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課程改革的教學價值新理念
1.教學的主體價值新理念
所謂教學的主體價值新理念,也就是學生的主體價值建構新理念。新課程倡導學生的主體價值建構,這是新課程教學價值新理念的核心。新課程要真正擺脫傳統教學價值理念的束縛,實現素質教育的基本目標,最根本的就在于要成功地建構學生自身的主體價值,使學生以認知的主體、實踐的主體、交往的主體等身份主動地、能動地、創造性地進入自主學習狀態。
建構學生的主體價值,從內容上來說主要是:要建構學生自覺性的主體價值、選擇性的主體價值、發展性的主體價值、創造性的主體價值。建構學生的主體價值,從要求上來說需要做到的是:要面向學生主體,這是建構學生主體價值的真諦;要尊重學生主體,這是建構學生主體價值的基礎;要讓出主體權利,這是建構學生主體價值的根本;要轉換主體角色,這是建構學生主體價值的保障。建構學生的主體價值,從意義上來說主要表現在,它既可促進學生的自主思維,又可促進學生的自主活動,更可促進學生的自主教育。
2.教學的生命價值新理念
所謂教學的生命價值新理念,也就是注重學生生命意義的教學價值新理念。新課程倡導學生的生命意義與價值,這是新課程教學價值新理念的根本。面對傳統的教學價值理念,新課程主張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中充滿生命的活力,從而使師生真正實現教學互動的生命價值。
在教學的生命價值新理念下,尊重學生的生命、關懷學生的生命、理解學生的生命、提升學生的生命,已成為新課堂教學的基本使命和終極追求。尊重學生的生命,主要是尊重學生生命的獨特性,并根據這種獨特性為其提供和創造成功的機會和條件,使其都能體驗到自己生命成長的快樂。關懷學生的生命,主要是關懷學生生命的整體性,使學生的生命充滿豐富的內涵,既具有認知和情感,又具有意志、態度和信念,從而獲得精神上的豐富與成長。理解學生的生命,主要是理解學生生命的生成性,使學生的生命在學習中永遠具有創造性和超越性,并使學習過程成為學生生命成長的歷程。提升學生的生命,主要是提升學生生命的自主性,讓學生自主與自覺地認識自我、追尋自我、升華自我、超越自我。
3.教學的創生價值新理念
所謂教學的創生價值新理念,也就是追求創造、生成和拓展性教學的價值新理念。新課程倡導教學的創生,這是新課程教學價值新理念的必然要求。傳統的課堂教學由于缺乏創生性教學的觀念與意識,因而不能進行創造性教學,也不能促使學生的創造性發展。新課程創生價值新理念的確立,為創生性教學的生成與發展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在教學的創生價值新理念下,教學過程已成為一個動態生成與改造的過程。也就是說,新課程不再是“跑道”,而是“跑”的過程本身,對此教學也就被看成是師生共同的意義創造過程中的探險。毫無疑問,教學的創生價值新理念,必然帶來創生性的教學新行為。教師進行創生性教學,可利用教材資源、課外資源和教學中出現的即時性資源,這些資源的利用與開發,是創生性教學的重要支撐與保障。
二、新課程改革的教學過程新理念
1.注重人勝于注重知識的新理念
教學過程是注重學科知識還是注重人?傳統的教學理念特別注重學科知識,而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則特別注重人本身。
在傳統的教學理念下,教學過程特別強調學科知識的獨立性和重要性,它把學科知識凌駕于教育之上和人之上,因而使學科知識既成為教學的中心,又成為教學的目的。這是一種學科本位論的“目中無人”的教學。在這種教學狀態下,人的情感受到輕視,人的主體性受到壓抑,人的自我價值受到冷落,因而教育的育人功能也就得不到充分發揮,學生成了被肢解的人,甚至成了被窒息的人。
在新課程的教學理念下,教學過程由注重學科知識轉化為注重學習活動中的人本身。在新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強調注重人本身,實際上也就是強調注重學生在學習中的生命特性與生活本性,并讓學生成為生動活潑的人和人格完善的人。具體包括下列內容:注重學生本身的發展性,使學生既以自我的發展為目標,又以自我的發展為過程;注重學生本身的需要性,使學生既按社會的需要去學習,又按自我的需要去學習;注重學生本身的成長性,使學生既成長為自主的人和自立的人,又成長為自強的人和自律的人;注重學生本身的生活性,使學生既獲得理性生活,又獲得道德生活,更獲得審美生活。
2.注重過程勝于注重結論的新理念
教學過程是注重結論還是注重過程?傳統的教學理念特別注重結論,而新課程的教學理念除注重結論外則更注重過程本身。
在傳統的教學理念下,教學特別注重結論而較輕視獲得結論的過程,也就是注重所要達到的教學目的和所要獲得的教學結果。不容否定,在一定條件下注重教學的結論是必要的和有意義的。但是,無論如何我們也不應該只注重對單調刻板的條文的記憶,而忽視生動活潑的講授、說明、論證過程。這種特別注重教學結論的弊端主要在于,它剝離了知識與智慧的內在聯系,排斥了學生的個性思考與活動,它重視的只是學會,而輕視的卻是會學。
