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價值觀是人類觀念體系中的一部分。它是人們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對教育價值的認識和評價,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行為取向和基準。作為人們對于教育的根本看法,教育價值觀對整個教育活動起著一種導向作用,直接影響著教育的目的、內容、形式和方法的選擇、確定,以及教育的規劃、結構、布局和體制,等等。可以說,現實中的教育活動都是在某種教育價值觀念的影響下進行的。因此,對教育價值觀的研究至關重要。本文將立足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價值觀的演變過程,對其進行一定的反思,并在此基礎上展望我國教育價值觀的發展趨向。
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價值觀的發展歷程回顧
價值觀作為一種客體屬性與主體需要之間的關系在主體觀念上的反映,會由于客體屬性以及主體需要的不同而各異。隨著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我國進入了一個深刻的社會轉型時期。這期間,社會價值觀念發生了急劇變化,人們的思想也獲得了大解放。這一點反映在教育領域中就是教育價值觀念的更新與變革。在這里,我們主要以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為線索,力圖對教育價值觀的發展歷程有一個整體的動態把握。
1.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教育的社會價值觀占主導,本體價值觀開始萌芽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國家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全黨面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為了適應這一形勢,我們突出了教育的經濟功能,確立了教育要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指導思想。這一思想在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得到了充分體現:“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依靠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為90年代以至21世紀初葉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大規模地準備新的能夠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各級各類合格人才”,進而確立了“培養數以億計的各行各業的有文化、懂技術、業務熟練的勞動者和造就數以千萬計各種專業人才”的教育目標。可以說,該決定充分肯定了教育在社會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體現了教育的經濟和政治價值取向。同時,由于科學技術是經濟發展的動力之一,而科學技術的進步又是以文化知識的普及和發展為基礎的,因此,又引起了人們對教育的科技價值和文化價值的認識,如“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提出等。
與此同時,理論界對人的本質和人的主體性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提出了“人的現代化,最根本的就是要提高人的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一觀點。與此相應,教育界開始討論教育的本質,強調人的全面發展觀。素質教育思想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應運而生的。所謂素質教育,就是要堅持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相應的條件,依法保障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學習的基本權利,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使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得到發展。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教育理論界又專門就“教育與人”的關系展開了討論,使人們開始對人的全面發展有了比較深入的認識。
2.20世紀90年代:教育本體價值觀在矛盾沖突中前行
20世紀90年代是我國現代化建設全面展開的時期。在國內,我們在取得各項成就的同時,也面臨著資金、技術和物質資源不足等問題;國際范圍內,新技術革命蓬勃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為了應對各方面的挑戰,更好地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和知識的作用更加突出。因此,這一時期,我國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更加重視教育的社會價值,把教育擺到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倡導科教興國,以教育興國。這一點在1993年的《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中得到了明確體現:“各級各類學校要認真貫徹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方針,努力使教育質量在90年代上一個新臺階。”
但同時,由于我國長期以來過于重視教育的社會價值,造成教育實踐中片面追求升學率,而忽視學生的個體發展,使其個性受到了漠視和壓抑。對此,理論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最終達成了“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要促使個體身心的全面發展”這一共識。教育價值觀的主流精神逐漸地從單純關注知識轉向對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關注。與此相適應,整個社會也日益注重人才素質的全面發展,并大力倡導素質教育,要求教育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主動的發展。如199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中要求“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由應試教育向全面素質教育轉變”。這一階段社會對教育本質的深入認識與對人才素質的新要求集中體現了教育的本體價值取向。
