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溫州鼓詞簡介
溫州鼓詞是流行于浙江溫州及其毗鄰地區的一種民間曲藝,它運用口頭講述和韻語歌唱相結合的講唱方式,成為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曲藝表現形式。鼓詞俗稱“唱詞”,因過去的藝人多為盲人,故又稱為“瞽詞”或“盲詞”。在老一輩人的記憶中,凡遇廟會集市、神佛開光、宗族修譜、家逢壽誕、婚喪嫁娶、夏日納涼、犯禁爭端,鼓詞藝人總被邀請至村中進行表演。在簡易搭建的舞臺上,一張八仙桌,一把牛筋琴,一個圓竹鼓,唱詞先生身著長衫,左手執三粒板,右手用竹筷擊鼓敲鑼,口中或描繪陳十四娘娘的斬妖除魔,或細述才子佳人的悲歡離合,說、唱結合把各種故事演繹得栩栩如生、引人入勝,臺下觀眾的情緒跟隨故事情節發展而不斷地波動起伏,或開懷大笑,或唏噓一片,動情處潸然淚下者也不在少數。每逢村中“唱詞”時,“走,聽詞去”成為農村頻率很高的問候語,村民們齊聚一地,歡聲笑語,為單調的農業勞作增添許多生活樂趣。可以說,鮮活于民間社會中的溫州鼓詞,是滋補和充實溫州民間生活的重要精神養料。
二、溫州鼓詞的傳承淵源及藝術特征
各種民間藝術都有其自身特定的傳承淵源,它們在數百年來的藝術實踐活動中,有意識地吸收、借鑒和創作,積累知識中又不斷吐故納新,逐漸形成獨特的分類體系和豐富多彩的藝術風格,作為一種民間曲藝樣式的溫州鼓詞也不例外。溫州鼓詞,據葉大兵先生考察,“始于明代,由橫陽里巷之曲與詞曲合并而成”,橫陽,即今平陽,里巷之曲即為民間小調,而鼓詞的產生是明朝民間藝人在繼承古樂的基礎上,吸收當地民間曲調所進行的曲藝創作。(葉大兵:《溫州民俗大全》,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32頁。)然而,其他學者則根據南宋陸游在福建寧德當主簿時,途徑溫州瑞安所作的《小舟游近村,舍舟而歸》一詩,根據詩中“負鼓盲翁正作場”來推測鼓詞早在南宋已有所盛行。有關溫州鼓詞的起源問題現仍有爭議,史料的匱乏也使我們只能對其進行較為合理的推測。慶幸的是,無論是南宋陸游所抒發的“滿村盡聽蔡中郎”,或是清人趙鈞描寫的“到處皆懸燈結彩”,憑借這些文人墨客筆下的記錄,我們能依稀地想象古時“唱詞”的盛況種種。而各種場景的再現又使已逝去的鼓詞表演可觸可感,尤其是那些高超技藝的唱詞藝人,“工唱詞”的白門松、詼諧的阿光兒、“無一俗句”的上塢發、清末巨擘東山德等,他們在鼓詞的舞臺上游刃有余、風采盡顯。不僅如此,這些唱詞藝人們在保持溫州鼓詞風格特色的同時,個人條件和審美情趣的不同又使得鼓詞在歷史進程中異彩紛呈。
溫州鼓詞具有鮮明的藝術特征。從鼓詞的演唱形式來看,它有一套獨特的分類體系,即被區分為“大詞”和“平詞”兩大種類?!按笤~”也稱“娘娘詞”,詞目為“陳十四娘娘”,一般在寺廟道觀等特定場合表演,并伴隨一系列的民間祭祀儀式。2005年初,筆者曾對“大詞”的演出情況作過較為深入田野調查?!俺笤~”是近些年來溫州各地興起的“保地方平安”民俗活動,儀式過程圍繞著“迎神”和“送神”而展開。唱詞期間,村中土地廟內張燈結彩,設經壇、立香案、扎紙神、搭閭山景;另有篾骨紙糊的白蛇公婆盤纏戲臺的左右兩柱,極顯森嚴。村中各戶人家(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的村民除外)屋外垂掛紅布,以示隆重避邪。每日唱詞前,男性唱詞先生身穿素色長衫,旁邊擺放大鑼、大鼓,神情莊嚴而又神秘地攤開紅紙,宣唱經卷書。而后,由女性藝人說唱陳十四娘娘沿途跋山涉水歷盡艱苦磨難,以及和妖魔斗智斗勇的故事。這時的“唱詞先生”,不僅承擔了“娛人”功能,他們也是民間儀式活動的傳承者和實踐者。相對于“大詞”,“平詞”更注重消遣娛樂,演出時間、場所更為隨意,曲目也更為豐富。有關“平詞”表演的時間、場所在鼓詞簡介中已有提及,不再贅述。就平詞曲目來說,它主要改編自小說、傳奇、民間故事等文學題材,而帶有溫州地域特色的一些新元素的加入,使之既具趣味性又有親和力。
