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規
學規,是古代學校規章的總稱,猶今日之學校章程。最初僅為學子在學時有關思想行為之要求和規定,如《管子》的《弟子職》。到宋代則發展成為學校和書院的規章制度,如《白鹿洞學院揭示》。明清時期的官學學規,則偏重對學生思想行為的規范和限定,如《圣諭廣訓》等。學規在文體上,兼用了語錄和文賦等語文形式。
清張伯行作《學規類編》,輯錄宋、元、明時期程朱學派有關修身、治學的規則和方法,共二十七卷。以《朱子白鹿洞教條》開首,《學校貢舉私議》作結,成為后世采用的教育課本。(參考《教育大辭典》(中)第1799頁)
現以《弟子職》和《白鹿洞學院學規》為例做些分析。
《弟子職》是中國早期的學規或學則,其中有這樣的規定:“先生施教,弟子是則;溫恭自虛,所受是極;見善從之,聞義則服;溫柔孝悌,毋驕恃力;志毋虛邪,行必正直;游居有常,必就有德;夙興夜寐,衣帶必飾;朝益暮習,小心翼翼;一此不解,是謂學則。”在這里對學子的進德修業作了比較具體的規定,應視為最早的學規。《論語》中,孔子有關“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要求,也可以視作對初學者的學規。孔子的這段話,便成為后來《弟子規》一書的大綱。
到宋代,書院發展后,每個書院,對其教育設施,都有具體的要求和規定,于是“學規”便逐步形成。現以朱熹的《白鹿洞學院學規》為例,做些介紹和分析。
《白鹿洞學院學規》也稱為《白鹿洞揭示》或《白鹿洞學院教條》,它明確地規定了實施的教育方針和培養目標以及對學子行為的具體要求。
書院規定實施五教,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以此來糾正當時官學中“務記覽、為辭章、釣聲名、取利祿”的流弊,貫徹其“德行道藝之實”重德行的儒家傳統。
為了實施上述的教育方針和培養目標,朱熹又提出為學、修身、處事、接物的要目。
在為學方面,貫徹《中庸》中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五個步驟,體現出學思結合、知行統一的重要教育思想。
在修身方面,要求“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
在處事方面,要求“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在接物方面,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e3Te7LmcrLH/op7pWWxwAw==得,反求諸己”。(以上參考陳元暉等編著的《中國古代書院制度》第36-38頁)
總之,它把儒家的治學和修養的內容和原則、方法,都作為書院的學規來實施,成為南宋書院中最為完整的“學規”,而且為后世書院所共同遵循,并影響到官學的教育實施。
二、家規
由于我國重家教,要治國必先從修身、齊家做起,因而,也就有不少的家規與家范留傳后世。從《顏氏家訓》到《袁氏世范》,再到《朱柏廬治家格言》,其中有不少有關家規的規定,現僅對《袁氏世范》和《朱柏廬治家格言》做些簡介。
《袁氏世范》——
為宋代袁采所作,被后人推崇為《顏氏家訓》之亞。《袁氏世范》共分三卷,分為睦親、處己、治家三部。
在睦親方面,對子女來說,對父母要極盡孝道,要做到終生承歡盡養,以報答父母“愛念撫育之恩”。對父母來說,不可妄施憎愛,“子幼必待以嚴,子壯無薄其愛。”
在處己方面,要求厚于責己而薄責于人。人貴忠信篤敬,但對“忠信篤敬,先存其在己者,然后望其在人者。”為此,要責己嚴,待人寬,要做到有過“求謝而思改”。對人不可懷“慢偽妒疑之心”。禮不可因人分輕重,不要“因人之富貴貧賤設為高下等級”。
在治家方面,除執行上述的要求外,還要求處富貴不驕,睦鄰里,造橋修路,廣施仁義。
《朱柏廬治家格言》——
原名《朱子家訓》,因朱子易與朱熹混,便命名為《朱子治家格言》或《朱柏廬治家格言》。在“格言”中所提出的要求,都可以視作“家規”的規定。從“黎明即起,灑掃庭除”,到“居身務期儉樸,教子要有方義”,再到“讀書志在圣賢,為官心存君國”,一整套的有關修身、治家、報國的要求,都包含在其中。對于這方面的內容,大家比較熟悉,不再例舉。
另外,包拯在家訓中規定:“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臟濫者,不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并將這些家訓刻石,“豎于堂屋東壁,以詔后世。”這種嚴格的要求,也應該視為重要家規。(參見史李貴主編:《歷代家訓選注》,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76頁)
如此等等,不勝枚舉,不再多述。
(責任編輯: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