3.21世紀初:人的尊嚴與價值日益凸顯
隨著市場經濟以及教育本體價值取向的進一步發展,個體逐漸從群體中解放出來,成為獨立的主體。然而也必須看到,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個體需要與社會需要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銳,兩種教育價值取向的沖突也日益明顯。對此,我國在這一時期進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例如,以權利、義務、平等等價值理念為核心的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通過規范課程改革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活動,不斷提升課程品質,以為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創造條件。這次改革體現了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基本理念,并以構建起一個開放的、充滿生機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為最終目的;再如新《義務教育法》中規定,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當平等對待學生,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的充分發展。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人格,不得歧視學生,不得對學生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不得侵犯學生合法權益。這樣,整個社會在發展教育事業的過程中越來越重視、尊重人的價值和人的主體性,把學生放在學習主體的地位上,將其作為具有獨特生命活力的個體來看待;作為主體的個人,開始以教育滿足自己的各種需要,實現個人的自我價值。這體現了新時期對個人主體性的承認與鼓勵,體現了對人的獨立人格、尊嚴和價值的尊重。一種新的教育價值觀體系正在我國逐步形成,這是我國教育價值觀念的一大進步。
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價值觀發展歷程的反思
1.以“人”為本的發展主線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和社會文化的飛速發展,人們對教育的需要發生了相應的變化,教育價值觀也趨向多元化、復雜化,大體經歷了經濟優先的社會價值觀到社會價值觀與本體價值觀相互矛盾沖突,再到目前偏重本體價值觀但仍有沖突的發展歷程。綜觀這一過程可知,人們的教育價值取向主要還是以社會或個人為主體的。以此為界,就形成了所謂的教育社會價值觀和教育本體價值觀。兩種價值觀側重有所不同:前者把社會需要作為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旨在促進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后者關注的是個體,以促進個人知識、能力的發展,達到個性之完善為宗旨。在社會發展的不同時期,兩種教育價值觀共同存在,但由于社會和人的不同發展需求,兩者又有主次之分,如在改革開放之初生產力不發達的時期,主要以教育的社會價值觀為主;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到20世紀90年代開始倡導教育的本體價值觀,關心作為主體的人的發展;當前又以兩種價值觀的融合為主。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必須提及貫穿我國教育價值觀發展歷程的一條總線,即“人”的發現。盡管教育的社會價值觀和教育的本體價值觀各有側重,但在促進人的社會發展和適應社會變革方面,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尤其在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兩種教育價值觀更有了“取長補短”的發展趨勢。我們由此可以抓住兩種教育價值觀的共通點,即社會發展和個人發展的統一,也就是個人作為目的和手段的統一,這種統一的核心就每個人而言就是主體性人格的提升與個性的全面和諧發展。可見,從整體上指引這一發展歷程的是教育的本體價值觀。這是教育最為根本的價值,也是一種歷史的必然。以下通過一些典型的教育價值理念加以說明。
素質教育觀念。這一理念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提出。它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都得到發展為宗旨。其核心在于,教育者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發展學生的主體人格,使他們的生理、心理和文化素質都得到提高,從而實現生動活潑的發展。可以說,這是我國教育本體價值觀的萌芽,表征著我們在教育的價值取向上開始重視人的存在,是教育價值觀的一個質的變化。雖然自實施素質教育以來,教育界一直圍繞著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進行爭論,但不可否認的是,實施素質教育已成為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主流。
公民教育觀念。進入21世紀以來,公民教育逐漸成為我國教育界的熱點話題。人們逐漸意識到,公民是現代社會所要求的人之形象,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無論是經濟建設還是民主政治都需要合格的現代公民作為其最大的參與主體。而要產生民主法治國家的合格公民,就必須提高公民素質。公民教育正是培養合格公民的一種重要的素質教育。它倡導民主、平等的理念,旨在使人成為合格公民,生成主體意識、權利意識、參與意識;同時還強調公民教育以公民德行為基礎,合格公民還應具有責任意識和守法意識,《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頒布與實施就是典型例證。這一價值理念對公民權利與義務關系的論證,呈現出對我國傳統義務本位的糾偏,以及對人的權利的認可。這充分體現了教育的本體價值取向。
生命教育觀念。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生命教育日益成為人們的關注焦點。作為一種新的教育價值取向和教育理念,生命教育旨在喚醒生命意識,捍衛生命尊嚴,激發生命潛能,提升生命品質,實現生命價值,使人們擁有一個美好的人生。延伸到課堂中,教學應是一個不斷喚醒、生成及提升人的生命價值的過程,就是要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的意義,追求生命的價值,同時發展他們的個性,引導其心靈健康成長,全面提升學生的素質。這是一種和諧豐滿、蘊含人學思想的教育理念,全面提升了個體的生命尊嚴,具有重要的意義。正因為如此,它必將成為我國21世紀教育改革的重要取向。
