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教育》編輯部葉萍老師曾發給我一個由蘇州市薛元榮、許金龍兩位老師提供的案例。案例主要講述了發生在薛老師班上的一種奇怪的現象。2006年,薛老師接手一個新的畢業班。這個班比他原來帶的班“實力”強多了,不少學生上進心強,對自己的要求特別高。但教這么一群“英才”,薛老師快樂不起來。薛老師想引導學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遭到冷遇。上課時,幾乎無人發言,因為考試不考“發言”。薛老師想方設法與學生溝通,甚至給每位學生送生日禮物。但這樣的“感情投資”還是難以走進他們的心靈。班上好多成績優秀的學生,雙休日補“奧數”,做大量的習題。如此緊張,只為考上本鎮唯一的一所好初中。班上的一批拿得出手的作文,都是依靠“作文大全”里的資源,作文“技巧”的痕跡太濃。要他們寫出“真情實感”,他們根本就不理會。他們主動找薛老師的時候,只為問語文測試的分數。家長對薛老師也有意見:不兇、作業少。但薛老師始終沒有放棄,他布置了一道特殊的寒假作業:給老師寫一封信,可最后沒有收到學生的一封來信。薛老師不禁想問他的學生:除了分數,難道你們真的不再需要什么了嗎?
這班孩子怎么了?
薛老師在追問,大家也在反思。冷靜地審視這班孩子的外顯情態,我們就會發現:案例中的孩子唯一的樂趣便是機械化生產作業;唯一的價值標尺就是有利于考試;唯一的牽掛和生存動力就是考試成績;唯一的目標就是考上本鎮的一所好初中。他們除了分數,真的不再需要什么了,也無法再需要什么了。顯然,這班孩子被模塑成了單向度的人,單純為考試而生存的人。這種異常的心理癥候,我們不妨可以稱之為“考試偏執癥”。
這班孩子為什么會普遍出現“考試偏執”傾向呢?孩子是不可能天生如此的,心理出現異常,歸因到孩子身上是不公平的。原因在別處。案例中的家長擔心還給孩子一個健全快樂的童年,就欠他們一個有所作為的成年,所以他們雙管齊下追求高分:一是將孩子卷入沒有止境的作業大戰,鼓勵他們以軍備競賽的模式去完成海量作業;二是強硬地向教師施加壓力,逼迫教師對學生“橫眉冷對”,鋪天蓋地地布置作業。案例中的學校要生存,要讓人民“滿意”,不抓分數也難。學校領導和眾多教師順應環境,向原本處于地下狀態的應試集團“投誠”了。我們不禁要追問:家長愛孩子為什么只為高分而瘋狂?學校推行素質教育為何放棄對應試逆流的抵抗?答案很明確,因為鎮上好的初中只有一所,入場券就是高分。至此,這班孩子出現考試偏執的根源已經水fddc9088d678d0b2cbc2d0488f1b2181落石出:社會教育資源不均衡,優質教育缺乏!
看來,這班孩子是丟失自我情感的受壓迫者,是“應試教育”的受害者。所謂“考試高手”、“英才”,不過是“問題學生”的代名詞。非理性、非倫理的“功利文化”嚴重污染了學生的思想、情感、價值觀,扼殺了學生生命的激情與柔情,使得他們出現了心理障礙:自閉與自傲,冷漠與麻木。情感之流已經干涸,情感的土壤已經沙漠化。他們只想也只能從考試中獲得聊以自慰的“成功感”,人生唯一的樂趣。由于應試通道極度膨脹,他們和世界進行聯系的其他通道,包括情感通道均被擠壓而萎縮乃至關閉,天然的溝通觸角也嚴重退化。學生長期得不到情感教育的滋養,自然會成為“空心人”。值得關注的是,情感的弱化乃至缺席,加大了學生的考試偏執指數,考試偏執反過來又進一步冷卻、沙化學生的積極情感,引發集體失語。由于成人的功利文化,在人的發展性價值和學習的目的性方面存在嚴重的偏差,直線思維、外部鏈接的結果論對學生的學習價值取向產生了誤導。學生被支離了自我,斷送了嘗試多樣性、主體性的學習方式,運行持續化真性成長的語文新教學的可能性。學生對新型的主體性教學、師生溝通方式不能做出響應,不能進行自我刷新,也就成為一種必然了。
薛老師對考試偏執、情感沙化的危害性的認識是相當深刻而明晰的。職業道義感驅使他堅持不懈地采取了一系列“拯救”行動。薛老師不愧為一個頑強的抵抗者。他全力抵抗著學生單軌運行的慣性,同事好言相勸的同化,抵抗著學校“質量”定性的管理,家長工具邏輯的擠壓。他無疑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執著于新課程全面發展人,真正發展人的理想,把學生的真性成長看得高于一切。他對學生的愛是帶有春天的企盼、暖流的溫度、泉水的無私、綠葉的真誠。他還是一個可敬的血色騎士,今日教壇的堂?吉訶德。他單槍匹馬向由社會、學校、家長聯合推動的功利主義風車發起一次又一次勇猛的沖鋒。以功利主義為軸心的風車力量過于強大,注定在初始階段,薛老師的奮斗會具有悲劇色彩。
