline)是法國思想家福柯在《規訓與懲罰》一書中使用的概念,用以概括近代以來一種新型的管理權力與特殊的權力技術。福柯認為,現代學校是一個典型的規訓機構,規訓權力滲透在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師生關系。本文借助福柯的權力研究視角,解剖現代權力作用下師生關系的一些變化與特點。
一、規訓與規訓權力的特點
規訓除了指學科、課程,還有紀律、訓練、規則、約束、懲戒等含義。根據福柯的本意,規訓是指:“近代產生
的一種特殊的權力技術,既是權力干預、訓練和監視肉體的技術,又是制造知識的手段。”[1]規訓是一種持久的運作機制,通過對人體的分配、組合與編排,達到對人體的精心操縱,以此造就“馴順的肉體”。規訓是一種造人機制,使人體變得有用,變得好用。說到底,規訓是把人作為“人力資本”進行生產、規格化和標準化的權力技術。
福柯采用微觀視角分析權力,他認為規訓權力有以下幾個典型特點。
1.權力是一種關系。傳統社會中,人們把權力視為一種物,一種物的占有。福柯認為現代權力比傳統權力復雜得多,它是多元的、多形態的、流動的,具有不確定性。現代權力根本不可能固定在誰的手中,而是隨著關系的變化而變化,權力純粹是一種關系,一種結構性運動。“權力不是某種可被獲得、抓住、分享的東西,也不是人們能夠控制和放棄的東西。權力通過不計其數的點來實施,它在各種不均等和流動的關系的相互作用中來實施。”[2]
2.權力是一張交錯的網。福柯認為,權力是一種關系,但它不是一種自上而下的、單向的控制關系,而是一張縱橫交錯的網絡。“權力以網絡的形式運作在這個網上,個人不僅流動著,而且他們總是既處于服從的地位又同時運用權力。”[3]在這張網上,每個人都被卷入權力運動,既是權力控制和支配的對象,又是實施權力、運用權力的行動者。
3.權力是無主體的。福柯認為,在現代權力的關系網絡中,每個人都只是權力的一個點,并非操縱權力的主體,人既是權力的實施者又是權力實施的對象,與其說是個人占有權力,不如說個人是權力的玩偶。
4.權力是非中心的。傳統的權力研究從權力的中心入a61baa440e9fa431fb39860d0ddc09c0手,關注的是君主統治、宗教神權、國家機構、政府運行這些權力的核心部位,探究權力自上而下的路徑,從中心向四周擴散的規律。這是一些宏觀權力,忽視的是微觀的、低層的、邊緣的權力形態。福柯選擇了一條相反的路線,從社會最邊緣、最底層、最局部的部分著手,看到了權力具有非中心、多元化、分散的特征。
福柯總結的規訓權力的四個特點包含兩個層次,前兩點針對權力的運作過程,表明權力是以關系性、網絡化的方式運作的。通過關系體現權力,使人們置于網絡彼此牽制是規訓權力的巧妙所在。后兩點觸及到規訓權力的本質與后果,通過關系性、網絡化的權力運作,消解傳統權力的中心與霸權,消解人的主體地位,最終后果是人成為權力的奴隸,個人成為權力的玩偶。
二、學校規訓教育中權力關系的體現
現代學校已經成為一個典型的規訓機構,具有規訓體制的所有特征。學校規訓通過教育活動組織和運作,教育過程演變為規訓過程,成為“規訓教育”。教育的初衷是培養人的自由心智,提升人的內在品質。但是,當學校變成典型的規訓場所,教育活動演變成生產過程的時候,師生關系的本質迷失了。師生作為權力關系的兩股力量,經常發生著權力的糾纏與博弈,師生關系具有了明顯的權力痕跡。
1.學校規訓權力的關系性運作
規訓有三種運作技術:層級監視(hierarchical observation)、規范化裁決(normalizing judgement)和檢查(examination)。
——層級監視。規訓之所以能夠發揮作用,有賴于一個有效的監視機制。學校的層級監視體制完備,運作規范,深入到學校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細節。校長—副校長—職能處室(如教務處、德育處)—年級主任—班主任—學生;學生系列分為班長—副班長—班委—課代表、小組長—普通同學,自上而下,層層負責。每一級別的監視者都有權力監視他的下級,僅就師生關系而言,教師無疑占據了權力關系的上位,成為擁有最高權力的管理者。
