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戲曲史上,在中華大地的各個角落,先后誕生過、輝煌過無數劇種,這其中能夠廣泛贏得受眾并在某個較長時期內經久不衰的,卻是寥寥無幾。而豫劇,正是繼17世紀的弋陽腔、昆腔(或昆曲),18世紀的羅羅腔、秦腔,19世紀的徽班和民國年間的皮黃(京劇的基礎)之后,在20世紀后半期的中國以至今天,仍在掀起超級旋風的中華戲曲之苑中的一朵奇葩!
豫劇簡介
豫劇,原名河南梆子、河南高調、靠調,俗名“靠山吼”,20世紀50年代經文化部門認定和民眾認可,始稱“豫劇”。豫劇約誕生于清代中期,在三百年中,依托中原大地的豐厚文化底蘊,吸收借鑒各兄弟藝術之長,由小到大、由弱變強,如今已成為全國流布地區最廣、演職人員最多、藝術水準最高、接受群體最眾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豫劇發展了5000多出傳統劇目、新編劇目、移植劇目,從青藏高原到寶島臺灣,從黑龍江之濱到長江之南,劇種流布20余省市,至80年代中期,豫劇從演出團體、從業人數、觀眾數量等諸多方面躍居全國300多個地方劇種之首,成為中國最大的地方戲品種。
豫劇在聲腔上屬梆子腔系統,唱腔分為慢板、二八板、流水板和飛板(散板)等。豫劇唱腔吐字清晰、行腔酣暢、節奏鮮明,唱詞通俗簡明,深為群眾喜聞樂見。豫劇伴奏樂器分文武場面,文有板胡、三弦、月琴,武有板鼓、堂鼓、大鑼、小鑼、手镲、梆子、手板等。豫劇的角色行當為“四生四旦四花臉,八個場面(即一鼓二鑼仨弦手,梆子手镲共八口)倆箱倌”。四生是大紅臉、二紅臉、小生、邊生;四旦是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閨門旦)、老旦、帥旦;四花臉是黑頭(副凈)、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在文學素質方面,豫劇突出表現在能把敘述、抒情和描繪等表現手法有機結合綜合運用,其敘事言情、喜怒哀樂,委婉曲折,入情入理,感染力甚偉。
豫劇流派有祥符調、豫東調、豫西調、沙河調、高調等。祥符調為豫劇初創時的主調,是豫劇諸流派的源頭和核心,是標準的中州音,以典雅精巧見長。豫東調多用假嗓,聲音高亢歡快,多夾花腔,以表現喜劇風格的劇目見長。豫西調則多用真嗓,悲壯低緩,多夾哭腔,長于表現悲劇風格的劇目。實際上,豫劇內部各唱腔流派是相互吸收和借鑒的,打破了原唱腔地域支派的界限;在外部,豫劇還吸收了河南曲劇、河南墜子、京韻大鼓、京劇、昆曲、河北梆子、山西梆子等劇種曲種的營養。
近百年來,經無數民間藝術家的不懈努力,豫劇產生了眾多個人演唱流派:華麗端莊、細膩典雅的陳(素真)派,剛柔相濟、奔放多姿的常(香玉)派,高亢明亮、清脆婉轉的馬(金鳳)派,哀怨深沉的崔(蘭田)派,含蓄秀麗的閻(立品)派,以上即“豫劇五大名旦”。此外還有蒼老激越的唐(喜成)派(須生)、滑稽詼諧的牛(得草)派(凈)、渾厚粗獷的李(斯忠)派(黑臉)等,異彩紛呈。
尤須提到的是,一代豫劇大師常香玉(1923-2004年),廣泛吸收各種豫劇唱腔以及京劇、評劇、秦腔等劇種的表演藝術,獨創了常派真假混合聲演唱體系,形成豫劇中的一支主要流派。常派唱腔字正腔圓、運氣酣暢,韻味淳厚、格調新穎,以聲繪情、以情帶聲,多彩多姿、雅俗共賞,表演剛健清新、細膩大方,內涵深邃、性格鮮明。而作為一代藝人,常香玉大師一生雖歷經磨難,其愛國、愛民、愛藝術的一片丹心始終不渝,其儉樸、堅韌、寬厚愛人的高風亮節,更是眾口皆碑,不愧2004年國務院追授她的“人民藝術家”光榮稱號!
