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師者?韓愈有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彼哉f,解決學生中的疑難問題應該是老師的天職,可為什么有些學生有問題而不去求教于老師呢?為此筆者對本校八年級304名學生進行了調查,發現遇到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能夠主動請教老師的學生占14.4%,況且這部分學生大都是學習好的。那么遇到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學生為什么不去問老師?下面是摘錄的學生回答。
⑴不想太引人注目;⑵怕讓老師生氣;(3)有的老師太嚴厲,不敢問;(4)怕自己在老師的心目中變差,自己也會很難堪;(5)怕老師會不情愿;(6)辦公室的氣氛太嚴肅,不敢進去問老師;(7)老師已講過的問題,怕再去問時,讓老師批評;(8)怕老師說自己上課不認真聽講;(9)覺得與老師有距離,難以溝通;(10)老師上課會講的,所以等著就可以了;(11)不會的問題太多了,不敢去問;(12)主要是請教同學,可以貼心交流;(13)沒有這種習慣;等等。
由以上調查結果可知,學生有疑難問題而不去求教于老師的原因是兩方面的:學生和老師,其關鍵在老師。為了讓學生貼心與老師交流,筆者認為老師要解決以下方面的問題。
1.改變學生的“心”
教師首先要打消學生的一些顧慮,使他們敢于提問,善于提問。
讓學生具有不恥下問的良好思維品質;讓學生去掉怕羞,不想太引人注目、怕別人說自己笨等的心理;讓學生具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決心,有疑難問題一定不要放棄,必須弄明白;讓學生去掉一個“怕”字,不但有問題要問,而且要大膽質疑;不要怕被老師問住,也不要怕老師的批評(老師的批評往往是善意的)。
2.別讓學生“怕”
學生有疑難而不找老師解決,其主要原因就是怕老師,而怕老師的原因就是老師的生氣、批評、譏諷、反過來再被老師問住,等等。學生肯定有不會的問題,也有學過的知識記不住的,也有做過的題目而現在又不會的,這些都是正?,F象。老師不要把學生太理想化了,只要學生求教于我們,就不要批評,更不要諷刺挖苦,甚至體罰或變相體罰,特別是別當著其他老師或學生的面讓學生難堪。
3.心中一定要“忍”
在學生問題的時候,有時老師講了好幾遍,學生就是不會,有時再問及與之有關的知識,學生又答不上來,特別是老師強調了多遍的知識或解題方法,學生也不知道等,在這種情況下,老師一定要忍耐,千萬別把“火噴到學生身上,也不要諷刺挖苦而傷害學生的自尊心。靜心想想,老師越是發火,學生不但害怕,而且其思路更亂,更甚者,他們有問題也不會再求教于你了。
4.在耐心中讓學生“悟”
學生的學習,有開竅的,有不開竅的。對不開竅的學生,老師一定要耐心啟發,首先使其學會“悟”。而使其悟的重要方法,就是通過學生在審題、解題的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弱點,有針對性地、面對面地進行啟發開導,指點迷津,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成三次,只要我們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地與之貼心交流,學生會開竅的。但如果老師沒有耐心,開導不成,便不耐煩地訓斥學生,結果學生的自尊心受到了傷害,還很可能會產生反感情緒,就會加大師生之間的隔閡,對你所教學科就不會再去悟了。
讓學生學習開竅,有的可能很簡單,一句話、一句格言、一個故事等就可能使其受到啟迪而茅塞頓開??捎械膶W生就不是這么簡單,但只要老師把學生看成牙牙學語的小孩,對他們的輔導就應像父母教幼兒學說話和數數一樣,慢慢進行,不能心急。
5.悟的方法之一是“憋”
老師要求學生解決的問題,能讓學生自己解決的,一定先讓他們自己解決,如果學生自己實在憋不出來,老師再點撥,點撥不成,再進一步提引子,再讓學生自己去憋。如果學生自己能夠憋出來,就更會有茅塞頓開、豁然開朗之味,就更容易提高學生的悟性,使學生學習開竅。
據說江蘇洋思中學校長蔡林森教育自己的小孩,就是用了這種“憋”的方法:他和兒子走在路上,當兒子有不會的問題問他時,他不會把方法和答案直接告訴兒子的,他總是鼓勵兒子:“你想想,你再想想?!比绻麅鹤訉嵲谙氩怀鰜?,他才提個引子,然后再讓兒子想。
老師不但讓學生把問題自己憋出來,老師自己也要憋住,不要把問題解決的方法、過程和答案輕易地告訴學生,否則不利于學生自悟。
6.在解惑中“育”
在學生求教于老師時,老師正好借此機會,結合該生平時的實際表現及解題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與之進行切磋交流:耐心解決他不會的問題,同時鼓勵他有問題就問的好習慣。如果他有缺點,老師可以委婉地給指一指,告訴他怎樣學習,怎樣為以后的生存和發展而學習等。我想通過這樣真誠地與之交流,學生就不會對老師敬而遠之了。
7.教師主動去“問”
有的學生有疑難問題,不去問老師,那教師就主動去問他的過程中,引導他,鼓勵他,讓他主動地求教于老師。說實話,學生有疑難問題而與同學交流是很好的,但問老師,更有好處。因為不管怎么說,老師擁有的知識財富多,方法經驗多,社會閱歷深,所以老師幫學生解題,他不單單是給講題,往往在借講題之機,還會給學生點一點學習的方法技巧,甚至做人做事以及以后的生存發展的一些道理。
8.與學生“和”
老師要做知識與智慧的權威,不要做權力上的權威。同學之間之所以能夠無拘束地相互交流,就是因為他們的關系是平等的,所以師生之間的關系也應該是平等的。老師應該讓學生敬畏,而不應該讓學生害怕甚至反感。只有與學生平等相處,師生關系才能和諧,老生之間的交流就會無拘無束,師生之間的感情也會深厚真摯,老師的工作也會心情舒暢。既然如此,那教師為什么還要生氣呢,讓學生敬而遠之呢?“傳道、授業、解惑”,老師不就是讓學生問的嗎?
?。ㄗ髡邌挝唬荷綎|省莒南縣團林中學)
?。ㄘ熑尉庉嫞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