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歷史原因,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德育處于工具理性的控制之下,存在被定位為政治教育的泛政治化、被定位為理想教育的過度理想化、被定位為知性教育的知識化等傾向,無視受教育者的需要、權利、發展,背離了高校德育應有之義。因而,迫切需要實現高校德育的人本轉向,這種人本轉向首先是將教育的參與雙方都視為實踐主體:無論是教育者還是受教育者,都是具有不同思想和個性的主體,都是教育活動的平等參與者,都是具有“自由本性”的人。在此基礎上,將高校德育過程定位為“人”與“人”的交往,即教學雙方之間是平等交往的過程。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彭未名博士所著《交往德育論》一書,運用交往的理論詮釋德育,試圖構建一個以主體間交往為核心的德育模式,以實現高校德育的人本回歸。
“交往”既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重要范疇,也是當代西方哲學關注的熱點問題。胡塞爾提出“交互主體論”,認為人們在生活世界中進行著生動的、充滿“人格主體態度”的交往。哈貝馬斯以“交往行為理論”著稱,認為交往是主客體間的相互關系,而不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單向關系,交往的目的就是要達成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和共識。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而社會關系是在人與人的社會交往中形成的。因此,從根本上說,交往是人的社會本性的體現,同時它又確證和實現著人的本質。可見,交往理論直接產生于人們對人自身的深切關懷,它關于人的主體間性、實踐性、生活性的交往特點和交往本質的觀點,對當前我國的德育改革和德育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發和借鑒意義。
《交往德育論》一書將交往理念引入高校德育領域,從交往理論視角對德育進行了全新的詮釋,提出交往視域中的高校德育本質上是一種特殊的交往形式,是屬于以“人”的世界為對象的主體間的交流,是人的自覺性的社會實踐活動。作者把“灌輸”作為與“交往”相對應的理論范疇,對兩者的性質和特點進行了比較,認為前者具有強制性,后者具有解放性;前者具有工具性,后者具有人本性;前者具有被動性,后者具有主動性。在此基礎上,作者指出,交往德育與傳統的灌輸式德育有著本質的不同,它指向的是人的完整的精神世界,是一種意義關系情景化的“主體間性”教育。它是訴諸于師生和生生主體之間的、自主的、平等的、創造性的主動參與,是規范原則的共生、共享,并以此促進師生的共同發展。它的目標始終朝向人類生存和發展,有著對人性與人格關懷的執著,旨在通過德育實踐致人以覺解和新生。其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交往實踐觀為指導,從關注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出發,遵循受教育者生命的完整性存在、主體性存在、獨立性存在的基本理念,在大力弘揚受教育者主體性的基礎上,不斷提升他們的個體覺悟和人生價值,積極引導他們自覺地由個人主體向類主體、個人獨立人格向類主體人格提升,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一個具有自由個性、國際視野和人類意識的世界歷史性的個人和社會歷史活動的主體。
作為一種與傳統灌輸德育不同的德育理念,作者提出的交往德育立足交往理論,將交往作為德育新體系構建的邏輯起點,認為德育應在交往中進行,并且最終還是要回歸交往的生活世界,從而達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目的。
我國正處于轉型期,社會生活方式的復雜化,經濟利益的多元化,就業形式的多樣化,都標示了一種深刻的心理態度、價值觀念、思想感情的轉變過程以及伴隨改革必然要經受的精神陣痛過程,它必然會產生各種社會矛盾沖突。這就對高校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在極其復雜的社會現實面前,真正通過多元化的途徑,有效地解決人的精神激勵、靈魂塑造和品格提升的問題。然而現實中工具化的灌輸德育模式依然是高校德育的主導形式,其功利化、政治化、知識化、理想化傾向相當嚴重,德育從內容到形式都受到工具理性的嚴重影響,使人的精神世界日漸單一化和工具化,也漸漸導致了德育對人性的疏離,道德教育危機四起。而高校德育的人本回歸則回答了現時代向它提出的劃時代的問題。越來越多學者認識到了這一點,近年來也在這一方面做了諸多努力,《交往德育論》一書就是這種努力的成果。此書的出版和問世是教育理論工作者在探索高校德育人文化之路上取得的進展,也因此成為高校德育回歸人文之蘊的標志性成果,對廣大德育工作者的理論研究和我國的德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大學道德文化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朱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