——規范化裁決。規范化裁決是對不符合規范的、出格的言行實施的處罰,目的在于保證規范對象的言行舉止整齊劃一,符合標準。這也是一種篩選另類、處罰個性的有效手段。學校管理者制訂出五花八門的學生守則、校園規范、管理細則,內容囊括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對學生的監督與檢查可謂滴水不漏。時間的規定(遲到、缺席、早退),空間的控制(座位、教室、活動場地),行為的監督(尊敬師長、不打鬧、不大聲喧嘩、右側行走),言語的規范(不說臟話、禮貌用語、主動問好),裝束的要求(不許化妝、穿校服、不許佩戴飾物),等等。但凡違背規范,輕則受到提醒,重則受到處分。裁決就是行使權力,教師擁有裁決權,學生是被裁決的對象。規范化裁決使權力戴上一個柔和的面罩,滲入師生互動的每一個細節。
——檢查。檢查是監視與規范化裁決的結合,檢查強化監視,是規范化裁決的具體落實。現代學校教育最普遍、最嚴格、最細致的檢查是考試。考試是知識權力施展威力的突出表現,學校中的考試是一個永恒的知識轉化器,它確保知識從教師流向學生。教師憑借手中掌握的知識權力,通過檢查儀式(考試)對學生進行區分、篩選、歸類、排列,學生的命運與教師的評分緊密相連,教師手中的知識權力影響或決定著學生的未來。
權力是一種關系,探究學校規訓權力的關系性運作,一方面展示規訓權力的運作是以關系的形式實現的。層級監視、規范化裁決、檢查最終落實為教師與學生的互動,體現為教師憑借手中的權力實現對學生的監督、控制、支配和制裁。教師居于強勢,學生處于弱勢,師生之間表現出權力的不對等。然而,這只是表面現象。另一方面的體現是,學生并不是權力的赤貧,按照關系性的理解,師生關系就是一種權力關系,當教師使用層級監視、規范化裁決、檢查等規訓技術時,學生作為權力的一端,不斷進行著反抗與自衛。對監視的抗爭,對規范的突破,對檢查的質疑,特別是近年來學生維權意識的增強,依法對教師權力的制約,既是師生權力關系的運作,也是學生權力的具體實現。
2.學校規訓權力的網絡化運作
層級監視、規范化裁決、檢查之所以能夠發揮作用,關鍵在于現代社會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機制——全景敞視主義(panopticism),一種無時不在,無處不有,遍布在整個社會生活每個角落、每個層面的監視。學校是體現全景敞視的地方,教師與學生相互監督,彼此監視。
學校對學生實行量化管理、計分考核,學習成績、思想品質、身體狀況全部納入量化評比。教師擔當考核者,時刻保持注視的目光,監視學生的一言一行,檢查學生的一舉一動,對學生的表現打分、分類、作出評價。學生得分與班級評比掛鉤,班級排名與教師業績掛鉤,直接影響教師的升遷晉級,獎金榮譽。教師對學生嚴密監視,貼身看管,檢查不斷,確保學生不違規、不出事、不惹禍,如此才能保證自己的班級不被扣分。與此同時,學校在教師管理方面推行學生匿名打分、網上評價、末位淘汰。這樣一來,教師也成為學生的監視對象。講課水平、管理能力、對人態度、職業素質都可以成為學生手中的分數,關系到教師的切身利益。
學校全景敞視主義的典型表現是校園監視系統的普及。電子監視器、針孔式探頭安裝進教室,360度全景監視器可以拍攝到教室的每個角落,監視者只要撳動鼠標,學校的每個角落、每個教室、每個課堂,所有教師和學生的表現盡收眼底。教師、學生都被置于一種持續的、有意識的可見狀態。說它是持續的,因為即使監視是斷斷續續的,被監視者也無法確知什么時候監視器是開著的,什么時候監視器是關著的,他們只能以一種始終被監視、隨時被監視的心態接受監視。說它是有意識的,原因在于監視這種機制正是通過作用于被監視者的意識狀態,建立起監視與被監視之間的條件反射,最終達到被監視者自我監視的效果。
人對人的監視,物對人的監視,平面監視,立體監視構成一張現代權力的運作網絡。網絡化的權力觀念打破了線性的權力意識,突破了自上而下的權力統治。每個人都是權力網上的一個結,與他人構成相互依賴、彼此牽制的權力關系。學校生活中,師生都是權力的端點,師生雙方都是權力的實施者,也是權力實施的對象,師生關系狀態會因權力關系的變化而變化。
三、學校規訓權力對師生關系的影響
規訓權力的運作體現兩種路徑:關系性與網絡化,這是現代微觀權力體現在過程中的兩個特點,而它體現在結果中的兩個特點是:“去中心”與“無主體”。“去中心”是權力運作的關系性與網絡化的直接后果,有其積極意義,是現代權力追求民主、呼喚平等的體現。“無主體”是現代權力的全局性迷失,現代資本主義制度最為嚴重的悲哀就是對人的精神世界的抽離,對人類主體性的欺騙。
