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汽車工業高等??茖W校是進入國家首批28所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的學校之一。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實施以來,學校以觀念創新為前導,組織教師深入學習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加快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學習職業教育新理念、新方法,使全體教職工明確,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要在人才培養模式上有重大創新,在辦學模式上有重大突破,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上進行深化改革。一年來,學校扎實推進示范校建設工作,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服務企業前沿,創建“校企融合”的辦學模式,成果顯著。
一、培養目標創新——對應五個方面,體現兩個能力
為實現示范校建設的總體目標要求,學校提出了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以職業能力為主導,校企融合辦學的指導思想。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必須堅持以能力為本位的原則,動態的職業發展觀告訴我們,職業能力具有整體性、綜合性和開放性。職業能力在縱向的性質結構層面可分為基本職業能力和綜合職業能力,即就業能力和關鍵能力;在橫向的內容結構層面則包括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這就要求我們要從只重視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向提高綜合素質培養轉化,把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的提高緊密結合起來。
在具體操作層面上,學校提出培養目標的“五個要素”和“兩高特征”?!拔鍌€要素”即適用的理論、精湛的技能、創新的思維、良好的人格、健康的體魄。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和素質教育都要體現這五個方面的要求。“兩高特征”即高素質、高技能。培養的畢業生要具有較高的現場技術難題的解決能力和現場管理實務的改進創新能力,同時還要具有在社會發展、技術進步、職業變遷條件下謀求新的職業的能力,這也是高等職業教育區別于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標志。
由于學校培養目標明確,教學改革不斷深化,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為中國汽車工業培養出了越來越多的高素質、高技能的職業人才,2007年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2%。
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沿產業價值鏈設置專業,訂單培養
高等職業教育必須堅持以就業為導向,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開設適合本地區、本行業發展的專業,培養的畢業生才會受到社會歡迎。作為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舉辦的學校,我們一直面向汽車行業企業發展的要求設置專業,專業設置覆蓋汽車試制、制造、銷售、后市場服務等產業鏈全過程。按照汽車企業職業崗位能力和素質要求開發課程,編寫大綱和教材,實施教學。
在人才培養模式上,采用“校企融合、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利用學?!靶F笕诤稀鞭k學模式和“工學結合”特色明顯的優勢,加大了訂單培養的力度,與鄭州宇通客車公司簽訂了長期訂單培養的校企合作協議書,與日本豐田汽車公司合作開展技術教育項目(T-TEP),與一汽豐田汽車銷售有限公司合作開展營銷教育項目(F-SEP),與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一汽轎車股份有限公司、一汽大眾汽車銷售有限公司、中國平安保險股份公司、一汽模具制造有限公司、蘇州第一汽車服務貿易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簽訂了定向培養協議書。
在這些訂單培養班中,學校與企業通過6個“共同”達到培養目標,即共同制定學生培養標準、共同制定培養計劃、共同實施教學過程、共同檢查和監督教學效果、共同開發教材和共同考核選拔用人,開辟了職業教育的新途徑。實行訂單培養推進了工學結合的廣度和深度,擴大了汽車行業內的聯系。實踐證明,校企合作訂單式培養是為企業培養技術骨干和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徑。
三、工學結合創新——學校服務企業,企業支持學校
以職業為導向的高等職業教育必須實行“工學結合”教育模式,學生在工作中學習,把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相結合,能較快形成職業能力,提升就業競爭能力。但是,“工學結合”需要企業的大力支持,如果企業積極性不高,“工學結合”是無法實現的,這在我國乃至世界范圍內都是職業教育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
我校校長魏崴多次強調,職業教育一定要以服務企業為宗旨,離開這個宗旨就沒有我們存在的必要。因此,作為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舉辦的學校,我們把“工學結合”、“工讀交替”的教育模式與服務企業聯系起來,以“頂崗實習”的方式,安排學生到企業生產崗位上工作,邊工作邊學習,這樣同時也滿足了企業對人力資源的需求,“頂崗實習”的部分學生畢業后得到企業的優先錄用,提升了企業人力資源的素質,真正實現了學校和企業的雙贏。
2006年我校與一汽大眾公司簽訂了學生頂崗實習協議,學校派818名學生到企業生產實習。2007年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各專業都突出了工學結合的特色,把工學結合內容列入教學計劃,安排了790名同學到企業頂崗實習,2008年擴大到1427名。在企業工作階段,學校教師與企業現場工程師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