薛老師指導學生進行真實的學習,嘗試新型的學習方式,加強師生的情感溝通,給予學生人文關懷,都是完全符合新課程的理念的,和當今教育發展的總趨勢是一致的。因而他的前途是光明的。孩子們也是有希望走出困境的,他們應該得到解放。
教育,需要自我拯救。
堅守長線抵制,建設歷時合作的團隊
小學前五年的考試偏執得到強化,已經處于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現在要改變他們的生存方式,讓他們適應新的學習環境,自然會出現強烈的防御性抵抗。試想,以一年的清泉去濕潤五年的干涸,以成長一年的小樹去扮綠沙化五年的土地,會有明顯的效果嗎?因此,我們必須打持久戰。教育需要理想與信念,需要愈挫愈勇的斗志。我們應該洞悉:越難以抵抗,越表明需要抵抗,越是孤獨,越證明抵抗的大眾價值。教育本身就是慢的藝術。改變總在堅持之后,盡管會出現教育能量的“熵”現象,但有行動終有改變,有抵制必有扭轉。我們要做現實中的理想主義者。為了實現有效的長線抵制,我們還需要搞好接力賽。以“理智的真愛”為內核,以關注學生長遠的發展,真性的成長為焦點,在前任和后任老師之間實施搭橋工程,形成共識理念,協和教學策略,締結教學的歷史共同體。小學和初中同為義務教育階段,薛老師完全可以和初中的老師加強交流合作,完成同質銜接。
流動情感教育,找到心靈溝通的蟲洞
要能觸動學生,改變學生,首先要達成師生情感的積極溝通。薛老師顯然知道這個道理,也做了一些努力:既有生日禮物類的感情投資,又有假日通訊類的溝通途徑。但是學生長期缺乏情感交流,出現了內在休眠性反應,沒有作出教師所期待的回應。怎么辦?要進一步喚醒情感功能,提升溝通效能,我們可以采用交往模式、情知教學模式、認知切入方式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我們可以嘗試和學生共同訓練同理敏感度,互動傳遞同理心。我們可以嘗試確立、辨識“問題歸屬學生意識”或“問題歸屬教師意識”。屬于學生的問題,可以依據團體動力理論,發揮領袖角色的影響力,連通其他學生的情感,直至對教師合目的性的教育作出明敏、強烈而豐富的響應。屬于教師的問題,教師可以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找到連通師生心路的蟲洞——師生情感的共振點,從而在順應中改變學生。我們不妨從學生最關心的地方開始溝通,可以就從考試策略談起。另外,寫信,也許是交流的好辦法。孩子不給你寫信,你就可以給孩子們寫信。只要流淌真情,意味深長,成功發送“我向信息”,讓孩子們充分認識到考試偏執的危害性,明晰未來社會對于T型人才的要求,學生的心門一定會被叩開,情感理解和回應的阻滯、中斷現象一定會被解除。
強大教育魅力,展現激動人心的美妙
當我們難以改變學生的時候,有必要反思一下,我們個人的感召力是不是太弱了。此時,我們應該大練內功,強大自己的教育魅力:生長明晰的、善的教育信念;練就T型藝術才能;探索個性鮮明的“另類課堂”,引發內在沖突的“深度課堂”,使課堂秉有不可抗拒的引力、噴薄而出的能量;珍愛綠色孤獨,汲取教育名著的養分,不斷醇厚思想的濃度。同時,我們也可以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建立“思考之室”,通過匹配性的閱讀來展現現實世界的豐富多彩和可能世界的無限精彩,撐開學生狹窄的天地。我們還可以精心設計綜合性學習活動,讓學生們在成長于自然、生活于社會、認識我自己、陶冶于文化的過程中,體驗到應試生活之外還有更令人憧憬與遐想的學習生活——天堂般的美妙、嬉游般的情趣、拔節般的快樂。到那時,新課程定能裹挾心靈,就不僅僅是吸引了。
如果我們還能設身處地地為孩子們著想,為他們學習方式、生存方式的轉變提供有效的策略支持,借助于臨床性策略幫助他們擺脫“習得性無助”的窘境;如果我們能夠平移華德福模式,將學生智力的發展融入到他的精神和心理發展的整個過程中去;如果我們保持了水的源頭的清潔;如果我們能夠有效地闡釋自己的教育新主張,廣泛地尋求社會理解與支持,漸進改變整體環境和評價機制,使考試和課標、教學成為同一軌道上的車子,三種教育力量得到優化整合,我們就會有新的發問:這班孩子怎么了?怎么會有如此神奇的變化?
(作者單位:江蘇省通州市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王哲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