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聽到一節省級公開課,課題是《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條件》,在發給聽課教師的教案上,寫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了解已知斜邊、直角邊畫直角三角形的畫圖方法;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條件及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2.經歷觀察、猜想、思考、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條件的過程。
3.通過活動及實際問題的研究引導學生從數學角度發現和提出問題并用數學方法探索、研究、解決問題。
4.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體會數學的價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養成敢想、敢說、敢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習慣。通過學生體驗、猜想并證明,讓學生體會數學充滿著探索和創造,培養學生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的精神。
一數字數嚇一跳,194個字!字多不算什么,關鍵還是其中蘊涵的東西多!知識技能方面,畫圖方法會了,直角三角形全等條件及應用掌握了;數學思考方面,通過探索活動,轉化思想得到了培養,各種能力也上去了;解決問題方面,學會了從數學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情感方面,學生學數學的興趣有了,學習習慣好了。一堂課的能耐真大!
要全面落實數學課的教學目標,就必須得把這些目標詳盡地寫出來嗎?寫了194個字的教學目標,就當真能在課堂上落實?對比課改前后,我們真的需要認真思考一下如何定位課堂教學目標問題了。
課改之前,教師們備課制定教學目標時,寫上去的目標往往很簡單,一兩句話而已,主要寫的是這節課要學習什么內容。而自從實施新課程后,數學課程的總體目標細化成了四個方面: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并且要“對人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課改實踐中我們發現,廣大教師已意識到教學中不能僅僅只關注知識技能目標,同時還要強化過程性目標的實現,但又出現了矯枉過正現象,于是乎一些根本就無法達到,或者是難以通過測量的目標赫然列入其中,而且是多多益善。如果說課改前課堂教學目標太重基礎知識的話,那么課改后更多的則是華而不實。這種認識越來越偏離了數學教學的基本要求,滋生了許多問題。
第一,過多的教學目標只會造成“貪多嚼不碎”。以上述教案為例,四個大的目標領域,涉及到十多個具體目標。試想,要在45分鐘內達到這些目標,平均每三四分鐘就得實現一個,來得及嗎?!若要不能在這堂課內達成這些目標,豈不是就成了一節堂而皇之沒有達到教學目標的課了?不達到教學目標的課按慣例難道不算是失敗的課?另外,不要說在一節課內,就是用十天、百天、一年、十年也難以說清這些大而化之的目標是達成了還是未達成。原因很簡單,這些目標的表述就表明了,這是一些說不清、道不明、拿不準、難確定的模糊表達,根本無所謂達成還是沒達成。就拿“經歷探究直角三角形全等條件的過程”來說吧,這個“經歷”二字表達的是什么?是學生自己動筆、動腦探究呢,還是教師從頭至尾講授探究過程,而學生從頭到尾都聽教師講這個探究過程?這兩種情況是否都算學生經歷了?或者,只要人在這節課的課堂上,聽了“探究直角三角形全等條件”,但根本沒聽明白,是否也算經歷了呢?所以我認為“經歷”一詞不具有確切表達的功能,容易產生歧義,不宜用在教學語言表達中。
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哪樣對學生的發展沒好處呢?一個學生通過在學校的學習最后成為上述各方面都良好的人才,這何嘗不是我們教育所希望達到的目的呀?但是,就45分鐘的時間,卻想要去落實很多大大小小、內涵豐富的目標,這不由得讓人想起一句俗語:“貪多嚼不爛?!毕胍x予一堂課過多的目標,想要全面落實這些目標,后果就可能是什么也沒實現。
第二,“虛假的教學目標”只能是“表面文章”。制定很多的教學目標若真的是一心為學生發展考慮,那倒最多是“空想主義”,還可原諒。但有些案例或多或少體現了當前制定教學目標時的另一現象——“虛假的教學目標”,那危害就大了。何謂“虛假的教學目標”呢?比如說,制定目標時,大家很喜歡用“發展學生的數感”“學會與他人合作”等語句。但你若去問問他“到底什么叫數感”,他支支吾吾講不清楚;你若問問他“此處為什么要安排合作”,他也是一臉疑惑。原來這個教學目標是“虛”的,是沒有實際意義的。明知道不安排合作,或許效果也非常好,甚至根本不需要這個環節。安排合作,無非硬去沾點新課程的光。但有了“新課程理念”這個光環,課的層次就高了,于是理直氣壯地如此宣揚。什么叫“數感”,自己也不知道,但這是個新武器,是件靚麗的外包裝,一寫“數感”,別人一見如此高深莫測,當然“肅然起敬”,課的層次不言而喻就高了。
可見,如今的一些公開課,看似制定的目標有不少,實際上有很多是寫給大家看看的,是沒有實際意義的東西。制定“虛假的教學目標”,最終讓大家學會的是做“表面文章”,這會使我們的課改實踐流于形式!
第三,一堂課的每個教學目標沒必要都寫出來。新課程提出了要落實三維目標,這是否就意味著制定目標時就必須得把每個目標都寫出來呢?不是。以“情感性目標”為例。課標提出數學教學中要落實“情感性目標”,于是大家制定的目標里就有“滲透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感受成功帶來的歡愉”、“體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與創造,感受數學的嚴謹性”、“感知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等等。我們不能說數學課不要情感性目標,或者說情感性目標是沒有價值的,但是,上述教案中“養成敢想、敢說、敢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習慣”,這能通過我們一堂數學課的教學而形成嗎?有些目標是經過一個學段、一個學期、一個主題才能達到,如果把它定位為一節課的目標,不現實。培養學生對待事物的積極情感、為人處事的良好品性,這方面的教育牽涉到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相關知識。對此,我們開設專門的課堂,如中學的社會課、小學的品德課等,采用針對性的方法來教育落實;我們也應該借助各種場合,各種時機滲透,比如在數學課上挖掘可進行道德教育的因素??梢?,數學課上進行情感、品德的培養,這是一個常規的任務,是不需要再特地制定出目標來昭示大家的。其次,良好情感的形成是漸進的、潛移默化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尤其在一堂課內有大的提升,也就是說,在一堂課里是無法實現這些目標的,那么在制定目標時,難道還有必要寫出來嗎?
透視當前公開課制定詳盡教學目標的現象,我們不難發現,實際上這都是因為教師們沒有以務實的態度來對待這項工作而造成的。課改之前的教學,教學目標的維度少、要求低,因此在新課改時就提出了三維目標。于是,我們才經??匆娭贫ㄔ敿毥虒W目標的現象。盡管目標制定得詳細了,字數必然會顯得太多,看起來也很累,可教師們都是樂此不疲。也曾聽教師私下里講:目標寫得少,別人會誤以為我鉆研教材不深。甚至還有人說:制定目標簡單了,還談什么在課堂上去全面落實三維目標呀?但要落實三維目標并不等于要完全否定原先的做法,或者說原來制定目標時寫的字數少,相對較為簡單那就是不好的。實際上,如果在備課時,制定了過多的教學目標,摻雜進一些不必要的成分,長久以往,那倒真的會害人害己。所以,備課時的“表面文章”是做不得的!讓我們制定真實、務實的教學目標,同時扎實地去落實目標,切切實實地上好每一節數學課。
(作者單位:河北省鹽山縣教研室)
(責任編輯: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