在新課程的教學理念下,教學不只是注重結論,更注重獲得結論的過程,也就是注重獲得教學結論所必須經歷的活動程序?!艾F代心理學研究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方面是暴露學生產生各種疑問、困難、障礙和矛盾的過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學生發展聰明才智、形成獨特個性與創新成果的過程?!盵1]如果沒有這樣一個過程,也就沒有學生一系列的質疑、判斷、比較、選擇,也就沒有相應的分析、綜合、概括等認識活動和參與活動,其結論最終也就難以獲得。
3.注重學勝于注重教的新理念
教學過程是注重“教”還是注重“學”?傳統的教學理念特別注重“教”,而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則特別注重“學”。
在傳統的教學理念下,教學關系被看成是以教師為本位的教與學的關系。在這種教師本位論中,教是教學的根本,教是教學的中心,教統籌著學,學從屬于教,學服從于教。整個教學過程以教師的教為主線進行教學流程的操作: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教師寫,學生抄。這一操作過程體現的是教的過程與教的結果的統一。這是一種“教師中心主義”的教學理念。
在新課程的教學理念下,教學關系被看成是以平等對話為基礎的教與學的關系。在這種平等對話的活動中,學是教的根本,學是教的中心,學統籌著教,教從屬于學,教為學服務,教是學的支撐。整個教學過程以學生的學為主線進行學習流程的操作:問題創設——體驗探究——對話交流——意義建構。這一操作過程體現的是學的過程與學的結果的統一。這是一種“學生中心主義”的學習過程新理念。
4.注重學生走向知識勝于注重知識走向學生的新理念
教學過程是注重教師帶著知識走向學生,還是注重教師帶著學生走向知識?傳統的教學理念特別注重教師帶著知識走向學生,而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則特別注重教師帶著學生走向知識。
在傳統的教學理念下,教師的教學是單純的知識性教學,教師的任務是“教”知識,學生的任務是“學”知識,考試的任務是“考”知識。因而,教師的最基本追求就是能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于是,處理好“一桶水”與“一杯水”的關系,便成為社會乃至教師自身最基本的規范性要求。
在新課程的教學理念下,教師“教”知識和學生“學”知識仍然是必要的和不可缺少的,但從終身學習和更多地學習來說卻不是最為重要的。對教師來說,最為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學習;對學生來說,最為重要的是要自己“學會”學習。教師教會學生學習,也就是要教會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學生自己學會學習,也就是自己要形成終身學習的愿望,并獲得學會搜集、判斷和處理知識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師再也不能讓學生只從教師的“一桶水”中舀“一杯水”了,而應該帶著學生去“找水”,并讓學生學會和掌握“找到水”的方法和技巧。
三、新課程改革的教學資源新理念
1.多元教學資源的新理念
過去人們對教學資源的認識是較為弱化和偏見的,認為只有課內有教學資源,課外沒有教學資源,只有教材是教學資源,其他材料則不是教學資源。于是,教學便以“教材為中心”,教師圍繞著教材進行教學,同時教師也依據教材進行檢驗和考核學生的學習。這是一種單一的教學資源觀和有限的教學資源觀。
如今這種教學資源觀已經被打破,人們已經認識到:與新課程改革相適應的教學資源是極為廣泛和多樣的,既有校內的教學資源,又有校外的教學資源;既有素材性的教學資源,又有條件性的教學資源;既有顯性的教學資源,又有隱性的教學資源;既有思想性的教學資源,又有實物性的教學資源。而且認為教材不再是唯一的教學資源,教學也不再“以教材為中心”,教學資源具有多方面和多角度的呈現,如教師、學生、教學環境、教學媒介、教學設施、圖書館、科技館、博物館、網絡資源、鄉土資源等,都是有效的教學資源。
2.利用教學資源的新理念
過去由于人們對教學資源的重視不夠,因而教學中浪費教學資源的現象比較嚴重,例如:對課外實物資源的浪費,對師生合作與交流資源的浪費,對學習共同體資源的浪費,對隱性教學資源的浪費等。
如今人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合理的教學資源是教師教學的重要支撐,也是教師教學的最基本材料,它既可以開闊教師的教育視野,又可以激發和開啟教師的教學智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廣泛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對于教材這種教學資源人們也已認識到,教材雖然已不是唯一的教學資源,但它還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教學資源,因而教師還必須利用教材進行教學,只不過在利用策略上應把它作為一種“學材”來利用。同時人們還認識到,對于教師資源、學生資源、制度資源、時空資源等,也都可以在教學中加以廣泛地利用。
