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1年我國實施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圍繞新課程精神與指導思想,廣大一線教師進行了深入的貫徹學習,新課程的課程觀、學生觀、教師觀、教學觀和評價觀逐漸被一線教師所接受并付諸教育教學實踐。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發展,一大批優秀教師脫穎而出并逐漸成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中堅力量,他們正在由新課程改革的對象轉變為新課程改革的推動者。本文正是在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這一大的背景下,以一個親歷課程改革的一線青年政治教師身份,在對自己教育教學經驗的反思和提煉基礎上,提出的政治教師育人觀:從“付出真情”、“尋找實情”、“回歸學情”等方面,去尋覓政治教育中本真卻久違的激情,敞開教師與學生的“心靈”,引導學生學會做人。
一、付出真情——高度尊重學生的人格
教學是師生之間感情交流、相互尊重的過程。教育心理學強調,最有實效的德育應該以對學生的“高度尊重、適度要求、適時引導”為前提,其中又以“高度尊重”為主要基礎,只有“高度尊重”才能贏得學生的信任;只有“適度要求”和“適時引導”,教學才能奏效。基礎教育新課程倡導“以人為本”的育人理念。思想政治課更是把“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提升到素質教育核心地位,并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要體現“對人的關懷”,尊重學生的人格,把學生當作思想政治建構的主體。
新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給筆者的政治教育教學提供了思想源泉和教學改革的動力。在政治課教學實踐中筆者大膽實踐,積極探索,深切的體會到政治課教師真情投入的重要性。只有教師付出真情,把師愛的甘露灑向每個學生,充分尊重每個學生,學生才能親其師、信其道。比如筆者在講授“孝敬父母”內容時,和同學們共同設計了一堂“悠悠寸草心”的活動課。在活動中,筆者坐在學生的座位上和同學們一起吟誦《游于吟》,共同體驗愛的真情;而當同學朗誦詩《母親就是那樣一個人》時,筆者隨機播放輕音樂《秋日的私語》,然后又深情地朗誦了自己寫的一篇散文《感激父愛》。筆者分明感受到在座的學生被其中流露出的濃濃的情感所打動,深情回味著父母對自己的愛,并把這種愛通過師生的真情互動與合作融入到自己的人格中。這種充分尊重學生真情體驗的教學收到了超乎預期的效果。
二、尋找實情——深度滋養學生的品德
新材料、新觀念、新情境是思想政治課區別于其他學科的標志,理論聯系實際又是政治課的生命所在。因此,政治教師應該是課程資源開發的先行者。政治課要真正能起到滋養學生品性的目的,政治教師必須引導學生走出教科書,走出課堂,走出學校,走向社會,去體驗、感受、親歷生活世界,通過對實情的找尋、建構、反思,實現教學育人、成人、達人的境界追求。
筆者在教學時間之外廣泛搜集、整理可供利用的教學資源。一是校內的課程資源,如圖書館、實驗室;二是校外資源,包括展覽館、工廠、農村、景區等社會資源和自然資源;三是信息化資源,如廣播、電視、報刊;四是校內外網絡資源等等。政治教師要有一定的課程整合能力,努力為學生尋找最佳實情,讓學生得到高效的信息,引起強烈的共鳴。
在具體的政治課教學中合理組織“實情”資源,注重“實情”的育人功效。比如,講“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內容時,筆者先給學生介紹“馬加爵事件”,讓學生明白“馬加爵之變”,了解他從“自信”到“自卑”到“狂躁”最后到“變態”的過程;然后讓學生討論如何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最后讓學生聯系身邊的實際、自身的現狀,談談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要性。而在講“環境問題”課時,給學生展現風景區環境被破壞、海洋被污染的圖片,讓學生從中感受到環保的重要性并進行保護環境的思考。
無論是需要哪種資源,只要我們滿懷熱情,盡力尋找實情就能找到。讓學生感受政治就在生活中,生活中時時處處有政治,使他們真正跳出課本框框,找到與現實的結合點,然后不斷地將所學知識消化、吸收,從內心深處感悟該如何做人。
三、回歸學情——精心鑄造學生的心靈
新課程指出,政治教育是生活化的品德教育,是淡化了教育痕跡的品德教育,它更重視教育過程中學生的體驗與感悟。因此,政治教師應以建構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為宗旨,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突出學生參與,培養啟發思維,真正回歸學情,尊重學生學習的實際需要,精心鑄造學生的心靈。在多年的政治課教學中,筆者提煉出了適合學生政治學習的方式。
1.學習的自主性與自主學習
21世紀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知識更新日新月異,希望、困惑、機遇、挑戰隨時隨地都有可能出現在每一個社會成員的生活之中。抓住機遇、迎接挑戰、適應變化的制勝法寶就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學會生存、學會關心、學會發展。
政治學科理論性、抽象性較強,因此,教師要積極創設愉悅、平等、民主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敢想、敢說、敢問、敢答,每節課至少要留10~15分鐘時間,讓學生自主安排,自主學習。讓學生自行設計問題,提出不同見解,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價值,進而從內心深處感悟“我能行”。
2.學習的合作性與合作學習
教育心理學指出:學生的品德不是主觀自生的,也不是先天遺傳的,而是在積極活動和交往參與中逐漸形成的,并且只有在參與中才能表現出來并接受檢驗。倡導討論學習正是給學生提供一個交往的平臺。通過學生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說”,了解其內心世界、思想動向和價值判斷,因勢利導,喚醒他們心靈深處的真善美。在組織學生討論時,教師把問題交給學生,讓他們去嘗試解決,置學生于學習的主體地位。通過討論,不僅能解除學生的思想禁錮,而且使學生在暢所欲言中獲得個性的解放和情感的升華。
3.學習的實踐性與實踐學習
如果合作學習是建立在學生合作基礎之上,那么探究學習則是以學生“實踐”為基礎的。實踐活動的方式可以是訪談、實地考察、查尋資料等。這種“做”的目的是使學生驗證所學的知識,進而靈活運用、掌握知識、深化知識,最終達到覺悟的提高和情感的升華。如讓學生到路口調查亂闖”紅燈”現象,調查學校的用電用水狀況等,學生們自然會從實踐中得出結論,懂得遵守社會公德和合理利用資源等深刻涵義。
教師要充滿熱情,放開手腳,回歸學情,讓學生盡顯風采,說其想說,做其想做,真正把理論和實際聯系起來,隨時關注學生的成長歷程.鑄造一個個鮮活的有知識、有靈魂的新青年。
新課程改革任重而道遠。愿我們在政治教學中,打開“心靈”之窗,向學生“付出真情”,幫學生“尋找實情”,助學生“回歸學情”,真正把教學還給學生,“讓課堂重新煥發生命活力”。到那時,展現在我門面前的一定是一道亮麗的“育人”風景線。
(作者單位;濟南市平陰縣第四中學)
(責任編輯:陳德然)