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尊重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師德師風教育,既然名之為“教育”,事實上也按照教育的方式開展,自然就應當遵循教育的規律。其中,尊重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應當是師德師風教育當中需要著重提出和重視的原則性問題。
一、教師是師德師風教育活動的主體
1.師德師風教育活動是一種特殊形態的教育活動
“教育是有意識的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活動。”[1]師德師風教育活動有意識地以引導教師隊伍在思想上形成優良的師德、在行動上形成優良的師風為目標,由各級教育管理機構組織開展,是一種典型的教育活動。不過,與一般的教育活動相比,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例如,受教育者自己就是教育專業技術人員,而教育者則不一定是教育專業技術人員;其間接目的——促進學生更好的發展——與直接目的相比,更為重要;雖然它通常在學校內開展,卻并不是一種學校教育。
盡管如此,這仍然是一種教育活動,因此,它必然遵循教育活動的一般規律。例如:“盡管學生是教育的對象,但他又是一個能動的主體。教育者對其所施加的影響需經受教育者內化才產生影響。從某種意義上講,教師的引導教育是學生成長發展的外因,學生自身需要、認識、情感等方面的變化才是內因。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2]
2.師德師風的內涵需要教師們去發掘完善
師德師風的內涵雖然需要有一個宏觀的框架,但一些宏大的框架并不適合直接運用于教師日常的思想行為。這是因為師德師風在教師的日常工作中,針對具體的教育對象、具體的教育環境、具體的教育活動和具體的教育內容,會有非常豐富而復雜的體現。同樣的訓練量,對某個學生可能算是一種體罰,對另一個學生可能是一種關照;同樣的評價,對某個學生可能是一種激勵,對另一個學生可能是一種侮辱;同樣的教學手段,對城市教師可能是疏于學習的無奈,對農村教師可能是需要“勤奮篤學”的目標。這需要教師在具體的工作情境當中根據自身的師德師風修養去體現和處理。
同時,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師德師風的標準也在不斷發展和變化,這其中有相當多屬于教育專業技術理論的范疇。例如,傳統的“為人師表”的重要體現是要表現出“師道尊嚴”,教師要樹立起絕對的權威,而現代教育理念逐漸向學生傾斜,要求教師成為“平等中的首席”,與學生互相尊重,共同探索學習。
因此,師德師風的豐富內涵必須要由教師自己來發掘和完善,使師德師風的總體要求化解為日常工作的點點滴滴。這實際上是師德師風總體目標“生活化”的過程。
3.良好師德師風的形成依賴于教師對自身主體的合理建構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一種‘自我建構’”,“以原有的經驗、心理結構和信念為基礎來建構知識,實際上是一種‘意義建構’”。[3]教育目的的達成,必須依賴于受教育者將學習內容與自身原有知識經驗體系的合理建構,從而實現學習內容的“內化”。
由于教師是具有較高知識文化修養的專業技術人員,并且具有教育理論的專業素養,因此,在這種建構中更具有主觀能動性。如果他主觀有接受傾向,會以更為積極和有效的方式去建構;如果他主觀有排斥傾向,建構則根本不會產生。
4.師德師風教育的成功最終體現在教師良好師德師風的形成
師德師風教育的成功應當體現在教育目的是否達成,也就是良好師德師風是否形成。如果良好師德師風沒有形成或改善,那么即使有再多形式活動的開展或各種制度的制定,都不能稱之為成功的教育活動。
因此,師德師風教育的主體是教師,而不是教育的內容、教育的形式,或者教育的組織者。
二、教師主體地位并未在當前的師德師風教育中得到充分的體現
師德師風教育活動已經開展多年,在各種各樣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當中,我們遺憾地發現,教師主體地位并未得到充分的體現。
1.師德師風教育被作為一種政治性活動
師德師風教育更多地被認為是一種政治性的活動,而非教育性的活動。政治性活動強調的是統一思想、遵守紀律和執行政策。但除了很少一部分具有較大社會影響的內容之外,師德師風更多的不是政治性的內容,也難以用政治性的要求去規范。例如,亂收費、體罰是可以禁止的,但對學生的愛是可以“要求”出來的嗎?執行教學常規、完成教學任務是可以要求的,但積極探索創新、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是可以“要求”出來的嗎?
