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教育是個新鮮詞匯,它是教師培養與教師培訓的總稱,其實質是實現教師的職前培養和職后培訓的一體化。原來對教師的培養側重職前培養,各個國家多在綜合大學的教育學院或專門的師范學校完成,因此又被稱作“師范教育”。隨著科技知識更新加速和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教師也要不斷更新知識結構并提高其教育教學水平,教師培養隨之出現了職前培養和在職進修并舉的趨勢,“教師教育”這一概念逐漸取代了“師范教育”,這也標志著教師教育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美國選擇性教師教育一改傳統教師來源渠道,對師范教育專業之外的各種社會人士進行職前培養與在職培訓,使他們順利進入教師領域,為教師教育領域的發展增添了新意。本文從美國選擇性教師教育的特點出發,探討我國教師教育模式的創新問題。
一、美國選擇性教師教育政策的提出及特點
關于美國的選擇性教師教育(alternative teacher education),也有人稱之為美國選擇性教師培養路徑,是美國非傳統教師教育方式的統稱。它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以獲得學士學位但未接受過師范訓練的人為培訓對象,以緩解美國教師數量的短缺和滿足教師隊伍多樣化的需求為目的,對申請人員進行培訓使其獲得從教資格成為合格教師的教師教育計劃。[1選擇性教師教育發展迅速,截止到2007年,美國50個州和哥倫比亞地區都擁有了自己獨特的選擇性教師教育培養計劃。50個州總共產生了大約130個不同的培養路徑和大約485不同的培養方案。[2]據美國教育信息統計中心統計,2004—2005學年在全國范圍內大約有1/3的新教師是通過這些計劃成為教師的。由此可見,其發展速度之快,規模之宏大,蔚為壯觀。概括起來,選擇性教師教育有如下一些顯著特點。
1.學習他人又不盲目跟風
美國選擇性教師教育項目是應時代需要而提出的。進入20世紀80年代,由于美國的基礎教育迎來學生入學和教師退休兩個高峰,加上美國各州又推行小班化教學改革,美國教師的需求量急劇增加,教師供不應求現象也相繼出現。而傳統教師培養路徑僅限于教育專業的畢業生,教師來源單一,不能有效滿足當時教育的極大需求。所以,自新澤西州率先推行選擇性教師教育制度以來,相繼得到其他各州的認可與效仿。但是各州的選擇性教師教育計劃又各不相同,都是根據各自所需和各自發展靈活設置。如東卡羅納大學專門為培養少數民族教師設計教師教育計劃;科羅拉多州立大學開發旨在培養中學教師的選擇性教師教育計劃;此外,各州還有為培養數學、科學、雙語教學等特殊學科教師和為特定地區學校的教師而設計的計劃。[3]美國各州根據具體需要,在學習他人的基礎上又不盲目的做法著實明智、靈活。
2.培訓方式靈活多樣
選擇性教師教育計劃在培養時限、地點、時間、課程安排,以及培養途徑上均很靈活。項目根據具體的情況不同,培養時間上也有幾個月到幾年的差距。由于進入選擇性教師教育項目學習者基本上是非傳統學生或是一些在職或是有家庭負擔的人士,課程的安排就不能依照傳統教師教育的模式來進行。晚上、周末,或節假日都可以選擇,地點也可以根據申請者的具體要求或在學區,或在社區學院進行。培養途徑更是可以選擇面對面式或是通過遠程教育技術手段傳輸課程,有的學校甚至設置了自動學習裝置,學習者可以隨時了解最新訊息,下載資料,上交作業。
3.培訓項目針對性強
有很強的針對性也是選擇性教師教育的一大特色。有的為招募特定人群進入教師隊伍而設計,比如有為志愿者而專門設計的“為美國而教”計劃(Teacher for America);為退伍軍人而專門設計的軍轉教計劃(the Troops to Teacher)。有的為特殊類型的教師短缺而設計,例如,加利福尼亞州由于小班教學改革的推廣而急需小學教師,專門開發了培養小學教師的培訓計劃。為特定地區,特殊人群,特殊學科領域而設計的培養計劃也很普遍。[4]
4.注重實踐經驗的積累
選擇性教師教育計劃的候選人一般都擁有學士學位,或者有某個領域的多年工作經驗,因此在學識上對于未來的教學已經足以勝任,他們欠缺的是實踐教學經驗。因此,培養機構抓住他們的所需,從一開始培訓期間就讓申請人投入到實際教學的情景中,使他們可以一邊學習理論知識,一邊積累教學經驗。而后進入從教學校,每名選擇性教師配備專門的經驗豐富的指導教師進行跟蹤指導,以解決實際的教學問題。可以說從開始接受培訓到正式成為教師,注重實踐經驗的積累是該項目的一個獨特特征。
5.培訓體系完備,達到一體化
20多年來,美國各州選擇性教育教育計劃發展態勢迅速、體系完mQt9EplSiifa5n+NUCSGAQ==備,逐漸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一體化的培訓系統,從招生到入職培訓,到培訓學校的合作、對應的培訓課程,資格認證委員會、教師聘任都有規范的程序和部門給予受理。各個州都有相關的網站,可供申請人瀏覽,網站上對所需教師數量、種類,所需教師的地區分布,培訓課程等相關內容介紹的都很詳實。教師申請人可以隨時瀏覽,查閱,參考,申報。可以說整個體系各環節相扣,組織有序,達到了一體化。
二、我國非師范教師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教師來源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傳統的師范教育培養出來的師范生從事教師行業,另一種是非師范專業的畢業生轉行從事教師行業。一般情況下,師范專業畢業生在畢業后只要有錄用單位,就直接可以開始教育生涯;而非師范類畢業生如果想從事教師職業,需要考取相關科目的教師資格證書方可上崗就業。《教師資格條例》明確規定:不具備教師法規定的教師資格學歷的公民,申請獲得教師資格,應當通過國家舉辦的或者認可的教師資格考試。而教師資格證的考取需要到相關的教育行政部門申請,并參加由行政部門統一舉辦的教育學、心理學,以及相關教學科目的考試并通過后方可獲取。
盡管可以在資格上進行必要的限制,但仍然難以保證取得資格的教師質量,因為沒有從制度上解決我國非師范類教師的培養方式問題。相比較而言,我國非師范類人士的職前培訓沒有固定的培訓模式和培訓課程,審核手續也不嚴謹、不完善、不正規,基本上流于形式,沒有實質性的職前培訓和職前實習。在美國,任何人要登臺授課都必須持有教師資格證書,任何學校都只能聘用持有效證書的教師,否則便是違法。而在中國,只要有接收的學校就可以從教,甚至于其后學校可以負責包辦教師資格證書。整體看來,中國的教師來源多半是師范畢業生及經過簡單審核的非師范類畢業生,通過社會渠道培訓項目獲取教師資格的門徑相當匱乏,甚至可以說是一項空白。
三、對我國教師教育的啟示
從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