師生關系既是規訓權力的作用對象,又是規訓權力的直接體現,權力運作的“去中心”與“無主體”同樣體現在師生互動之中。
1.權力的“去中心化”與師生關系的緊張沖突
現代權力的“去中心化”趨勢在學校權力關系中有所體現。封建時代形成的“師道尊嚴”、“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等觀念受到了強烈的挑戰。學生要求與教師平等對話,參與學校管理,監督教師言行,質疑學校規則。隨著學生法律意識的增強,依法維權的做法日益普遍。越來越多的學生學會了用法律監督教師的言行,對教師的不當行為、過激話語、傷害做法起到了約束作用,也是平衡師生權力的具體體現。從師生關系的角度看,權力的“去中心化”與推進教育民主,促進師生平等,加強師生對話的歷史進程相一致。因此日常師生互動中,學生反抗教師中心,對抗教師霸權,表面看來是師生關系不和諧,實際具有推動師生關系民主的進步意義。
需要正視的是,學校生活中,權力的“去中心化”與規訓權力的泛化同時存在,比較而言,規訓權力因為滲透在學校管理、教育教學、考試考核的方方面面,反而顯得更加稠密,更加具體,也更加深入。盡管福柯主張現代權力是非中心的、多元的、動態的,但在學校強大的規訓機制的作用下,學校、教師、管理者的身份與權力還是被凸顯了。規訓權力自上而下運作,關注中心權力,忽視邊緣權力。學校和教師的權力受到保護,得到落實,學生的權力被擠壓,被排斥,造成學校與學生權力不對等,教師與學生權力不匹配。現實表現是,學校出臺五花八門的管理措施,滴水不漏的紀律規則,嚴懲不貸的處罰辦法,教師憑借這些條條框框,對學生看管檢查,扣分懲罰,橫加指責。學生不但不知道這些條條框框出自何處,依據何方,甚至在受到懲罰,遭遇指責的時候,無處申訴,無從解釋,從而造成了師生之間紛爭不斷,信任缺乏,彼此防御,關系疏遠。
2.權力的“無主體性”與師生關系的疏離冷漠
不當的學校規訓教育導致的直接后果是師生雙方人性被壓抑,個性被扭曲。首先,人性壓抑導致師生雙方情感淡漠。人性的突出表現是情感,長期的規訓教育,學生被材料化、數字化、符號化,能力越來越強,情感卻越來越淡。人在彼此的眼中和心理不再是具體的、有血有肉的人,而是抽象的、規格化和標準化的原子,抽離了血肉與情感的原子。師生之間冷漠、疏離、孤獨,不再有親密感情,不再有彼此關照,不再有相互感恩。其次,情感淡漠導致師生雙方關系疏遠。教育規訓是一種出于“征用”對人體實施的訓練,因為人體有用,所以需要征用;為了便于征用,所以加以訓練。訓練使人體越來越接近于機械,越來越遠離人性。師生之間猶如機械互動,親情沒有了,友情淡漠了,人情污染了,剩下的只有工具性的相互利用。最后,關系疏遠導致師生雙方心態不良。學校教育被規訓充斥,師生雙方關注的僅僅是考試分數、年級排名、學校升學率,教育取向徹底功利化了,浮躁、焦灼、不安、困惑成為校園的心理基調。長期生活在這樣的心理氛圍當中,師生雙方充滿情緒化,彼此抱怨,相互指責,挑剔過多,寬容不足。這是一種不良而又有害的師生關系狀態,干擾和妨礙教育目標的真正實現。
教育的本意是培養人的自由心智,提升人的內在品質,幫助受教育者日益走向和諧完善。這一目標的實現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師生雙方持之以恒的辛勤投入。然而,當學校教育被規訓充斥,導致教育取向徹底的功利化、工具化、理性化,教育離自己的初衷越來越遠了。規訓原本是為發展教育服務的,但當規訓變成了教育的目的,變成了束縛師生手腳、禁固師生心靈的枷鎖時,師生的心態和情感惡化了,師生關系遭遇傷害和誤導。這不是適宜生命成長的環境,而是對生命極其有害的狀況,值得我們深思和警醒。
注釋:
[1][3]米歇爾?福柯.規訓與懲罰[M].劉北成,楊遠嬰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
[2]Michel Foucault. The Will to Know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