豫劇的風格
豫劇的風格主要就是指豫劇在唱腔特征、文化內涵、藝術趣味、與受眾的關系等方面表現出的與京劇、越劇等兄弟劇種不同的個性特征。概括地講,豫劇的獨特風格可以從以下四個主要方面來把握。
悲愴之曲——中華戲曲之林中雄壯悲涼的最強音
豫劇的整體風格,慷慨悲歌、粗獷豪放,大體上可以用“入悲入泣”來形容,其張正義、斥奸人、表冤屈、訴衷情,往往或昂揚迸發,或低徊悲切,或怒不可遏、如驟然出鞘之劍,或哀不能堪、如聲聲抽咽之絲,高亢激越、樸實動人,讓聽者觀者心中極大震動,藝術感染力極強。這種唱腔,音量大、幅度大、力度強,熱烈紅火,激昂、悲壯、健康、自信,有時甚至以吶喊為主,故又名“靠山吼”,迥然不同于昆曲、越劇等南方戲的優游舒緩、鶯歌燕語,也不同于西北的那種哭訴調子。
我們可以拿代表中原文化的豫劇和代表江南文化的昆曲作比較。從中國古代音樂理論體系看,豫劇多屬于徵調式、角調式,約相當于今天的F調或G調,這種調式的樂曲,粗獷悲壯、高亢熱烈;而昆曲,尤其是其中的南曲系統,基本上都是宮調式,常見的是小宮調,約相當于今天的D調或C調,這種調式的樂曲,典雅舒緩、細膩華美。代表中原文化的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和代表江南文化的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二者同樣被列入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民間美術”這一項,可拿它們作比較,以此來類比豫劇和昆曲之間的顯著差異。朱仙鎮年畫,線條粗獷、造型單純且夸張,表現出北方農民質樸大方的性格特點,好比淳樸粗獷的豫劇,它天生是“中原農民的戲”。桃花塢年畫,線條細膩、構圖層次繁復、清新雅致,有的作品還受文人畫影響較大,表現出吳文化追求“文采流動”的性格,也透露出近古以來江南經濟繁榮、文化發達的訊息,這就好比感傷舒緩的昆曲,它當然只能是“江南士紳的戲”。無怪乎明代徐渭在其《南詞敘錄》中說:“聽北曲使人神氣鷹揚,毛發灑淅,足以作人勇往之志,信胡人之善於鼓怒也,所謂‘其聲噍殺以立怨’是已。南曲則紆徐綿眇,流麗婉轉,使人飄飄然喪其所守而不自覺,信南方之柔媚也?!?
作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原地區是中國歷代政治軍事斗爭的爭奪對象和發生場所,戰亂頻仍、社會秩序動蕩,歷來就是英雄與梟雄并出、豪杰與“盜賊”同在,這培育出中原人民的“尚武精神”,中華武術文化最重要的兩項遺產——太極拳與少林功夫,都是在河南孕育發展出來的。河南大學歷史系教授、著名宋史專家程民生曾經依據史料作出統計,發現北宋一朝全國因殺人而被判死刑的人,北方地區就占95%以上,中原地區豪放敢死、尚武好斗、輕生重義的民風可見一斑!
由于中原地區戰亂不斷、自然災害頻繁,由于殘酷的階級壓迫在這一地區較為集中、強度較大,代代民眾深受其害、苦不堪言,經常流離失所,被迫遠走他鄉,一直到豫劇產生發展的清代后期和中國近代,上述情況都未能根本改變,反而加劇。
任何藝術都是對現實生活的反映。由于上述歷史文化原因,豫劇唱腔聽來充滿殺伐之氣、慷慨之情、悲切之思,有金戈鐵馬之聲勢,有刁斗牙帳之森嚴,有白刃紛落之慘烈,有憑墟哀悼之慟絕,有銀瓶乍破之迅疾,有幽咽泉流之低徊,有五岳壓頂難受難捱之憤懣,有海沸山搖摧枯拉朽之爆發,充分體現了北方戲曲的典型特色。
正義之曲——中華民族優秀傳統道德的“淵藪”
豫劇劇目,從內容和主題看大致有以下類型:(1)歌頌民族英雄,宣揚愛國主義,如《花木蘭》《穆桂英掛帥》;(2)敘述官逼民反歌頌農民英雄品格,如《花打朝》;(3)表現忠奸斗爭,歌頌忠臣義士,如潘楊戲;(4)宣揚為民請命替民伸冤,如大量的包公戲;(5)謳歌下層人民在苦難中仍葆有忠厚品質,如《卷席筒》《賣苗郎》;(6)不少新編劇目現代劇目,如《村官李天成》贊揚新時代為公為民的好干部,《朝陽溝》贊揚青年農民熱愛農村、堅守農村的品質??傮w上看,這些劇目多屬于忠奸戲、公案戲、武打戲,講究“忠義”的關公戲、楊家將戲、岳家將戲、包公戲、三國戲、水滸戲尤其發達,并且偏愛推崇忠厚品質的人物,其思想傾向主要集中于宣揚和維護大一統思想、皇權思想,推崇貞烈觀、孝悌觀、義利觀等,注重人物形象的倫理內涵和道德評價,懲惡揚善意識尤其突出,乃是中華傳統道德的淵藪。
