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擴招使更多的學子有機會圓大學夢,但同時也使更多的大學畢業生面臨就業的壓力。自擴招以來,大學生一次性就業率逐年下降。高等學校特別是普通高等學校的畢業生,除了一小部分獲得繼續受教育的機會,如讀研究生、出國深造外,大多數學生將走上工作崗位,從事應用技術的開發及推廣,針對這些學生的培養,我們稱其為應用型本科生培養。
為了加強對本科生應用能力的培養,提高其市場競爭力,中國計量學院請企業直接參與辦學,開展教學各個環節的合作,把學位教育與市場競爭中急需的實戰技術培養有機結合,以就業為導向,制定培養計劃,實行“3+1”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合作“3+1”人才培養模式是在四年制的本科教育中,前三年完成厚基礎、寬口徑的本科學位主干課教學,第四年加強實訓環節(根據不同的特色模塊,校內開設培訓班,校外建立實訓基地),因材施教,進行特色培養。幾年來,我們探索到了一種學校、社會、企業、學生“四贏”的人才培養模式,源源不斷地為企業輸送應用型人才。
一、校企合作培養應用性本科人才的具體做法
根據市場需要,2003年,我們選擇杭州市對日軟件外包做得比較早的企業——杭州東忠軟件有限公司作為合作伙伴,開展對日軟件開發人員培養的試點工作。第一批參加此試點的有25名學生,他們根據自愿原則,參加了前期培訓。前期培訓建立了嚴格的考核考查機制,企業選派指導教師(包括日語教師、項目指導、外籍教師)參加培訓的全過程。特色培訓計劃如表1(見下頁)所示。


教學計劃共安排60個學習日,每日7個學時。經過2個月的學習,80%的學生一次性通過了東忠軟件公司組織的國際日本語三級考試,100%通過了計算機技能考試。通過這次培訓,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還接受了企業文化教育、職業精神教育和團隊精神教育。同時,這個特色培訓計劃吸引了其他一些企業來我校選拔人才,如恒生電子、浙大網新、富士等企業向我們表達了用人意向及合作意向。最后有79人次獲得了面試機會,并有19人次被正式錄用。特色培養項目加強了學校與企業的合作,使相關企業更關注我校學生。
校企合作的實踐給我們帶來了實際的效益,我們把這個思路引申推廣到其他教學模塊上,并對教學計劃進行了修改。學生在前三年完成本科主干教學課程后,在第4年進行模塊化學習(幾年來,我們開設了對日軟件模塊、嵌入式模塊等四個模塊),即所謂“3+1”模式。這是一種“厚基礎、重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
試點工作取得成功后,我們與NEC、華為3COM等企業進行合作,將校企合作推向深層次發展,企業直接參與學校教學,按市場需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戰技術,改善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的結構化矛盾,使我們的教育更加有的放矢,更有利于企業獲得為我所需的人才,使學生更接近社會。四年間,校企合作共培養了500余名學生,學校深化了教學改革,企業要到了想要的學生,學生找到了理想的單位,這是一個于社會、于企業、于學校、于學生都有利的“四贏”辦學模式。
二、校企合作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的效果
1.“3+1”模式增加了學生選課的彈性
“3+1”培養模式,使學生通過前三年的大學學習,對自己的人生目標更加明確,在大學高年級進行特色培養,學生可以根據各自的情況和興趣愛好,選擇自己喜歡的模塊。表2(見下頁)是近四年來計算機專業進入到對日軟件開發模塊的學生情況統計,由表中可見,學生的選擇是隨機的,自愿的。
2.企業承諾錄用與推薦就業相結合的就業機制取得良好的效果
⑴鮮明的特色增加了學生的就業機會。企業承諾錄用與推薦就業相結合的就業機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于“對日軟件開發”模塊的學生經過一年的實戰實訓,基礎扎實,職業素質好,工作能力強,在就業時很搶手,不僅實訓的學生100%就業,而且由于許多企業跟進招人,還為其他學生爭取到更多的面試和就業機會。表3(見下頁)是近四年進入該模塊學生的就業情況及近四年計算機專業在對日軟件行業學生一次就業情況統計。從表中可以看出,到2006年這個模塊的受益人數已達計算機專業畢業生的55%。
⑵開放性辦學提升了學校聲譽,提高了就業層次。鮮明的特色使越來越多的對日軟件企業關注我校的畢業生,關注我校的人才培養模式。表4是近四年對日軟件模塊學生的主要就業走向,從表中可以看出,越來越多的學生有機會進入到上市公司甚至世界500強企業工作,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就業層次,提升了學校的聲譽。短短四年,我校畢業生工作在對日軟件開發企業的人數就有300多人,許多企業如杭州東忠軟件、浙大網新等,每年都來我校招聘,不少學生已成為公司的技術骨干。如目前僅在杭州東忠軟件有限公司就職的學生有60余人,其中有的已成為部門領導。
3.學風轉變,從“要我學”到“我要學”
學風建設是學校的重要任務,進入模塊的學生,由于學習目的明確,學習熱情很高,勁頭也很足,基本沒有遲到、早退和無故缺課的現象。