3.開發教學資源的新理念
教學資源的利用是以對其開發為前提的,只有對教學資源進行廣泛的開發,才能達到對教學資源的有效利用。教學資源是靠人來開發的。過去,人們認為開發教學資源既不是學校的事,也不是教師的事,而是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和少數學科專家的事,以為只有他們才有權力和資格去開發教學資源。如今這一理念也已得到改變,人們已經認識到地方、學校、教師、學生等在開發教學資源方面的重要意義。這一點,基礎教育新課程標準中也有明確規定,規定地方、學校、教師、學生等都可參與對某些教學資源的開發。并且還提出了開發教學資源的相關要求:不但要注重自主開發,而且還要注重整合開發與合作開發;不但要注重對校內教學資源的開發,而且還要注重對校外教學資源的開發;不但要注重對顯性教學資源的開發,而且還要注重對隱性教學資源的開發。
四、新課程改革的教學評價新理念
1.評價目標人本化的新理念
評價目標是評價結果的預設與評價過程的指向。過去人們把教學評價僅僅看做是對學生的一種檢查、一種甄別、一種定向、一種選拔,即認為評價就是為了監督、檢查與控制學生對基本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這種評價目標意味著沒能把學生作為真正的人來看待。與這種傳統的教學評價目標觀相比,人們對新課程教學評價目標的認識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認為從目標上來說,新課程的教學評價既是一種以育人為本的評價,又是一種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的評價。這種教學評價是基于人本性的評價,它“立足過程,促進發展”,也就是“評價是為學生的發展服務,而不是學生的發展為評價的需要服務”。[2]因而,它特別倡導在評價中要注重對學生進行診斷和對學生進行激勵。這種發展性的教學評價,既有益于促進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又有益于幫助我們“創造適合兒童的教育”。
2.評價主體多元化的新理念
評價主體是作為評價過程的承擔者而存在的。在傳統的教學評價中,人們只是把政府部門、學校、教師看做是評價的主體,認為只有政府部門可以評價學校,只有學??梢栽u價教師,只有教師可以評價學生。這是一種直線式和單一化的評價主體觀。在這種評價主體觀里,學生、家長、管理者、社會都被排除在評價主體的范圍之外。而在新課程的教學評價中,這些都被看成是教學評價的主體,并主張這些主體都可以積極地、主動地、共同地參與到教學評價的活動之中。這樣,在傳統評價中的被評價者現如今卻成為了評價主體中的一員,而且評價者與被評價者之間的評價互動也得到了加強,使評價變成了主動參與、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過程,這種轉向有易于形成積極、友好、民主、平等的評價關系。
3.評價內容全面化的新理念
在傳統教學評價的理念下,對評價內容的選擇是比較單一的,只注重對學科知識和學業成績的評價,而忽視了對其他更多內容的的評價。而新課程的教學評價理念則倡導評價內容的多樣性和全方位性,它特別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也就是既要注重對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又要注重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評價;既要注重對學生心理素質和學習興趣的評價,又要注重對學生情感體驗獲得的評價;既要注重對學生全體發展狀況的評價,又要注重對學生個體發展獨特性的評價;既要注重對學生認知層面的評價,又要注重對學生行為層面的評價。
4.評價過程動態化的新理念
傳統的教學評價過程是一種靜態的評價過程,不注重評價主體的交流和評價過程的互動。而新課程的教學評價過程則是一種動態的評價過程,它主張在評價中既要注重對學生過去的評價,又要注重對學生現在的評價,更要注重對學生未來的評價;既要注重對教學結果的評價,又要注重對教學過程的評價,更要注重對學生成長和發展過程的評價。同時,在評價過程中還特別注重評價形式的動態性,如將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結合起來,給予評價對象多次評價的機會,并將評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
注釋:
[1][2]朱慕菊.走進新課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17-118、141.
本文系遼寧省社科聯項目:“基礎教育新課程理念研究”(編號:2007lslktfx-98)研究成果之一。
?。ㄗ髡邌挝唬哼|寧錦州渤海大學政法學院)
?。ㄘ熑尉庉嫞和跽芟龋?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