中原大地從不乏忠臣義士,古有比干、岳飛、史可法,近有楊靖宇、焦裕祿等等。因中原是商周以來禮樂文化的誕生地,禮樂文化對整體和諧、宗法制度、孝親仁義的強調化入了中原人的骨血;中原又是先秦以來的儒家文化主要推行實施之地,儒家文化的德治取向對中原人的價值選擇產生了深刻影響;中原又是兩漢經學、宋明理學的誕生鞏固之地,經學、理學的高度意識形態性又強化了中原人的政治倫理觀。而豫劇之類的民間戲曲藝術,正是從主流意識形態通往普通民眾信仰價值系統的最重要的甚至可能是唯一的橋梁,故其中播撒著濃厚的政治倫理內容實在不足為奇,而豫劇的這種情況與昆曲、越劇、黃梅戲等南方曲種大量存在男女戀愛題材的“生旦戲”形成鮮明對照,有力地證明中國傳統“詩教”觀在中原地區產生了巨大作用。
百姓之曲——濃郁的地方文化特色與淳厚的農業文明內涵
河南歷史上高度發達的農業文明孕育了中國文化最核心的部分,而千萬農民正是創造文明最重要的力量,廣大農民和農村是豫劇賴以生存發展的深厚基礎,尊重、理解并藝術再現河南農民和普通百姓的喜怒哀樂,深切同情他們的苦難與矛盾,熱烈呼喚他們的尊嚴與希望,細膩呈現他們的情感與心曲,用心揣摩他們的需要與趣味,便成為豫劇藝術的首要追求。盡管歷史上風云變幻,地處中原的河南接受著各種地域文化的影響,但仍然頑固保持了自身特點;作為“草根階層”的精神食糧和心靈潤滑劑,豫劇以其濃厚的“草根味兒”在中華戲曲苑中散發著淳樸天然的泥土的芬芳。
以現代劇目而論,《朝陽溝》《李雙雙》《人歡馬叫》《倒霉大叔的婚事》《老子?兒子?弦子》《香魂女》等等,大都是農村題材,緊跟現實,展現了農民在社會變革中心靈的震動和生活的渴望,寫出了河南人的性格,將濃郁的鄉土文化表達到了極致。即使是傳統劇目,其描寫古代宮廷生活、歷史事件,也以平民百姓心目中的形象表現出來,如《三哭殿》《打金枝》中是宮廷事件,但完全是從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家庭矛盾、情感糾葛的角度來寫。且看戲劇史家徐慕云在1938年出版的《中國戲劇史》中抄錄的包公戲《陳州放糧》中的一段戲詞:
王:黑啦,叫你到陳州放糧,你去是不去?
包:在家閑著也是閑著,只要管臣盤纏,怎著不去。
王:你要去,千萬不要苦害孤的百姓。
包:要害百姓,是個鱉羔。
這段戲文看了讓人忍俊不禁。赴陳州賑災是一樁國家大事,但在戲中演來,宋皇與包拯儼然是在嘮著家長里短,特別地“土”,以至于徐慕云說其文詞“俚俗不堪一讀”,指摘豫劇品格不高。其實細細品味,這一段充滿了生活情趣、充滿了真性情,在普通百姓聽來是何等親切!這個例子只是20世紀30年代的情況,后來由于一批文化人加入豫劇創作隊伍,豫劇的文化品位有了很大提高,但始終“頑固”地貼近群眾生活,保持它質樸通俗的本分,這一點同我國其他劇種相比尤其顯著。這也正是豫劇流布廣泛、突出地具有生機和活力的重要原因。
河南衛視《梨園春》欄目自1994年創辦以來,不斷改革創新,最終實現了傳統豫劇藝術與現代媒體的成功聯姻,收視率居全國地方電視臺節目第三位,在若干省市掀起了豫劇旋風?!独鎴@春》的成功秘訣之一,就是遵循了豫劇在草根階層生長的規律,給予普通觀眾參加擂臺賽的機會和藝術評品的權力,極大地提高了普通戲迷的參與程度、激發了他們的參與熱情,從而把節目辦得紅紅火火。
融匯之曲——粗獷豪邁自信與細膩委婉優雅的多樣性統一
自誕生以來,豫劇以其寬闊的藝術胸懷和優良的反芻之胃,吸收借鑒省內外各民間文藝之長,發展出風格的多樣性、文化的兼容性、藝術的創造性,向世界展現了中原兒女勤勞善良、虛懷大度的優秀品質和頑強堅韌的生存能力!
豫劇的風格突出表現為以剛為主,即前文所謂雄壯悲涼,然就整體風貌而言,不止此一端,而是追求力與美的結合,陽剛與陰柔的互涵互攝。故除卻遒勁蒼涼一路,另有細膩優雅者,如《香魂女》《大祭樁》,其中的大段自訴,柔中寓剛、剛柔相濟,有疾有徐、有行有止,纏綿低徊、聲情并茂,煞是感人;有俏皮濃麗者,如《拷紅》,節奏歡快,風風火火,充滿生活情趣,讓人見之可愛;有詼諧滑稽者,如《李豁子離婚》,且能不為滑稽而滑稽,滑稽之中融入悲涼,尤其難得;更有些新編劇目,由于文學內涵和文化品位提高、主題開掘深入、人物形象復雜豐滿,其風格更是多姿多彩、光怪陸離。
結語
從生態文藝學的角度看,人類創造的眾多藝術物種,正是以其獨特的風格來豐富擴充人類精神生活、來彰顯其在藝術生態圈中的存在價值的。面對藝術物種不斷衰減的嚴峻形勢,當前的人們應該對諸如豫劇這樣的各具風格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多多投入殷切的關注、理性的思考和審慎的行動!
?。ㄗ髡邌挝唬航K省蘇州大學文學院)
(責任編輯:王哲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