溫州鼓詞從伴奏樂器、基本曲調到句式唱腔,構成一套較為完整的音樂體系。鼓詞用瑞安城關地區標準方言進行說唱,瑞安方言剛柔并濟,俗語純正,節奏感強,朗朗上口。牛筋琴為鼓詞的主要伴奏樂器,此琴音色圓渾、穩厚,旋律柔美,高音區則響亮清脆,傳音深遠,既可作唱腔伴奏,也可作道白時烘托氣氛之用。鼓詞曲調豐富多變,包括慢板、流水、緊板等幾十個板式,抑、揚、頓、挫節拍多樣,恰到好處地傳達鼓詞戲劇性的效果。在句式結構中,以七字句為主體,五字句和疊板式穿插其中,文體由韻文、道白相間而成,講究押韻自然、音節和諧,保持了民間說唱特色。優美的唱腔是溫州鼓詞的一大特色,細膩中帶著粗獷,柔和中兼具古樸,靈活又干脆利索,這種濃郁的南國民歌風味如同溫州人的性格一般,耐人尋味。在舞臺上,精通此道的唱詞先生,一人操多種樂器,集說、唱、演于一身,把戲劇中老生、老旦、小生、花旦、花臉等行當聲腔運用其中,并將馬嘶、鳥鳴、狗吠、風雨聲等模擬聲穿插其內,極大地渲染了氛圍,而詞中性格分明的人物、跌宕的故事情節更是被演繹地惟妙惟肖。作為一種民間說唱藝術,溫州鼓詞融文學、音樂、戲劇等綜合性因素為一體,是一項具有濃厚傳統文化特色的民間藝術。
三、溫州鼓詞的傳承價值和時下意義
每個地域都有其獨特的文藝表現形式,如河南梆子、紹興越劇、陜西秦腔等,它們植根于當地的自然環境、文化背景之中,與當地民間生活息息相關。無論是說唱方式仍保持唐朝以前的語法和稱呼,或是由民間小調、田歌和藝術音樂融合而成的曲調唱腔,還是“大詞”或“平詞”演出時祭祀和娛樂目的,自古以來,衍生于民間的溫州鼓詞在歷史長河中已不自覺地滲透到溫州的民間生活之中,甚至可以說,鼓詞可被視為一套民間交流系統,它溝通了民間社會的交往網絡,在精神愉悅的過程中平添親切,人情往來更為融洽,而各種社會爭端在娛樂過程中也得以妥善解決,溫州鼓詞的社會價值也正在與此。
溫州鼓詞是唱詞藝人智慧和實踐的集合體,他們承載著鼓詞趨于規范、穩定、程式化的歷史軌跡,也見證了鼓詞從萌芽、成熟到衰落的發展歷程。這些技藝高超的唱詞藝人,憑借多年來的說唱經驗及其風格,不斷探索、開掘曲種音樂的新層面,不斷革新和呈現曲種音樂的新現象,其中歷代藝人對牛筋琴的改制和音階的創新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從牛筋琴豎直到水平的敲奏,從五色音階到七色音階的發展,鼓詞藝術在藝人求知探索中日臻完善。以口頭方式加以習傳的溫州鼓詞,唱詞藝人的文化行為、文化技藝、文化表演是其典型形態,多種音樂、多樣情節、多重內涵被濃縮在唱詞表演的特定時空中。無論是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還是民間的活態文化,鼓詞的藝術價值在唱詞藝人的身上得到集中體現。然而隨著一些老藝人的過世,鼓詞中一些原汁原味的形態也漸漸埋于地底。
溫州地處浙南偏隅,依山傍水,氣候溫潤,民俗豐富。發端于此的溫州鼓詞,被囊括進浙南文化體系之中,成為浙南民間文化的一項顯著標識。對于溫州人來說,鼓詞不僅供消遣娛樂所用,而更多地是被融入進復雜的情感。在日常生活中,鼓詞中道德倫常的故事常被用作于人生教誨,鼓詞中的俗語、俗諺常常是“引經據典”的重要來源,也是民間智慧的集中體現,而三杯兩酒下肚,哼上幾句“竇娥,你冤不冤”,已成為生活的調劑品。對于一些散落海外、四處奔波的溫州人,唱詞人的地道鄉音、琴板音聲和語調音韻,傳達了濃厚的鄉情情趣,傾聽之余精神上得到安慰,心靈也會產生許多共鳴。
鼓詞作為溫州地方社會的重要文化資源,在時下情境中仍發揮著重要功能,為當地的老百姓所喜聞樂見。值得慶幸的是,時下的溫州鼓詞不只是已逝去的文化遺產,它仍然在生活中傳承、在現實中發展。如今,電視臺播放和VCD錄制進一步給鼓詞聽眾群體提供便利,“唱大詞”民俗活動的復興給活躍于民間的唱詞藝人提供展現的舞臺,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倡導又為鼓詞生存空間的拓展提供了契機。但我們也不得不擔憂的是,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浪潮中,傳統民間文化受到巨大沖擊,溫州鼓詞發展也面臨諸多困境,如傳人斷檔、文化斷層等問題,如何探詢鼓詞在新環境中的新價值和新意義,如何守望鼓詞這一民間文化,仍待多方面的關注。
?。ㄗ髡邌挝唬罕本煼洞髮W文學院)
?。ㄘ熑尉庉嫞和跽芟龋?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