上述這些價值觀念不再是純粹的教育社會價值觀,它們多以人的發展為核心,在價值取向中更加突出個體價值及對人的尊重:教育不僅要對學生的升學考試負責,更要對學生的一生負責,從而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2.教育價值觀的理想與現實沖突
從應然狀態上講,教育的作用在于盡最大可能使個人的需求與社會的需求趨向一致,使個人與社會達到盡可能完美的融合并盡可能共同發展。因此,教育價值取向并不是一種非此即彼的選擇,而是把教育的價值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以尋求整體價值的現實融合。這可以說是教育價值觀的一個理想狀態。
但也必須看到,現實中的教育充滿了矛盾。如在基礎教育領域,一方面追求個人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是其核心理念,但另一方面,在高考制度的指揮下,學校要生存下去,就不得不追求升學率,搞應試教育,從而無暇顧及個體的全面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的鍛煉。這必然與素質教育理念發生沖突。再比如,理想的基礎教育應該面向全體學生,給他們以均等的教育機會,促使每個人都獲得成功,但為了國家的長遠利益,為了更好地參與國際競爭,在效率與公平這一兩難問題上,我們很多時候又不得不把效率放在首位。這些復雜的問題要求我們必須學會在教育價值觀念的沖突中把握現實的教育價值觀念。在此,一種可能的思路是,在價值重心上,應更多地立足于個體權利來解決教育價值觀念的沖突,實現整體價值的融合,從而實現人與社會的共同發展。
這里,要特別提到權利問題與教育公平問題之間的關系。從表面看,二者是一致的,都體現了對人的尊重,如權利問題體現了對人的內在價值和尊嚴的認可;教育公平意味著對平等受教育權的價值追求,體現了對弱勢群體的關切,是教育民主化、大眾化和教育機會均等的重要體現。但二者又各有側重,前者重在對個體權利的肯定,后者則是對社會公正、正義的追求。從這一角度看,二者在一定意義上還是有所區別的。當前我國正大力改進的農村教育就是這方面的一個典例。由此可知,教育價值觀念的沖突是非常復雜的,而且是處于不斷變化之中的。如何科學合理地解決這一沖突,實現價值整合,是需要我們深入研究的問題。
三、對我國教育價值觀的發展展望
綜合以上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價值觀發展歷程的思考,我們可以發現,整個教育價值觀的發展呈現出以“人”為魂、以“人”為本的精神。這既符合人類文明的發展趨勢,又體現了“人是目的”的時代精神。因此,著眼于21世紀,突出人的主體性,構建高度重視人的發展和人的解放為特征的教育價值觀,是新時代的呼喚,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基于此,對于我國教育價值觀發展的展望,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為了適應當前我國轉型時期的社會發展需要和個體發展需要,我們應該確立一種科學合理的追求整體價值相融合的社會主義和諧教育價值觀,即面向未來,注重社會與個體的協調發展并最終回歸到“人”的教育價值觀。它要確立以“人”為本的觀念,重視人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通過讓人享有更多的權利、自由和發揮人的主體能動性來培養人的豐富的個性,使社會的每一個成員都能夠公平地接受教育,得到全面的、持續的發展,同時還要與整個社會相協調,帶動、推進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領域的發展,在此過程中還要立足于人和社會的整體發展而不斷協調和修正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種種不平衡,以最終實現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發展。
我國目前倡導的“以人為本”的教育價值觀是科學發展觀在教育領域的生動體現。一方面,它以現代人學為基礎,強調以人為本位,尊重人的本性,弘揚人的主體精神,以實現人的價值、豐富人的精神、提高人的生命質量、提升人的生存意義為中心,把學生的知識學習、能力發展、人格完善和精神升華有機地結合起來,而且提出了要注重為學生獲得終生學習能力、創造能力及生存能力打好基礎的理念;另一方面,是一種超越個體本位論的教育價值觀,即在重視人的發展、把人和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教育及社會發展的核心的同時,它還非常重視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性,倡導通過教育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加快實現我國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的轉變。因此,這一“以人為本”的教育價值觀是我國當前教育發展的指導思想。我們在教育實踐中應該以素質教育理念為指導,切實確立起人的中心地位,真正做到一切從人出發,一切為了人,一切服務于人,促進每一位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我們相信,在“以人為本”的教育價值觀的指引下,我國的教育事業定會實現健康有序的發展,同時會形成促進社會發展進步的動力,最終實現人和社會的和諧發展。
當前,社會政治民主化和個人自由發展已成為世界范圍內的呼聲和主流,而“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也被寫入了神圣的憲法。這是當代中國民主建設的最新發展,也是我國人權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毫無疑問,“人權入憲”對中國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我們必須從人的素質發展和主體性的角度來認識教育的本體價值,把教育對象作為具體的、生動的個人,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進行教育,把人的主體性、獨立性和創造性作為培養目標。這集中體現了對人的尊重,也是對人類文明軌道的回歸。當然,倡導人的權利與自由,并不意味著就可以否認義務與責任。實際上,真正的自由是同責任、紀律緊密相聯的。如此,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全面發展的人,必然也會有利于中國社會的全面進步。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王哲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