由于學習任務重,學生們學得很辛苦(在調查表中基本每個人都寫到了這一點),但是他們仍然保持很高的學習熱情,真正實現了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
4.促進教學內容改革,實戰模塊使教學更生動
課程建設是高校教師的任務,一直以來,我們的計算機專業課都是以理論教學為主,由于缺少實戰模塊,學生很難理解書中的概念。引入實戰模塊,使學生能理論聯系實際,進步很快。如何提煉實戰模塊,把實戰引入到教學中來,是我們今后一直要研究的課題。
三、校企合作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的經驗
我們與企業聯合,校內開設培訓班,校外建立實訓基地,使學生能提前進入企業,進入到真實的生產及研究項目中去,這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供了更好的條件。但是,在校企合作過程中也曾暴露出一些問題。在實踐中,我們很好地解決了這些問題,在此將我校與企業合作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的經驗與大家交流分享。
1.調整教學計劃,把校內畢業設計與到企業實訓緊密結合起來
企業是追求經濟效益的,不愿無償地為學校提供實習基地,企業期望學生能夠有足夠的時間參與企業項目的研發和生產,以保證學生能給企業帶來經濟效益。但是傳統的教學計劃中生產實習往往只有一至兩周的時間,學生剛到企業接觸到具體項目,就因短期的實習時間已到只好“打道回校”了,因此傳統的短期生產實習得不到企業的支持。
學校是教學單位,學生在校期間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在校學生到企業去實習,只是一個教學環節,而不是為企業打工。因此,如何使學生在企業實習中學到教學大綱要求的知識技能,又能為企業帶來效益,是我們校企合作培養應用型人才要探討的首要問題。
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在調研的基礎上,調整了教學計劃,把校內畢業設計與到企業實訓緊密地聯系起來。這樣可以保證有更長時間讓學生在企業實訓,學生到企業的實習也不再是走馬觀花,而是參與到企業的項目中去實際訓練。實訓為企業帶來了一定的效益,同時也給學生和企業足夠多的相互了解的時間,大多數學生通過有效的實訓確定了自己的發展方向。事實證明,實訓效果好的學生,不僅解決了就業問題,而且由于在實訓期間給企業帶來了效益,獲得了企業提供的一定補貼,使自身的勞動價值也得以體現。
2.實行雙向選擇,將企業需求與學生個體興趣及培養團隊精神結合起來
企業總是把自己看作是一個用人單位,它需要的是能夠為其創造效益的有價值的勞動者。而實訓學生往往認為自己只是來學習的,相對于企業的正式員工缺乏壓力感和責任感,經常找各種理由為自己沒有努力學習和工作解釋。例如,2000年,我校在某企業實訓的一個學生,經常遲到、早退、曠工,在企業中造成了極壞的影響,實訓進行到一半,企業要求把他退回學校。我們找他談話,他說他根本就不想去企業實訓,對實訓的內容也不感興趣。如何給學生以壓力感,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團隊精神和責任感,這是我們要探討的第二個問題。
針對存在的問題,我們在實訓之前,先由企業向學生介紹企業的基本情況,然后由企業與學生進行雙向選擇,學校充分尊重企業與學生雙方的意愿。實訓開始后,由企業對實訓生的考勤進行記錄,學校將此記錄作為評定實訓成績的重要參考。
3.分段培訓,區別對待,學生、學校、企業共同分擔實訓成本
學校里進行的是素質教育,企業需要的是有經驗的專業人才,因此學生到企業后往往不能馬上進入工作狀態,需要一段時間有針對性的崗前實訓。崗前實訓是需要成本的,而學生不同于簽約員工,在實訓結束后有選擇工作單位的權力和自由,因此企業對學生的實訓成本可能無法回收。如何降低這一成本,如何分擔這一成本,也是我們需要研究的問題。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與企業協商,把實訓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知識培訓(如日語培訓),在校內進行,費用主要由學生及學校承擔;第二階段是項目實訓,在公司進行。公司承諾錄用一部分學生,這部分被錄用學生的實訓費用,公司在項目實訓結束后以補貼的形式全額返還。
我們把與企業的合作納入到校企聯合辦學、共同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框架中,這是一個新的合作模式。由于我們在合作中發揮了企業和學校的各自優勢,充分利用了企業和學校的各種教育設施,采取靈活的辦學形式,應用多種教學手段,結合畢業生的需要開展了實訓,適應了社會職業變動和勞動轉移的需要,將人力資源轉化為智力優勢,把智力優勢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開展校企合作的幾家企業目前經濟效益都有所增加,同時,我們自身也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僅為畢業生尋求了好工作,而且也提高了學校的就業率。
(作者單位:中國計量學院信息工程學院)
(責任編輯:馬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