2.對師德師風的要求未能與實際結合
如果說師德師風建設的目標可以宏觀一些,那么對師德師風的具體要求就必須結合實際,能夠付諸行動。但由于這些要求的制訂沒有教師的參與,因此相關的各種要求常常失于浮議,或者籠統虛化,或者脫離實際。甚至有些地方把一些與師德師風沒有必然關系的內容也納入進來,例如湖南某地將“禁止強奸女生”納入師德要求,北京某大學將“禁止罵臟話”納入師德要求,令人啼笑皆非。這樣的“禁令”背后隱藏著對教師隊伍的普遍性人格侮辱,只會造成教師強烈的抵觸情緒,哪里還能收到教育的效果!說到底,如果不能調動教師從主體角度主動地來豐富和完善師德師風的內涵,那么師德師風教育的結果只能是浮在皮毛之上。
3.依賴外在的強制要求而不是激發教師自我完善的強烈愿望
由于沒有從教師心理發展的角度探索合適的師德師風教育方式,當前師德師風教育過多地體現為各種“要求”“制度”“禁令”“規范”,以“外鑠”的方式尋求改善師德師風狀況。這種方式可以建立起低水平的師德師風要求,或者說建立起師德師風的“底線”,但對更大多數的教師來說,要促使他們向更高層次的師德師風境界發展,必須依靠“內發”的方式,也就是必須激發教師自我完善的強烈愿望,使其主動地提升道德境界和學養水平。
4.師德師風教育的評價過于偏重外在的標準
師德師風教育活動被作為一種政治性活動進行安排部署,因此,在對教育活動成果的評價上,常常偏重于外在的標準,例如學習了多少材料,寫了多少心得體會,開展了多少次專題講座,聽了多少場匯報,發了多少活動簡報,等等。而作為活動的目的,師德師風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或者說活動是否真正對教師有所觸動,教師的職業態度是否有所轉變,則在相當程度上被忽視。
5.師德師風教育者的角色定位搶奪了舞臺的主角
在師德師風教育活動中,通常是教育者占據了舞臺的主角,不管是報告、講座、學習會……聽到的更多是教育者的聲音,看到的更多是教育者的活動。而教師,這一師德師風教育的主角,則常常成為教育活動沉默的背景。教育者常常成為單通道的信息發布者,權威的評判者,強勢的管理者,警惕的監督者,而廣大教師則成為所有這些教育行為的被動對象。
這些現象的存在,都與沒有認識到教師是師德師風教育活動的主體有直接的關系。
三、如何在師德師風教育中充分體現教師主體地位
認識到師德師風教育是一種教育活動,認識到教師是師德師風教育活動的主體,還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充分體現這一主體地位。對此,筆者提出以下四點建議。
1.生活化:從教師實際出發,發掘師德師風的豐富內涵
師德師風的豐富內涵就好似一部大書,這部書需要有書名和目錄,更需要有足夠豐富生動的內容。而這些內容,是需要由教師自己來書寫的。由教師自己發掘出來的師德師風要求,更能切合實際教育教學工作的需要,更有實際執行的可能性,更為豐富和細致,也更能讓教師們主動接受。
例如,關愛學生是對師德師風的總體性要求,在這一要求之下,應該細化為每天早上到校觀察學生的身體情況,每周詢問一次問題學生的家庭情況,建立學生意外情況的緊急處置預案并予以執行,關注每位學生的飲食習慣,在課堂上進行普遍性的師生交流……甚至,像與學生交談時要蹲下身子,學生問好時要微笑著回應,批評犯錯誤的學生時采取私密的方式等。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步也不能登上泰山。優良的師德師風就是建立在這樣一個又一個細節的日積月累基礎之上的。
2.自主化:引導教師自主開展師德師風教育活動
“隨著受教育者發展水平的提高,他的能動性不僅越來越多地體現在接受教的學習活動中,而且體現在自我教育中,體現在對教的活動的積極參與中。”[4]教師是具有較高知識文化的專業技術人員,對于如何學習、如何教育具有比較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師德師風作為教師肩負的職業責任、重要的職業條件和最終的職業成就,也是教師自身為了職業成功要努力去建構的。因此,應引導教師自主開展師德師風教育活動。
教師自主開展師德師風教育活動,包括由教師自主選擇或創造教育形式,自主開發和準備教育內容,自主設計教育方法和自主管理教育過程。在推進教師自主的過程中,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可以首先由教師自主把握形式、內容、方法、過程等其中的一個環節開始。通過一次次的自主教育活動的成功開展,積累起自主教育的經驗,形成自主教育活動的積極氛圍,最終將自主范圍逐步擴大。
自主開展的教育活動,可能在形式上沒有由管理者組織開展的教育活動那么規范,組織上沒有那么有序,甚至可能會顯得很混亂,但這樣的教育活動才會真正讓教師在教育活動當中動起來,對觀念、思想產生實在的影響。
3.人性化:落腳在良好從教心理的形成
學習的動機來自于需要。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的需要是個層次結構,除基礎需要以外,高層次的需要包括歸屬與愛的需要、自尊的需要、理解的需要、審美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5]良好的師德師風帶來的師生親密、社會肯定和職業成功,也許不能帶來對基礎需要的滿足,卻會帶來豐富的高層次需要的滿足。
優良的師德師風,建立于強烈的職業榮譽感、職業幸福感和職業成就感,這需要教師建立起良好的從教心理。因此,師德師風教育應以人為本,從讓教師獲得自我實現的圓滿職業人生的角度出發,通過各種方式培養這些健康的職業心理。具有了良好從教心理的教師,師德師風將會成為其自然而然的職業習慣,成為其主動的職業追求,成為其職業生涯的歸宿。
4.民主化:實現教育者角色的轉變
現代教學活動中的教育者,應是教學活動的引導者和參與者,以平等的關系與受教育者進行溝通,體現出民主化的特點。對教師這樣一個具有強烈自主意識的職業群體,教育者很難以絕對權威的方式強制教師接受其所傳達的觀點;對于師德師風這樣的教育內容,教育者也很難以單向度的傳播觸動教師的心靈深處。因此,師德師風教育更加需要實現民主化,實現教育者角色的轉變。
轉變之后的教育者,應在師德師風教育活動中以普通教師的身份共同參與,以合作者的身份與其他教師協同完成教育任務,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同時,教育者也要運用自己超出普通教師的胸懷、眼界和人格魅力,引導教師群體向上提升。
師德師風不只是黨和國家的需要,不只是人民群眾的需要,更不只是教育管理者的需要。師德師風是教師職業之所以受人敬仰的主要原因,而這種敬仰也是眾多教師之所以選擇這個職業的重要原因。因此,良好的師德師風也是教師自身的需要。教師之所以發自內心地熱愛學生,不是由于誰的要求,而是因為對學生的愛就是教師心靈的家園!因此,讓我們一同努力,將這片屬于我們自己的精神家園建設得更加純潔、精彩、神圣和光榮!
注釋:
[1][4]葉瀾.教育概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8、14.
[2]朱德全,易連云.教育學概論[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233.
[3][5]馮維.現代教育心理學[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78-79、229.
(作者單位:1.西南大學教育學院;2.重慶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王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