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兒子放學,我去接他。兒子小聲告訴我,旁邊那位年輕漂亮的姑娘是他的外語老師。我要他主動和老師打招呼。“Hello,Miss Li”,兒子脫口而出,那位老師流利地回答“Hello,boy”,沒想到兒子接著來一句“This is my father”,那老師看著我打了聲招呼“Nice to meet you”,我趕緊說了句“Nice to meet you,too”。
和老師分手后,我十分高興,開始表揚兒子的大膽和英語口語好。而兒子的一句話,讓我再也高興不起來——“英語老師說,和她打招呼不用英語,她就打你。”
本來見面用英語對話,是一種鍛煉口語的最好形式,也是對剛開始學外語的孩童進行學習習慣培養(yǎng)的最佳方式。但“不講要打”,太出乎意料了,思考之余感慨頗多。
打的教育,是中國教育的傳統(tǒng),也是當今的教育現(xiàn)狀。中國古話云“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據(jù)說古代歐洲也篤信“棍棒底下出淑女”。古時,私塾先生手持的戒尺就是打的教育的歷史陳跡。實話實說,我們哪位小時候沒被自己父母打過,我們做父母的又有幾人沒動手打過孩子呢?
“不打不成才”,也確實有打成才的典范。
被稱作“百年出一人”的天才、世界“鋼琴王子”郎朗,他的父親郎國任曾經(jīng)回憶:平時,郎朗到點就得趕回家練琴。有次學校成立了合唱團,讓郎朗伴奏。郎朗回家遲到了兩小時。郎國任一把拽住回家的兒子,揍了起來。越打火氣越旺,他拿出一包藥放到兒子面前,惡狠狠地說:你彈不好琴,別活了,你死了吧!要么跳樓,要么吃藥,你選一樣吧!郎朗眼里充滿了委屈和絕望:我為什么要死?我沒有錯!這個9歲的孩子把藥片朝墻上狠狠摔去,用頭朝父親撞去。
著名翻譯家傅雷先生,他的兒子傅聰現(xiàn)在也是一位世界級的鋼琴大師。傅聰幼年也是被父親逼迫著學習鋼琴,傅雷對兒子的管教非常嚴厲,他在樓上翻譯作品,孩子在樓下練琴,中間稍有停頓,他下來抓著兒子的頭就往墻上撞。他的做法不僅使孩子受到摧殘,也使傅聰?shù)哪赣H在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刺激。
萬幸,這兩個孩子,最終都成為了名人,他們的確成功了,可又有多少孩子因為父母過于嚴厲的責打而造成了身心上的傷害呢?孩子會不會被打皮了罵滑了,最終對父母的責打不以為然?孩子會不會因為父母的簡單粗暴造成個性壓抑形成畸形的人格心理?孩子會不會效仿父母將來也開始“以暴制暴”,學會“打人經(jīng)驗”,染上暴力行為呢?孩子會不會因為懼怕父母的責打而開始說謊?孩子會不會因為父母的責打而被逆反心理主宰,認為得不到父母的愛而孤單失望?這也是一種愛,但這愛是一種畸形的愛啊!
難道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嗎?難道老師不喜歡自己的學生嗎?素質(zhì)教育已經(jīng)轟轟烈烈實施了十幾年,賞識教育、愛心教育也已深入人心,打的教育還有藏身之地嗎?事實上,在學校,“體罰”或“變相體罰”從來就沒有絕跡過。我曾當面聽過許多家長對老師說:“老師,孩子交給你了,打罵都可以!” 打的教育已經(jīng)成為一個傳家寶,一代傳一代,正如我遇到的那個例子,在一個年輕漂亮的女教師心中,教育的最好辦法還是一個字:“打”。
這實在怨不得我們的老師們。時下流行一句話,“孩子的成功才是父母的成功”。可憐天下父母心,君不見寒暑假,各類輔導班人滿為患。雙休日父母忙碌接送孩子到各個學習班。沒有自由的時間,沒有玩的空閑。幼小的、單純的孩子能承受得了嗎?于是孩子反抗,不愿去學習,而換來的卻是“打”。
2007年第12期《讀者》雜志有篇文章《不打不成才》,作者是一位父親,還是一位省先進校長,他在描述了自己打兒子的種種“暴行”后,也對“打孩子”的心理作了深刻的剖析:
“如果孩子不學無術,游手好閑,或沉湎網(wǎng)吧不能自拔,或偷盜搶劫,或吸毒賣淫,父母縱有萬貫家財,縱然仕途平步青云,但日日面對敗家子少年犯,什么樣的榮耀也掩蓋不了心中的慘淡愁云,成功失敗冰火兩重天,于是父親們堂而皇之理所當然地‘施暴’,于是千千萬萬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別無選擇地接受心理禁錮、生理摧殘。”
在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理的壓力下,學校老師的壓力就更大。家長要孩子上好學校,好學校要保住自己地位,差學校要擠進好學校行列。怎么辦?那就打、逼學生學習。有人說,素質(zhì)教育不是也能提高學生成績嗎?素質(zhì)教育需要時間,需要長期的養(yǎng)成,成效短期是見不到的。另外老師的精力是有限的,愛心也是有限的。像我兒子那個班,剛開學的時候將近90人,老師能有多少精力和愛心獻給他們?現(xiàn)在還有70多人,老師還是照顧不過來,那什么賞識、愛心,只好棄之不用,用最傳統(tǒng)最原始也是最見成效的辦法,那就是“打”。當然這“打”不一定是真的用拳打腳踢,抄作業(yè)、罰掃地等其實也是打的一種。
面對這一切,我們不能抱怨我們的家長,更不能抱怨我們敬業(yè)的老師。他們這樣做,情不愿,心不安。追根溯源,是今天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近年來,中國實施素質(zhì)教育在課程改革、教師隊伍建設、教育信息化、農(nóng)村辦學條件等許多方面取得了新的進展。但是,教育過程中偏好知識灌輸和傳授,忽視個性發(fā)展和能力培養(yǎng);偏重選拔性考試,忽視評價多樣性;過分強調(diào)正規(guī)學習作用,忽視非正規(guī)學習價值等現(xiàn)象還比較嚴重。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問題依然存在。這既有教育思想、內(nèi)容和方法方面的問題,也有教育結構,體系和制度方面的缺陷,還有就業(yè)競爭壓力巨大的因素,以及社會用人制度學歷化傾向等外部體制性障礙。
面對這一切,我不禁要問:我們的孩子還要打嗎?我們的后輩還要被打多長時間呢?
(作者單位:江蘇省運河高等師范學校)
(責任編輯:王哲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