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必須清醒地知道:“文”是文章所蘊含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蘊等人文因素;“言”是字詞句本身的意義或作用?!把浴笔鞘侄?,“文”才是終極目標。文言文教學要從語言出發,但一定要回歸到思想上。實際教學中,筆者認為應當關注文言文的人文性,可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一、課堂書聲朗朗
文言文的閱讀能力,是靠長期誦讀、感悟培養出來的。首先,“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是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重要的讀書方法。其次,朗讀可以感受文本的音韻節奏之美,感悟思想內涵之美。因為文以氣為主,優秀文言文思想內蘊的豐富,氣韻的生動,只有通過反復誦讀才能體會出來。
教學中,要注重誦讀的目的性、層次性,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每讀一遍就應該有一遍的收獲。學習一篇文言文,至少要四讀。一讀要讓學生自讀,初步感知文本,熟悉文句;二讀是教師范讀,讓學生感受文本的魅力、朗讀的魅力;三讀是在課文的情理分析中采用分段讀與齊讀相結合的方法,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四讀是學生在理解文本的思想內涵與作者的人生態度的內在聯系基礎上,再誦讀全文。
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教淺近的文言文,也可以像教現代文那樣,凡教師可以放手的地方,盡量放手讓學生自己閱讀,自求理解,對不明白的句子,思考是哪些字詞不會解釋造成的,通過看注釋、查資料,掌握有關字詞的意義和作用。教師只在關鍵處作些指導、點撥,著眼于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
教師教學中,不應是知識的灌輸者、傳播者,更不是僅僅作為文言語句的串講者,要在作品和學生之間建立起一種對話關系,在對話中發現問題,引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引導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三、適度擴展
初中生學習文言文的目的是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主要是看學生能否運用已學過的文言文知識,形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明確課文的知識積累點,再進一步形成閱讀文言文的能力,然后將知識和能力進行擴展和遷移。需要在緊扣文本展開解讀的基礎上,建立起適當的“互文性”鏈接,通過這些鏈接來深化文本內涵,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鞏固教學中培養起的各種技能。好的鏈接,可以將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很妥善地融合起來,讓學生兩方面都獲得發展。如學了《晏子使楚》,就可選《晏子春秋》中的其他篇目加以比照閱讀,在鞏固課內文言知識的同時,也使學生進一步把握晏子的思想性格。
總之,文言文教學中要重視學生自得、自悟,要回到人文建設上來。把好了文言文教學的人文方向,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為己任,健全學生人格,我們的語文課改的步子才會更快更穩。
?。ㄗ髡邌挝唬荷綎|濱州市濱城區教育局)
(責任編輯:張瑞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